•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作文 > 正文

    小学科学教学的生活化实践与思考 小学综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19-05-30 03:20:2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教师的课堂教学受到传统知识考试的影响,优先考虑挖掘知识的深度、拓展知识的广度,依据“科学知识”目标设计教学程序和教学活动,把源于生活的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活活地剥离,使生动鲜活的科学失去了活力。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内容上强调联系生活实际,在方法上强调探索、实践、活动。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给已有充分发展的学术课程增添时代的源泉和生活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立足生活——将科学问题生活化
       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喜闻乐见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在生活与科学教学之间建立一座认知“桥梁”,激活探究的原动力,激发探究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把科学问题生活化,回归于生活,使学生产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情感。
      1.教材处理生活化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根据学生生活的地域差异、风情差异、生活差异、气候差异等,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概括有:(1)改一改。把教材中学生都熟悉或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范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改编或替换教例。(2)添一添。教师在充分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素材。(3)减一减。减掉教例中远离学生生活或根本不可理解的内容。(4)排一排。根据季节时令,将每册的内容体系重新编排,使教材更能联系生活。
      2.探究材料生活化
      “有结构的材料”是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基础和关键,能提升科学概念、反映自然现象间的某种关系,有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完整的形象,获取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有结构的材料”可以从以下途径获取:(1)从学生身边的物品中选择;(2)从学生周围的环境中选择;(3)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选择;(4)在学生经验范围内选择。
      二、走近生活——将课堂教学生活化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独立探究、师生交流、小组合作等形式。其中,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有利于提升学生认知水平、丰富认知经验、重建完善认知结构。
      1.课堂导入生活化
      新课程改革要求从学科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的引入非常重要,如果学生看不到课题与生活的关系,就无法形成高水平的学习动机,也就失去了主动探究的欲望。因此,我们要努力寻找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出发提出相关的问题、创设生活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因此,上课用生活例子引入或揭示课题,能产生“于无深处听惊雷”的震憾效果。
      2.教学情境生活化
       在科学教学中,采用语言引导暗示、实物设境、游戏造境、多媒体创境、网络示境等方法,调动学生储备的生活经验,激发兴趣和好奇心,活跃思维。
      3.探究方式生活化
       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增长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如探究《暗盒里有什么?》这节课,我先在课桌上预先放了一些纸盒,同学们分成几个小组,大家要想办法弄清楚“暗盒”里是什么。经过讨论和实验,组织学生“摇一摇”盒子:“物体不能滚动,感觉像个长方体。”“掂一掂”盒子:“感觉有点沉,不像是木头和塑料,应该是金属的。”用磁铁“吸一吸”,有一边显示出磁性:“这可能是块磁铁。”老师为他打开了黑盒子,果然是块长方形的磁铁,同学们为他鼓起掌来。又一个女生走上讲台,“摇一摇”盒子:“这东西可以滚动,是个圆的。”用磁铁“吸一吸”,没用:“不是铁的。”拿在手里“掂一掂”:“不算很重,估计不是金属。”这样的设计,不仅能使学生体验科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还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生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三、返回生活——将科学运用生活化
       学科学,就是为了用科学,创造幸福生活。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时,感受科学魅力和懂得科学知识的力量,建立学科学、爱科学的情结,不断为学生科学探索源源不断地注入动力。
       1.课外活动科学化
       课堂探究受时间条件的限制,有许多活动不能展开,课外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手段。如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探究了蜗牛的外在显性特征后,指导学生在班上开辟生物角饲养蜗牛,继续研究它们的一些生活特性等内在特点。
      2.家庭生活科学化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而学生自发产生的兴趣,更能刺激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探究厨房中的科学:(1)醋、糖、盐、酱油等的性质、用途;(2)用什么方法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3)清洗厨房油烟;(4)把蛋壳放入醋中,看看有什么现象等。另外,如洗衣服时看到五颜六色的肥皂泡、现代化的科学电器设备、照相机的使用方法和原理等等,无一不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使学生在探索感兴趣的事物中,点燃智慧火花,搞“小发明”、写“小论文”等,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3.科学作业的生活化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并不是唯一的途径。改变以往只注重知识的巩固而忽略学生的动手能力、情感体验等的作业形式,合理引导学生将科学探究活动由教室扩展到课堂以外的家庭、社区乃至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与发展。例如,在教学《地球的表面》之后,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的沙坑里边去动手做一做盆地、丘陵等各种地形。玩泥、玩沙是小学生很感兴趣的活动,学生利用课余休息的时间玩沙造地形,在玩的活动中进一步建构知识。
       总之,我们要不断学习并实践新的课改理念,因地制宜地为学生搭建学习科学的生活化平台,还学生一个真实地探究科学的情感世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河失小学)

    相关热词搜索: 生活化 实践 思考 小学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