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作文 > 正文

    论语文教师的新定位_教师角色新定位总结

    时间:2019-05-23 03:30:2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传统语文教学中,教育性不言而喻,目的就是为了教育一批批知书达礼的孩子,教师就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今天,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启发者,是引导学生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的点拨者,如果再用传统方式来教学明显是不合时宜的。因此,要求语文教师的角色必须从传统的角色转变为新型的教师角色。
      【关键词】对话转变引导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97-02
       长期以来,教师们根据教材及经验体会,严格备课,认真教学,课堂上他们占据主导地位,只要学生在下面稍有自己的看法而议论,就被认为是不认真听课,扰乱课堂纪律,学生根本没有发表的余地。这样导致的结果是课堂纪律很好,学生把教室当卧室趴倒一片。这不是我们教师想要的结果,但这就是传统教学方法对学生的直接效果。"语文的本质是人的一种生活,而对话则是人的语文生活的实现方式。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语文生活也是一种对话生活。"[1]在语文教学当中,教师要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启发、鼓励他们展开想像的翅膀,去翱翔、去创新、去开拓。以自己的个性去体验知识、总结知识、发展知识,并从中学会对话、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因此,我们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必须发生转变,要从新的视角重新塑造自我,这样才能告别沉闷、枯燥、乏味的课堂气氛,才能激起兴趣盎然、独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才能培养出个性鲜明、头脑灵活的学生,才算是一个新型语文教师。
       一、从主导者走向引导者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角,他们很想把自己所知道的懂得的传给学生,课余时间埋头备课,写满课本,上课时滔滔不绝地给学生灌,把黑板写得满满,以为这才是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但他们错了,因为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不过是个书呆子,教师讲什么学生只能记什么,而学生潜在的想像、创新等等能力没被引发出来,跟我们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目标差远了,也更不必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对话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主导者,而是一个引导者,这也是作为一个教育者存在的真实意义。教师不能把自己对文本、人生的理解、体验强加给学生,而要引导学生自己深入文本、走向作者、融入生活。语文,特别是开放题或赏析题,原则上没有标准的答案,但有的老师只要学生没有按照参考答案回答,他都会说"错"。这样做实在是大错特错,他不仅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对学生的心灵造成一定的伤害,因为这是学生经过思考的结果,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作品的基础上再创造,把别人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这实际上是学生的再创作过程。纵使学生回答得有偏差,教师也应该加以鼓励并引导,而不能单纯用"错"字来评判。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青少年是身心发展最为活跃同时也是最为表露的一个年龄群。这个半幼稚半成熟的群体内心充满着各种各样矛盾,他们渴望独立,又依赖师长,这是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心理加以必须的引导。
       著名教育家李镇西指出:要读懂一篇课文,第一,要读出自己;第二,要读出问题。[2]可见,学生要真正读懂文本,则不是教师的一味灌输、讲授,而是做适当的引导,适当的点拨,这样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学得深入。"读出自己",就是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与文本的某个情节或人物形象,产生触动、共鸣。我们"读出自己"必然就能"读出问题",没有问题的人不能说你读懂了,问题越多才说明你研究得越深入。也就是说,学生学习一篇文章,要真正地懂,就必须通过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结合自己与生活对话、与自我心灵对话,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面对学生的提问或质疑,教师都要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通过问题,读懂文章,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二、从讲授者走向倾听者
       教师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引导者首先必须是一个忠实的听众。因为不倾听学生的心声,就不能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思维程度、创新程度等等,当然就无从引导学生。
      过去,教师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给学生讲授知识,源源不断地给学生板书知识,真有"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自我的精神。但这苦口婆心并没有启开学生学习的兴趣之门,反而紧锁起来,让学生厌倦语文,甚至放弃语文。为何这在娘胎里就开始倾听到的东西--语言(语文),到真正受教育的年龄阶段,却把它置之一旁呢?教师难推其咎,他们只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倾听者、接受者,从不去倾听学生的感受、意见……当然,教师由讲授者走向倾听者,并不是只听学生讲,教师也要做出自己的见解,给学生一个参考,不然就无法引导学生了。曾经有个老师津津乐道地对我说,我整整讲了40分钟,下面没有一个学生说话,这个班的学生真乖!当时我在想,学生能做到这一点,确实不容易啊。但学生真的认真到连提问都忘记了吗?后来有一个学生悄悄地告诉班主任说,语文老师整节课都在自己讲,我们在发呆,但又没人敢说话,怕打扰老师。这就是一个失败的教师,因为他不明白学生的需要,他没有给学生发言的机会,没有倾听学生的心声,没有在作品上和学生一起探讨,一起学习,没有产生知识摩擦的火花,没有共鸣。韩愈的《师说》中说道:"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古人都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如今我们教师又为何不能敞开心扉,倾听一下学生的疑问、见解、经验和体会?假如教师敞开了心扉,倾听了学生的心声,不但能了解学生、鼓励学生、启发学生,而且自身也能得到升华、完善,何乐而不为呢?
       三、从灌输者走向对话者
       统的师道尊严,使得学生无法发表自己的意见,更不能通过对话产生新知。学生并不是带着空脑袋进入课堂的,他们在日常生活多多少少掌握相关的经验知识,所以教师不能为了能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成为满堂灌,不能把教材看做是社会的全部,否则它就阻隔了师生的交流、接触,不能使学生敞开心扉,与教师畅所欲言。真正连接教师和学生的桥梁是对话,因此,教师的角色必须从灌输者转变为对话者。我在教学《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有个学生说最后几段写的是作者的幻想,另外一个学生在旁边嘀咕着,老师,这不是幻想,是作者的联想。这时,其他同学说,不是一回事吗?我是这样回应他们的:第一位同学回答得不错,因为他能注意到最后几段不是荷塘的实景,第二位同学非常细心,他能看出最后几段是古代的实况,而不是作者虚幻出来的。两位同学说得都不错。随即大家都鼓掌赞同。如果说第一位同学说得正确的话,违背事实;如果直接说第二位同学正确的话,打击第一位同学。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学生信赖老师,才能真正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成为真正称职的教师。
      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要热爱每一位学生,改变以前的传统观念,从思想上真正地解放自我,积极地去引导每一位学生,塑造每一位学生的灵魂,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语文的无穷乐趣。当然,塑造学生灵魂的同时,首先要把自己的灵魂塑造好,彻底改变以前的语文教师旧观念,勇于开拓,不断改革,不断创新,成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
       参考文献:
       1.王尚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24
       2.徐永平.语文教学通讯[J].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30

    相关热词搜索: 论语 文教 定位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