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作文 > 正文

    泸州酒记 泸州窖酒52度价格查询

    时间:2019-05-13 03:20:2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酒就是城,城就是酒,这就是——酒城。   讲中国白酒,就要讲白酒金三角。讲白酒金三角,就必讲白酒金三角腹地——酒城泸州。   讲酒城,就从一个酒局说起吧。
      一
      酒局设在滨江路上。吃火锅,大排档。这是泸州人最引以为豪的长江边的小街。夕阳西下,微风轻拂。
      酒局上喝的不是白酒(因我实在不胜酒力),但聊的却全是白酒与酒城。
      主人叫于波,地道的泸州人。早些年,他曾去北京闯荡,呆了五年后又返回家乡。乍一回来,他感觉有些不适应,“整天就是睡觉啊打牌啊喝酒啊”。
      他是一家新闻单位的部门主管,要知道,媒体是最紧张的职业之一。
      “在北京,朋友老是聚不起来,说是抽空喝酒抽空喝酒的,但见一面真难。这里可是天天喝啊,随时就能约到三五好友。一年365天,怎么也得喝300天”。
      在泸州几天,这样的说法我听了好几遍了。一位出租司机对我说,喝酒的多,路边小吃摊小饭馆生意就特别好,到了凌晨两三点钟你出来看看,还有不少人呢。
      “第二天不上班啦?”
      “可以10点先睡一觉嘛,2点再爬起来喝酒去!”
      这酒城,真是名不虚传。
      当然,称作“酒城”,更主要的原因是这里拥有泸州老窖和郎酒两个著名酒企。一个地方同时存在两家全国知名酒企的,独有泸州。即便不算泸州老窖和郎酒,其他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酒企,这里还有39家。
      据说,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泸州城曾经“家家冒烟”。这里的“烟”指的是酒蒸汽。当时大家争着做生意,就都想到了去造酒。
      现在,泸州市每年的一号文件,都是有关酒产业的内容。
      追溯“酒城”二字的来源,其实与朱德有关。1916年,朱德随蔡锷起兵,由云南人川讨袁,驻防泸州。戎马之余,朱德邀请泸州名人温筱泉、艾承庥等结戍了“振华诗社”,衔觞赋诗,宣传革命,留下了不少诗作。
      其中一首诗影响了这座城的未来。诗中写道,“护国军兴事变迁,烽烟交警振阗阗;酒城幸保身无恙,检点机韬又一年。”
      这便是泸州“酒城”的来历。
      这酒城里还有一个妇孺皆知的故事:1872年,在酒坊林立的泸州古营沟头,一位官人差仆人去买酒,可左等右等不见回来,焦急不安。过了半响,才见仆人怀抱酒坛匆匆赶来。未及主人责备,仆人抢先道:“老爷先别训我,先尝尝酒吧。”官人一尝,酒香醉人,仆人赶忙解释:“小人找当地人打听,得知最好的酒是转弯弯、倒拐拐、最尾尾的那家老窖酒坊酿的酒,小人好不容易找到,又排了半天队才买到这坛酒。”官人笑道:“真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呢!”
      据说这就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出处,那个“转弯弯、倒拐拐、最尾尾”的酒坊就是泸州老窖的一个老窖池所在地。那个先怒后喜的官人,就是张之洞。当时,张之洞正任四川学政。
      如今的泸州城,很多街心广场的雕塑都写着“酒城”二字,或者形态各异的“酒”字。这些“酒”的字体共有100种,是策划人宁小刚特意邀请泸州籍书法家倪为公撰写的。这个策划还获得了吉尼斯纪录。
      宁小刚是这场酒局的客人之一,他老家也是泸州的,与于波是多年好友。在北京打拼多年后,他对泸州的总结是,“在这里,你能轻易发现生活的质感,收获一种幸福感、满足感”。
      二
      宁小刚描述的“三感”,在滨江路上随处可寻。这条环绕泸州半个城池的长街,布满了大排档、茶馆、麻将桌、藤椅。
      从路边台阶向下走,就是长江的河滩。5月初的河滩,河水不多,有的地方甚至也摆上了茶座。
      休闲的人群里,有年轻的牌友、有遛狗的老人、有顽皮的孩子,当然也少不了热恋的情人。
      手牵手的恋人,最让田嵬“受不了”,“真甜呢,让我一下子想起一部电影——爱比甘蔗甜!”
      田嵬是这个小酒局的另一个北京客人。他赶到时,其实还睡眼惺松着。本来他是来出差的,抽了半天空到滨江路转转,看到悠闲的生活场景,就索性找了个长椅,呼呼大睡了半个下午。“睡得跟神仙似的,只是江边有些小虫”。
      与于波划了几下拳,田嵬又夸起泸州人,“你看人家脸上,都笑容满面的,不像在北京,一个个愁眉苦脸,好像有什么深仇大恨,动不动就吵架骂人。还有,我看到街头有堵车,车子往后倒着让路,在北京可能吗!”
      说起交通,泸州还有一个特点——出租拼车。无论车里是否载客,你尽可以招手,只要顺路,一切好商量。司机自然乐意多挣一份钱,车里的乘客也不会有任何抱怨,“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嘛。当然,这样拼车算违规啦。”司机笑着给我解释。
      酒城人的心态就是这样温和。并不像白酒那般烈。
      即使在酒场上,这里的人喝的也多是低度酒。而且,据说不怎么强迫别人喝酒,以尽兴为宜。
      不过,这种判断让我栽了跟头。
      在前一天的另一场酒局中,主人说不会灌我喝的,让我不要有什么压力,随意就行。我一下子就没了思想负担,敞开多喝了两杯。再加上后半场开始的掷色子游戏屡屡中招,以致最后喝得头晕目眩。
      但事后一觉醒来,却神清气爽,毫无酒多之后头疼难受之感。当地人说,这就是泸州好酒的魅力,也是检验白酒好坏的重要依据。
      好酒不伤人,这下我是彻底有了体会。
      不过我也得出结论,所谓酒城喝酒不做强求之说,其实是个“谎言”,只是劝酒的方式,更为隐蔽罢了,不会逼着你连干三个六个的。应该叫做感情劝酒,或者欲擒故纵吧。
      泸州市委书记刘国强对我说,泸州人豪爽干脆,即便机关开会也不会太久。这也应了郎酒厂的一位员工所说的,泸州人喝酒,不像山东那样“讲究那么多词儿”,敬酒就是敬酒,用不着说那么多,就是一个字——“干”。
      对于泸州人的豪爽,在北京工作的泸州人老李有他自己的解读:四川古称巴蜀,泸州在巴地,属于山区,山里的人简单朴素,心胸较宽,自然直爽。
      这一豪爽不要紧,酒量就打不住了。于是,吃一堑长一智,在第二天的火锅酒局上,我多了个心眼,谨防被“谎言”带到沟里去,也没喝白酒,才算保住了“晚节”。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那天吃的是牛油火锅,喝的是冰镇啤酒,原以为,冰压火会舒服一些。但之后看到一本书才知道,四川火锅的起源就在川渝交界的泸州,而川渝火锅麻辣性热,如以冰镇啤酒相辅,冷热交替刺激肠胃,极易腹泻。如辅以白酒,则可以热攻热,甘美畅快。
      怪不得,当晚酒局过后,我和宁小刚、田嵬都闹了肚子。
      看来,还是要喝点白酒的。而且,由此可见,泸州出产白酒与发明火锅,似乎也有某种关联吧。
      三
      大排档中的酒局,自然是人声鼎沸,不断有小贩来推销水果或自制的冰粉、绿豆粥。他们操着浓厚的川音,挑着颤悠悠的扁担和竹编的筐篮,让你感觉那一筐筐水果就像从果树上刚摘下般新鲜。
      泸州地处川南,长江和沱江交汇之地。它东邻贵州、重庆,南接云南,四周有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在中国白酒金三角的宣传中,特意强调了“北纬28°”白酒黄金酿造带的概念。泸州的纬度恰好位于北纬27°-29°之间。
      这样的地理位置盛产荔枝等亚热带水果。
      但荔枝价钱却是一怪,有的一斤只有三两块钱,有的要几 十块,据说有的还高达上千!听人讲,那千元一斤的“奢侈品”产自泸州市下边一个叫合江县的地方,那里有个特殊的山谷,产出的荔枝味道鲜美,产量也低,连泸州当地的领导也难得一尝,当年杨贵妃吃的荔枝就来自这里。
      我觉得这天价荔枝有些不靠谱,只当是一个传说吧。至于“一骑红尘妃子笑”里的美味是来自泸州,还是我以前所知的岭南,那是史学家要去考证的事了。
      但于波提到的关于市树桂圆的神奇,我倒是深信不疑。
      泸州东郊有个张坝景区,那里的桂圆林远近闻名,是北回归线以北桂圆“次适宜”地带最集中的树林,其价值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
      在桂圆林的尽头,还有中国唯一的谈水桃花水母湖。每逢春季,这种生长于15亿年前的海洋生物桃花水母就会聚集湖中,在水里畅游,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
      于波说,这些特殊的生物都说明泸州这地方水土之独特,此地出产美酒也是同样道理。
      泸州的两大白酒品牌中,泸州老窖是典型的浓香型,郎酒则以酱香为最大特色。二者的共同之处,都是依存于独特的自然基因。
      泸州老窖的原料是一种叫做糯红高梁的作物。外观上与电影《红高梁》里的那种北方高梁没有太大区别,但“糯”字决定了它的特点——更具黏性,酿酒时更易吸附微生物,老窖池里的香气便可吸收更多。
      而郎酒所在的古蔺县二郎镇,位于赤水河畔,另一侧便是同为酱香型的茅台酒产区。全中国只有这个地方最适宜生产酱香型白酒,所以中国有名的酱香型酒,也就只有茅台和郎酒了。
      郎酒厂宣传科的刘娜说,考虑交通方便等因素,厂里曾经设想过搬到五十公里外的吉蔺县城去。但试验表明,尽管采用同样的工艺,酒味却会发生变化。动迁的事也就不再提了。
      这些事听起来有些神乎其神,但泸州类似的“风水故事”确实可以收集很多。
      从泸州去往古蔺的路上,经过叙永县一个叫江门的小镇。司机小张说,这里的豆花相当有名。但在泸州市里,即使按照江门的做法也做不出江门豆花的滋味,就是因为水土不同。
      小张还讲到此地奇怪的气象——“叙永晒不干,古蔺打不湿”。意思是说,叙永这地方老是雨不停,而相邻的古蔺县却降水稀少。
      我们在聊这个话题时,车正行驶在叙永县,当时下着瓢泼大雨。可半小时后进入古蔺县境不久,雨就停了,而且路面还是干的。
      小张颇有些得意,“看看,准不准!”
      这时的山间,云雾流淌,恍若仙境。
      四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这样柔美、温润的环境,也使泸州人的性格里多了几分安逸、舒缓。这是于波从北京回归泸州工作的重要原因,也是宁小刚常回家看看的动力。
      在滨江路边的大排档上,闻到的是麻辣飘香,听到的是觥,筹交错。在安静的小巷里,看到的则是一处处露台的绿植,还有墙壁上绿油油的藤蔓,冷不丁就会听到谁家正在搓麻。而且,走在大街上,很可能突然间飘来一缕酒香。
      宁小刚说,城中最大的酒香来源,要数国窖1573的窖池群了。他得意地说,这处窖池群的展馆里,还收藏着他创意的
      “百酒图”吉尼斯纪录的证书。
      这个始建于1573年、至今从未间断使用的客池群,在1996年成为行业首家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窖池里一派忙碌,酒香、蒸汽拌在一起。即使我这种对酒不感兴趣、也不懂酒的人,也禁不住多吸了几口。
      这是除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外,中国极少数“活文物”之一。这个“活文物”的市场价值,在2001年被重新发掘,泸州老窖借此打造出知名的“国客1573”高端白酒品牌。
      窖池曾经遍布泸州。在唐代时,泸州的酿酒业已发展到庄园作坊的阶段,每个庄园大改革有几十号农民。到了明朝中叶,一个叫舒承宗的人开了家“舒聚源”作坊,并首开先河建了八口窖池。舒承宗因此被称作“国窖始祖”。
      后来,酒窖文化继续发展,到了清朝后期,泸州已有了“温永盛”、“天成生”、“义泰和”、“爱仁堂”等十几家著名的酒窖作坊。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公私合营中,这些老字号作坊统一由泸州老窖合并。
      现在的泸州,存有30年以上的客池9100多口,100年以上的窖池1600多口。市政府仍在鼓励酒企保护、扩建客池,并拿出专项资金予以奖励。
      之所以政府要进行奖励,其中一个原因是,建窖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拿窖泥来说,要求就很高。并不是所有的泥巴都可以成为窖泥,只有那些黏性好、杂质少的好黄泥才能成就好客池。
      这又要说到泸州独特的地理环境。
      在泸州城外10里处,有个地方叫五渡溪。这是长江中的一个孤岛。江水的冲刷,再加上附近山泉的天然淘沙,使这里的黄泥丰富而细腻。这种黄泥易于微生物生存,更方便水分、养分、空气、酒糟等进行物质交换。因此,五渡溪黄泥自古以来就成为泸州客泥的首选,被称作“金泥”、“泥王”。
      但五渡溪的泥不可能取之不竭,所以,如何保护并合理利用五渡溪,是泸州人的一道现实课题。
      日本人早就知道中国白酒客泥的神奇功效。据传,曾有日本专家来泸州参观,临走时小心翼翼地换下进客时穿的鞋子。陪同参观的工作人员当时并没在意。后来才知道,那是在“窃取”鞋底上老窖池残留的“商业机密”。
      日本专家以为,分析透泥巴的成分,就可以在日本修建相同成分的客池,再种上红高梁,就可以酿出泸州美酒了。
      故事的结局可想而知,那个“聪明”的专家失败了。
      窖池和微生物发酵等话题,也是我们四人酒局谈论的内容。我保持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所以对窖池的一些传统工艺深信不疑。田嵬却略有异议,毕竟还有很多传统的东西,没法给出权威的科学解释。
      比如窖池中的微生物,到底有多少种,每一种的功能是什么,科学界还没有定论。但田嵬懂酒。每种酒的细微差别,他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
      在泸州期间,我们与泸州老窖的人一起品尝“国窖1573”。田嵬竟然能够根据口味的一丝区别,判断出“这杯与刚才那杯不是同一瓶酒吧”。同样的品牌、同样的度数、同样的年份,他却唱出了不同,着实让酒厂的人感到诧异,他们解释说:“这是传统工艺,不是现代的标准化工业生产,所以从传统理论上讲,没有绝对完全一样的两瓶白酒。”
      五
      传统的泸州,并不意味着守旧。
      泸州扼守川南交通要道,自古以来就是商贾汇流之地。这使文化的开放、智慧的交流成为可能。
      上文说到泸州在清代形成的十几家著名作坊中,有一家叫做爱仁堂。据书载,爱仁堂的老板结识了前来泸州的法国传教士,由此知晓了葡萄酒的酿造技术。但泸州并不产葡萄,于是,他就地取材,以鲜花、鲜果为原料,采用葡萄酒的工艺,生产出一种果露鲜花酒,而且酒瓶也一改传统白酒的陶罐,采用了玻璃瓶。
      这种新鲜的酿酒方式,很快就传了出去,后来爱仁堂还到北京、天津开设了分店,并增加了香花酒、玫瑰酒、佛手酒、薄荷酒等多个品种。其中香花酒最为知名,人们一度将之与泸州老窖大曲并称为“泸州姐妹花”。
      有此段历史的研究者称,香花酒的出现,是东西方文明的一次碰撞,泸州酒的一次新品创举。   不知是泸州人固有的习惯,还是自香花酒开始养成了调酒习惯,总之,在今天的泸州城,仍可寻觅到一些酒文化的“创造”。
      于波说起这个话题津津有味。
      他先拿我们喝的啤酒说起。“泸州有一种煮啤酒的喝法。就是将啤酒倒进壶里,再放上枸杞、姜丝、醪糟等,先煮沸,等凉了再喝,别有一番风味。据我所知,唯独泸州有这种喝法”。
      至于白酒的“创造”,于波还讲到了一种民间自酿的方式——将米饭和白酒放在一起蒸,蒸到一定时间,就可以盛出里面的酒喝了,这样米汁就浸到了酒里,味道更香,而且米粒也过滤了白酒的部分烈性,可谓一举两得。
      有的酒厂也开始推出了新颖的白酒喝法。比如泸州老窖,已经提出一种“冰饮风尚”,将国窖1573置于冰桶内冰镇,或者加冰后饮用。而且,以老窖的精品头曲为基酒,制作出了加椰汁、茶叶、玫瑰或柠檬,甚至番茄汁的各式“白酒鸡尾酒”。
      泸州人就是这样酿酒、喝酒,甚至是“玩”酒。这也是这个休闲城市懂得享受、生活精致化的体现。
      早在元代,这种细致入微的追求,就已融入泸州的酒作坊。那时有个叫郭怀玉的人,他14岁开始就在作坊里当学徒。一次师傅拿新酿的酒犒劳他们,别的学徒都乐不可支,只有郭怀玉失望地说:“这酒有点辣喉咙。”师傅笑骂:“臭小子,白酒本来是辣的嘛。”
      但郭怀玉依然认为好酒应当是甘醇的。等到他出师,就苦心研究,精心试验,最终改变了曲药工艺。虽然只是细微的差别,但苦涩辣的感觉淡去了,成了他心目中的美酒。此时的郭怀玉,已是48岁。
      这种新创的曲药工艺就是我们常说的“大曲”,郭怀玉也就成为中国第一代浓香大曲酒的开山鼻祖。
      现在,郭怀玉的雕像被供在国窖1573窖池群的展览馆里。
      这个展馆里还有不少泸州出土的与酒文化相关的文物,其中有一幅拓片,那是1983年出土的汉代石棺上的雕刻图案,名为“巫术祈祷图”。
      画面上,两个峨冠博带的巫师正高举酒杯,以酒祭祀。巫师以为经酒麻醉,进人痴狂境界,方可与天对话。
      谁曾想,这种最原始的酒文化,与独特的地理基因一起发酵,历经几千年,最终成为泸州的文化积淀和性格基因,更成为这座川南小城不可或缺的生活。
      现在,泸州人的生活里,又多了一件与酒相关的乐趣——征对联。
      据报载,30年前,胡耀邦曾来泸州视察,当时发出了“风过泸州带酒香”的感慨。今年,泸州市为此发起了一项活动,有奖征集这句话的最佳上联。
      泸州古称“江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是杜甫、陆游等名人吟诗之地。民间做诗写词的传统保留至今。
      征对联,正应了民众的传统兴趣。据说,目前应征数量已达3万多条:
      “水出龙泉成佳酿,风过泸州带酒香”:
      “天生醉邑携神秀,风过泸州带酒香”;
      “水绕江阳流诗韵,风过泸州带酒香”:
      “人过酒城醉一场,风过泸州带酒香”:

    相关热词搜索: 泸州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