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作文 > 正文

    美国文学中受托马斯曼 从《威尼斯之死》中看托马斯?曼的艺术理想

    时间:2019-04-11 03:17:1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死于威尼斯》在托马斯?曼全部作品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作品是作家当时关于艺术家问题的思考和总结,同时又加上了神话暗示和哲学对话,使作品的思想更为深  刻,这个艺术家悲剧也更具有象征意义。作者试图从日神酒神理论切入,透过该作品,探究托马斯?曼作为艺术家的艺术理想。
      关键词:死于威尼斯,尼采,日神酒神理论,艺术理想
      中图分类号:I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5-0000-01
      
      托马斯?曼写作了一系列以艺术家为主题的小说。完成于1912年的《死于威尼斯》是托马斯?曼最负盛名的艺术家小说。西方文学界很推崇这篇小说,而托马斯?曼本人也
      认为是自己的得意杰作。他曾说:“《死于威尼斯》的确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结晶品,这是一种结构,一个形象,从许许多多的晶面上放射出光辉。它蕴含着无数隐喻;当作品成型
      时,连作者本人也不禁为之目眩。”
      艺术家小说,顾名思义,就是关于艺术家的小说,主要是以艺术家生活或创作为题材的小说。而《威尼斯之死》恰恰是是作家早期“关于艺术家问题思考的总结,更因为在真
      实的细节描绘中加入了神话暗示,使这个艺术家的悲剧具有象征意义。”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期,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艺术家在社会面前是义正词严的社会良知和卫道者的想象,但同时又放纵非理性激情,过着放浪形骸纵情酒色的生活。这种
      矛盾激情产生于造就具有创新精神艺术家的理智和情欲,这部作品正是托马斯?曼探索这种矛盾激情的先声。可以认为小说主人公阿申巴赫是二十世纪西方前卫艺术家生命状态和
      生活方式的一个典型代表,作品表达了作家的艺术与生活的冲突,他们的内心冲突,人格分裂和自我的矛盾。
      作品描述了一生追求美的最高境界并已功成名就的大作家阿申巴赫在创作陷入瓶颈时,对现状产生不满,散步时偶遇的一位旅人,激起了他去远方旅行的念头。为舒缓紧张的情
      绪,乘船前往威尼斯。在那里,他遇到俊美得如同古典雕像的少年塔齐奥,这位“整个生涯都是有意识地、顽强地为名誉而努力攀登”的理智的作家,深深陷入了对塔齐奥的倾慕之情
      ,不能自拔。在他心中,塔齐奥就是美的化身,就是他艺术生命。他把少年看作精神美的化身、大自然无与伦比的杰作,对他爱得如痴如狂,几乎丧失理智,不能自拔,甚至在得知霍乱流
      行的消息后亦不愿离去,最终因染病死在了海滨的躺椅上。
      阿申巴赫的理性与情感之争可以用古希腊神话中日神阿波罗与酒神迪俄尼索斯的故事来阐释。尼采曾在其代表作《悲剧的诞生》中,用“阿波罗神”和“迪俄尼索斯神”象征
      古希腊文化的精神所在。他认为,日神精神象征造型、规范、明朗和自我克制,而酒神精神则象征原始欲望、激情和无节制的情感。阿申巴赫也明显具有这种二元的性格内涵。
      小说的第二章详细描写了阿申巴赫其人:阿申巴赫用“天职”式的使命感来对待写作,他的格言是“坚持到底”: “在四十岁或五十岁的时候,一般人都在挥霍无度,沉湎
      于酒色,或者醉心于远大的计划而迟迟未能如愿,但他却不是这样。每天一早就用冷水淋洗他的胸部和背部,然后擎起一对银座的长蜡烛,将它们放在稿纸上面,把他从睡眠中积
      聚起来的精力热诚地、专心致志地贡献给艺术。”他崇尚虔诚、自律和勤奋,不知疲倦地追求着美。在这里,阿波罗的日神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甚至在小说的前半部分,
      阿申巴赫对塔其奥的爱,初并没有性的成分。“这是爱神的头颅,有帕罗斯岛大理石淡黄色的光华。他的眉毛细密而端庄,一头鬈发浓密而柔顺地一直长到鬓角和耳际”,这个古
      希腊神话般的美少年!他阔气、纤细、骄纵,他轻巧、洒脱、傲慢,他轻蔑、易怒,却又楚楚可怜。阿申巴赫目眩神迷,却拼命克制自己,用那种他赖以生存的、通过长期训练得
      来的作家的理智,来解释这个美丽的男孩:我是作家,作家爱美,而他就是美本身!他自欺欺人,坚信自己的爱是如“慈父般的”“艺术家的”,而塔其奥对于他来说,只不过是
      “精神美的化身”。尼采认为,每一个艺术家都有可能是酒神的模仿者,酒神的力量无需人间的艺术家作为中介,而是从自然界本身产生出来,其艺术冲动首先在自然界中以直接
      的方式得到满足。在阿申巴赫的第二个梦境中,就是以狂欢的形式深刻体现了这种满足:
      在破雾而出的霞光中,从森林茂密的高原上,在一枝枝巨大的树干之间和长满青苔的岩石中间,一群人畜摇摇晃晃、跌跌撞撞像旋风般地走来。这是一群声势汹汹的乌合之众
      ,他们漫山遍野而来,手执通明的火炬,在一片喧腾中围成一圈,蹁跹乱舞。……这些人兴奋若狂,高声喊叫,但叫声里却有一种柔和的清音,拖着“乌——乌”的袅袅尾声。这
      声音是那么甜润,又是那么粗犷,他可从来没有听到过。它像牡鹿的鸣叫声那样在空中回荡,接着,狂欢的人群中就有许多声音跟着应和,我们在喊声下相互推挤奔逐,跳起舞来
      ,两手两脚扭摆着,他们永远不让这种声音止息。但渗透着和支配着各种声音的,却依然是这深沉而悠扬的笛声。他怀着厌恶的心情目睹这番景象,同时还得不顾羞耻地呆呆等待
      他们的酒宴和盛大的献祭。对于此时此地的他,这种笛声也不是很有诱惑力么?他惊恐万状,对自己信奉的上帝怀着一片至诚的心,要竭力卫护它,而对异端则深恶痛绝:它对人类
      的自制力和尊严是水火不相容的。但喧闹声和咆哮声震撼着山岳,使它们发出一阵阵的回响。这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近,几乎达到令人着魔的疯狂程度。尘雾使他透不过气来—
      —山羊腥臭的气味,人们喘着气的一股味儿,还有一潭死水散发出的浊气,再加上他所熟悉的一种气味:那就是创伤和流行病的气味。……
      这里,作者把主人公的现实生活与梦境、感觉与幻觉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在这一番梦境之后,阿申巴赫彻底抛弃了他所熟悉的理性世界,“不知腼腆”地在威尼斯的大街小巷
      追逐塔齐奥的身影,还将自己打扮得“青春焕发”。这时,他终于“不再是艺术家,而成了艺术品”。
      托马斯?曼认为,艺术家因其具有酒神精神而使人性以艺术的方式获得一种自由进而拥有美感,同时也因其具有日神精神而使人性以艺术的方式表达理性意志、捍卫人之为人
      的高贵理性、提升人之精神与灵魂品位,从而也拥有美感。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运载着艺术所不可或缺的人性意蕴。
      然而,主人公阿申巴赫的威尼斯之行正是他告别理性主义,转向古希腊审美精神,寻找感官和道德之间平衡的开端。然而追求精神美或形体美的唯美主义并没能解救艺术家走
      出陷入的困境。过分沉迷于酒神精神同样导致另一种危机。燃烧的激情一度使他文思如泉涌,写出细腻温柔,字里行间闪烁着爱情光辉的优美文字,而同时也刺激他固有的本能和
      欲望,使他陷入情感倒错、丧失道德和尊严的境地,不能逃脱悲剧的结局。
      在“艺术家困境”问题上,托马斯?曼始终坚持独立和超越的思想。身为一名艺术家,他将自身的感受投射于笔下的形象,同情之外更多的是对颓废艺术家的批判。他的“完
      美艺术家”理想没有在作品中实现,但他对“艺术家困境”的思考,却将德国的艺术家小说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参考文献:
      [1] 宁瑛,2002:《托马斯-曼》。华夏出版社。
      [2] 马文韬, 1995:“德语文学越来越引人注目的课题——托马斯?曼研究”。载:《文艺报》。1995年1月21日。
      [3] 张弘,1998:“艺术审美的危机——评《死在威尼斯》的艺术家主题”。载:《外国文学评论》,1998/3。
      [4] 关熔珍, 2006:“矛盾与挣扎— 《威尼斯之死》的人性化解读”。载:《域外视野》,2006/11。

    相关热词搜索: 托马斯 中看 威尼斯 之死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