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作文 > 正文

    [历代名人笔下的川菜] 川菜名人有哪些

    时间:2019-04-05 03:25:2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巴山蜀水,蓊蓊郁郁,历来是文化昌盛,人才荟萃的地方,作为巴蜀文化组成部分的川菜,就是在历代文人墨客的培育扶植下成长起来的。  上古时代的巴国和蜀国,物产丰富,自然条件优越,文化发展有自己的特色。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规模向蜀地移民,促使巴蜀的经济、文化与中原沟通,得以大踏步地迈进,四川遂成为“天府之国”。到了西汉,“工商致结驷连骑,豪族服王侯美衣,娶嫁设太宰之厨膳”,社会生活空前繁富起来了。武帝时,大辞赋家司马相如与才女卓文君迫于生计,在临邛开了一家小酒店,“文君当垆,相如涤器”,打破了“君子远庖厨”的传统习俗,这是文人“下海”的千古美谈,也为名士参与饮食业开创了一个先例。
      历史上有两位文学家写过同名《蜀都赋》,一位是西汉的杨雄,另一位是西晋的左思,他们都对古代的巴蜀文化作了详尽的描述,其中也谈到四川的烹饪原料、烹饪技巧和宴会风俗。左思说:“若其旧俗:终冬始春,吉日良辰,置酒高堂,以御嘉宾。金■中坐,肴■四陈。觞以清■,鲜以素鳞,……”可见当时的筵席已很有规模很有气魄了。另一位东晋时期的史学家常璩,蜀郡江源(今四川省崇庆县)人。他写有一部《华阳国志》,其中巴志、蜀志,也对四川的地理、历史、物产、风俗等有系统的叙述,并提到蜀中饮食“尚滋味”,“好辛香”,简直已经把川菜的特点一针见血地揭示出来了。从秦汉到唐以前,川菜还处在摇篮之中,但婴儿的性格已隐然可见,而且已经有了一些特产,如曹操所说“郫县子鱼,黄鳞赤尾,出稻田,可以为”,就是一例。
      诗圣杜甫,虽然不是四川人,但他在48岁时弃官携家入蜀,在成都定居将近十年,写了不少诗歌,盛赞四川的丙穴鱼(今四川俗称雅鱼)、鲂鱼、鲫鱼、芋羹、芦笋、郫筒酒等之。其中有句云:“青青竹笋迎船出,日日江鱼入馔来。”足见他对川菜的丰盛原料的兴奋之情。
      北宋时期的大文豪苏东坡,籍贯四川眉山县。他在20岁以前,一直在四川生活;以后沉浮宦途,浪迹江湖,但他对家乡的蔬菜、佳肴始终念念不忘,寄予深情。有一首《春菜》诗云:“蔓菁宿根已生叶,韭芽戴土拳如蕨。烂蒸香荠白鱼肥,碎美青蒿凉饼滑。宿酒初消春睡起,细履幽畦掇芳辣。茵陈甘菊不负渠,■缕堆盘纤手抹。北方苦寒今未已,雪底菠■如铁甲。岂如吾蜀富冬蔬,霜叶露芽寒更茁。久抛菘葛犹细事,苦笋河豚那忍说。明年投劾径须归,莫待齿摇并发脱。”这里提到的四川佳蔬有芜菁(草蒿之一种,野生)、茵陈(蒿类)、甘菊(菊之一种、叶可做浆)、菠菜、白菜(菘)、葛根(葛)。苏东坡还在多首诗中写到四川的萝卜(芦服)、芥蓝、芹菜、豆腐、江豚、鱼羹等等,竭尽赞美之能事。所以四川人也永远不会忘记这位国公,甚至把最美的肴馔都冠以他的名字,如“东坡豆腐”、“东坡肘子”、“东坡墨鱼”等等。
      和杜甫一样,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也曾客居四川十年,也是一位川菜的热诚歌颂者。《剑南诗稿》中有大量的诗篇都涉及四川的名酒、食蔬、菜肴和粥品。如《冬夜与溥庵主说川食戏作》中写到:“东来阅七寒暑,未尝举箸忘吾蜀。”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诗题中出现“川食”二字,联系到《东京梦华录》和《梦梁录》中有“川饭分茶”、“川饭店”的名称,从中可以看出,在宋以前,中国菜点原则上只有南北两大分类,而至此川菜却是最早出现的唯一地方特色风味,是中国菜系中较早的一系。
      四川菜虽然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它形成自己鲜明的风格,它的成熟期却在清朝。特别是李化楠和李调元父子二人,对川菜的提高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李化楠,字廷节,号石亭,四川绵州(今绵阳)人。乾隆七年进士,曾任浙江余姚、秀水县令。他关心饮食文化,广搜民间烹饪资料,“厨人进而甘焉者,随访而志诸册。不假抄胥,手自鳝写,盖历数十年如一日。”这种作风与袁玖写《隋园食单》如出一辙。他的儿子李调元,字羹堂,号醒园,曾任广东学政,直隶通永道等官,是一位文学家、戏曲理论家,一生著作中,《醒园录》一书就是根据他父亲的手稿编撰而成的。书中记载烹调菜肴39种,酿造调味品24种,糕点小吃24种,腌渍食品25种,饮料4种,共116种,还有5种食品保藏法,是清代中期一部重要的饮食专著,在此之前,川菜囿于一地,无论在品种、选料、烹饪技术等方面都还比较保守,缺少开拓。《醒园录》的问世,为近代川菜学习借鉴全国各地烹调之奠定了基础。李调元在他的《童山诗集中》也写了不少赞美四川饮食的诗篇,如《豆腐四首》就是其中的一例。
      清末还有一位名人是四川总督丁宝桢,他后来镇守边防,反对外国侵略有功,被朝廷封为“太子少保”,人称“丁宫保”。据说他爱吃一种以嫩鸡丁和青辣椒、花生米合炒的鸡丁, 微辣、干香,成为川菜中的传统名菜,菜因人传,从此此菜得名为“宫保鸡丁”。有关“宫保鸡丁”的传闻众说纷纭,但宫保指丁宝桢则无异议。
      20世纪40年代以后,川菜进入辉煌时期。当时的学者、作家、诗人为川菜耕耘灌溉者难以数计。如郭沫若,他是四川乐山人。他爱家乡的名山大川、佳肴美馔。抗战期间,他住在重庆通运门附近的一条小巷里,不远处有一家小牛肉馆,以售卤牛肉为业。女店主人马有碧,回族,所卖凉拌牛肉、麻辣醇香;清炖牛肉也清鲜爽口。郭老经常光顾,还引来了一批文化界名流。有人称这家小店是“文化俱乐部”。有一次,女店主人乘郭老酒兴方酣,请他书写店名,郭老欣然命笔,戏书“星临轩”三字赠之,意即文人聚会之室,一时传为佳话。1959年,在成都西郊带江草堂餐厅品尝名菜浣花鱼时,郭老又曾题诗一首云:“三洞桥边春水去,带江草堂万花明。烹鱼斟满延龄酒,共祝东风万里程。”郭老不仅是一位文学家、史学家,还是一位美食家,他对中国烹饪颇多真知灼见,他的有关烹饪的诗篇留在人间的尚多,也不以川菜为限,但他对家乡菜——川菜情有独钟,则是无疑的。

    相关热词搜索: 川菜 笔下 历代 名人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