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作文 > 正文

    复调_从“复调”到交响曲

    时间:2019-04-05 03:17:3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察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过程中引入并提出的,当大多数的研究者将关注的焦点集中于小说理论时,笔者将其背后蕴含的复调哲学发掘出来,以此为基础,从全新的角度出发,对《哈姆雷特》剧中的复仇主体进行全面探究,对哈姆雷特们进行分析并重组,进而对该剧所蕴含的哲理进行思索与讨论。
      关键词:复调;哈姆雷特;我;他人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068-02
      “复调”原是音乐术语,文艺理论中的复调理论是前苏联理论家巴赫金在考察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过程中引入并提出的,他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说,“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在书中,他也明确指出“复调”或称“多声部性”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基本艺术性质。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他还指出,“复调的实质恰恰在于:不同声音在这里仍保持独立,作为独立的声音结合在一个统一体中,这已是比单声结构高出一层的统一体。如果非说个人意志不可,那么复调结构中恰恰是几个人的意志结合起来,从原则上便超出了某一人意志的范围。可以这么说,复调结构的艺术意志,在于把众多意志结合起来,在于形成事件”。
      然而,在这一杰出的理论的背后,我们却看到更为深邃和宽广的作为背景的哲学思想——复调哲学。尽管大多数研究者都从小说入手研究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但这并不意味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没有延伸至别的文学领域并且能够开花结果。巴赫金在其一生中,反复强调自己是个哲学家、思想家,他曾比较清晰地表述过他的哲学思想,甚至在早期还写过一本《论行为哲学》的理论著作。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复调”早已融合了丰富多彩的音符和旋律,奏响了一支令人震撼的交响曲。以此为通道,我们可以更为恰切地进入他的复调世界,阐明他的复调理论,同时我们可以运用这一理论在《哈姆雷特》的世界里自在畅游。
      《哈姆雷特》是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巨匠莎士比亚笔下的千古绝唱,自其诞生之日,人们就纷纷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多方面的研究。其中的难解之谜:哈姆雷特为何迟疑不决不能实行报仇行动?这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一大焦点,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众说纷纭。从关于自我的认识出发,如果我们必须坚持它与人的观念和意识意识的紧密且无法割断的联系的话,那么巴赫金的复调理论的深入应用自然就成为诠释主人公形象的最佳的注脚。因此,本论文将采用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对哈姆雷特复仇延宕的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多声部复仇主体的分析,解开哈姆雷特延宕背后之谜。
      一、多声部重叠的复仇主体
      在哈姆雷特的延宕问题中,延宕是指“复仇”的延宕,而“延宕”实际上是一个相对概念,只有在比较中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那么,谁参加了这场比较呢?当然是有相同行为的人才有比较的资格,即同样承担复仇使命的小福丁布拉斯和雷欧提斯。
      (一)声部一——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他在德国的威登堡大学学习,国内传来噩耗,父王突然惨死,叔叔克劳狄斯篡夺王位,母亲改嫁克劳狄斯。哈姆雷特回国奔丧,在一天深夜,父亲的鬼魂告诉了他自己被害的经过。哈姆雷特知道真相后,精神恍惚,一心想着复仇。他去见自己的恋人奥菲利娅时,又想求爱又想复仇,行为怪诞。奥菲利娅把王子的情况告诉了父亲。克劳狄斯心中有鬼,派人试探哈姆雷特。终于,哈姆雷特决定要证实克劳狄斯的罪行,为父复仇,他安排了一出戏。戏上演时,他通过在旁边注意观察克劳狄斯,确认了父亲鬼魂的话,决定复仇。结果误杀了大臣波洛涅斯。克劳狄斯以波洛涅斯之子要复仇为由,将哈姆雷特送往英国,准备借英王之手除掉哈姆雷特。哈姆雷特识破克劳狄斯的诡计,中途返回丹麦。哈姆雷特回国时,正赶上奥菲利娅的葬礼。克劳狄斯挑拨雷欧提斯同哈姆雷特决斗,并在暗中准备了毒剑和毒酒。最后,王后端起原准备给哈姆雷特的毒酒替他喝了下去。决斗中,哈姆雷特中了对手的毒剑,但他夺过剑后又击中了对方。王后中毒死去,雷欧提斯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揭露了克劳狄斯的阴谋。哈姆雷特用最后的一点力气用手中的毒剑击中了克劳狄斯,完成了复仇使命,自己也毒发自亡。
      (二)声部二——小福丁布拉斯
      小福丁布拉斯是挪威老王的儿子,剧情刚开始时,我们得知,“挪威老王与哈姆雷特比剑,丢了命又输了土地”,于是小福丁布拉斯欲为其父复仇。年轻气盛的福丁布拉斯因为他父亲断送了性命以及为了收回此前被挪威侵占的土地,聚集了“大批亡命之徒”正准备大举出动,进犯丹麦。小福丁布拉斯的挑战令丹麦震动。小福丁布拉斯勇敢、坚毅,尽管他年纪尚轻,但却野心勃勃,这位王子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一意孤行,势在必得。虽然所求甚为微薄,而他之所以愿意孤注一掷,只不过是为了荣誉,为死去父亲的复仇。
      (三)声部三——雷欧提斯
      雷欧提斯是波洛涅斯的儿子,奥菲利娅的哥哥。他一向认为哈姆雷特对奥菲利娅的爱情不可靠,后来他被父亲送去了法国。在他去法国的这段期间,他的家庭发生了重大变故。国王为了探明哈姆雷特的真实想法,让王后乔特鲁德与疯癫的王子哈姆雷特到后宫谈话,而哈姆雷特误杀了躲在帷幕后的波洛涅斯。妹妹奥菲利娅不堪忍受恋人杀死父亲的悲痛发了疯,最后掉进河里淹死。雷欧提斯回国后,他对其父亲妹妹惨死所感到的内心悲愤被克劳狄斯利用,设奸计来谋害哈姆雷特。奸王唆使雷欧提斯假装言归于好而向哈姆雷特作出貌似友好的比剑挑战。他出于为父亲复仇的感情冲动,中了奸计成为了谋害哈姆雷特的工具,最后。在临死前他揭发了克劳狄斯的罪恶阴谋,与哈姆雷特相互谅解,以鲜血洗刷了他生命中的污点。
      二、“我”与“他人”
      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指出“单个人物的自我世界是复调的”,“自我不停地在不同的甚至对立的立场之间游移”。于是他提出了“复调自我”或“多声性自我”的概念。他认为“同一个自我的不同的、矛盾的思想在一个狂欢化的空体里形成了众声喧哗的局面,从而形成了一个复调的自我。”巴赫金强调,每个人生存位置的独特性造成了个体生存的差异性和价值的多样性,生活世界是不同个体众声喧哗形成的复调世界。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每个人的存在实际上都是与他人的共在,“我”的生存离不开“他人”,“我”必需通过倾听“他人”的声音,并与“他人”对话交锋才能实现自己的存在价值;“我”也必需借助“他人”的眼光、倾听“他人”的评判,积极地与“他人”对话才能清晰地认识自己,描绘出自己的完整形象。
      哈姆雷特就是这样一个“复调自我”复合体,他作为主体,不同的 “我”在不同的立场之间不断的游移,形成“自我的多个声音”,而这些声音之间进行着平等的、互动的对话,没有哪一方压倒或征服另一方,因此他在关键时刻做不了决定,造成了复仇的延宕。哈姆雷特之所以使人对其复仇的延宕迷惑不解,使人永远对他有好奇心,就是因为他的“复调自我”,即哈姆雷特、小福丁布拉斯、雷欧提斯在复仇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
      人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表达是紧密相关的,在人学会清晰的自我表达之前不可能存在明确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虽然是一种内部言语,却和外部言语一样,是在和“他人”意识、“他人”语言的交锋、冲撞中形成的。没有“他人”话语,“我”就缺少了说话的动力,没有“他人”意识的存在,“我”就缺少了形成自我意识的前提。自我表达的形成过程是“我”与“他人”争夺话语所有权的过程。

    相关热词搜索: 复调 交响曲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