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作文 > 正文

    [我的困惑与惭愧]我的困惑作文

    时间:2019-02-18 03:28:5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我出身于一个教师家庭,对教育有一份天然的依偎。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以“行者无疆”为信条,出荆州,上北海,进杭州,“八千里路云和月”,试图给自己视之为精神和生命双重寄托的教育画上一个圆,可愈是这样,就愈是困惑,愈是惭愧。
      这是因为,我每天都要面对的教育。教育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作为一名校长,我曾试图从元认知上把握教育的本质,在原点上思考并实践教育的核心价值。我总试图依托我的工作团队,用我们的智慧,尽量使我们的学生更卓越,更健康,更幸福。我还试图让教育尽显其内在的魅力,让我们的校园于自然中展现出这样的风采:她始终能基于人的发展的需要,讲人性,讲人道,讲人权,有成人教育之美;她始终能基于社会发展的要求,讲感性,讲理性,讲超然,有全人教育之德;她始终能基于未来发展的趋向,讲淡定,讲厚重,讲创新,有励人教育之实。于是乎,我在工作中提出了“高境界做人,高水平学习,高品质生活”的教育主张。“高境界做人”讲究的是志向高远,品德高尚,情趣高雅;“高水平学习”讲究的是基础扎实,思维敏捷,潜质卓越;“高品质生活”讲究的是好的身体,好的习惯,好的心态。我还期待我的学生能努力追求并达成三个“一等”,即“一等人品”、“一等学识”、“一等体魄”。我想,教育应该是基于人的,“人是目的”;应该是服务于人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应该是发展人的,“天下有教,教者有道”。
      然而,这一切有时候在我看来仅仅是一幅图画,一个梦想,一种乌托邦式的蠕动。现实告诉我,教育也要像许多行业那样讲博弈,也要周旋于社会、政府、家庭与各种团体之中,也要适当地迎合时尚与潮流,也要在必要的时候作出妥协。我在想,如此多的赋值,这还是教育吗?i现实还告诉我,教育要讲“产出”,教育已沉湎于“分数的制造”之中而难以自拔,极度的功利主义已牢牢地控制着教育,使它难以顾及我们的学生也就是我们民族之未来的呐喊,孩子们逐渐被物化,成为统计学意义上的分子或分母。我坚信,从本质上说,教育是人性的、浪漫的、纯洁的、素朴的、平和的,然而,种种现实一次次残酷地挑战着我们的理想。因此,我困惑与惭愧。
      这是因为,我每天都要面对的学校。学校一直是我的精神家园。我生于斯,长于斯,相信自己也能成于斯。出任校长以来,我总企盼我的学校在现代文明的滋养下健康地成长。我相信,学校应该有一种精神:民主、人道、自由、创造;应该有一种文化:以终极关怀、科学理性、美的情怀为价值;应该有一种风采:高贵高雅、磅礴大气。我在杭州二中8年,醉心于此,也玩味于此。我总认为,校园精神、校园文化和校园风采的传承与打磨,是一个校长的天职。为此,我提出了“思想解放,行为规范”的办学追求,讲“宽松、宽容、宽厚”,讲“开明、开放、开化”,讲“人性、理性、灵性”,力图让校园充满一种对生命、对思想、对自由的尊重,展现一种“板凳要坐十年冷,办学要看十年后”的风范,并以此推动学校的现代转型。学校也的确因此走在了浙江省重点中学的最前列。
      即便如此,每当我行走在校园中,总有三件事让我忐忑不安。第一件,是愈演愈烈的生源大战。每逢3月,各个学校似乎都格外地忙碌,抓数据、出资料、跑学校,目的只有一个:“生源就是硬道理”。这是明的。暗的呢?拉关系、搞诋毁、放暗箭,目的也只有一个:“管他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一番大战下来,家长怨声载道,教师精疲力竭,学生一头雾水,学校斯文扫地。年复一年,岁岁如此,恰如一幅“巴黎圣母院风涌图”。我曾呐喊过,也曾反叛过,但最终还是选择无奈地跟进。然而,有一件事至今让我反思、令我汗颜。那是2003年,我随教育部国家级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出访欧洲,在德国慕尼黑市,我们面见了实科中学的一位校长,他非常自豪地告诉我,他的学生具有非常强的管理才干,我不禁请教他:“如果你的学生中有素质非常全面且更适合就读以参加高考为任务的文科中学,那么你该怎样面对?”他脱口而出:“我会请他到一个最适合他的文科中学学习。”好一个“请”字,道出的分明是一个高素质的国家、高素质的教育人的做派。我们也能这样把好学生“让”出去吗,什么时候才能如此?第二件,是越捆越紧的办学自主权。今天,两种东西把一个好端端的校园搅得越来越不像校园。一种是人本主义的道德姿态,把“公平”嚷到了极致,绝对的平行编班等做法使千百年来的因材施教成为古董;另一种是安全考量的非理性态度,学校的一切活动皆为“安全”让路。长此以往,学生只能被圈在校园,走不进工厂,走不进农村,走不进大自然。学生如此学习,还能见到人的气息吗?还有人味吗?第三件,是越来越多的校园“课程秀”。一会儿“廉政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一会儿“反毒防毒是教育重点”,反正内容都很重要,于是都纷纷进了课堂。如此多的内容,如此“秀”的课程,师生并不买账,我也十分无奈。
      雨果讲,比大海更为宽广的是蓝天,比蓝天更为宽广的是人的心灵。学校当以培育人的心灵为己任。我们这样做了吗?我们做的好吗?我困惑,亦惭愧。
      这是因为,我每天都要面对的学生。我是个世俗之人,上苍将一批一批的精灵――我们的学生――托付给我,面对孩子们,我总是非常忐忑:他们快乐吗?他们自由吗?他们健康吗?我不知道。于是,我选择了“让学生像‘人’”的教育主张。围绕这一主张,我自编自导了“三部曲”
      第一,“把学生当人”。这是一校之长天德之使然。我认为主旋律有三:一是尊重学生的天性,让他们享受童趣,享受好奇,享受游戏,席勒有言:“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二是鼓励特立独行,让他们敢想、敢闯、敢试,保持一股“牛犊劲”;三是允许学生犯错误,学生往往因犯错误而可爱,让“错误”化作师生共同成长的资源。总之,此曲之要义是让学生有尊严。
      第二,“使学生做人”。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为学生创造丰富、生动的“学习场”。比如:一月一主题的校园活动节,一年一度的社会实践,每届高三的“三元素注入”(体育元素,音乐元素,高信息元素)等等。究其用心,不外乎是将学生有效地融入校园生活、社区生活和家庭生活之中,努力实现学习、生活、情感、发展等成长因子的长效构建。很显然,这一曲的要义是“行动对行动”。 第三,“让学生成人”。这是教育工作者的终极追求。孔子曰:“君子成人之美”,其核心价值的现代表达应是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创新意识以及培植学生的卓越潜质。这几年,我们唱响“三高”(高境界做人,高水平学习,高品质 生活),目的就是要作出这样一种回应。为了使这种回应更为积极,我们努力追求“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思想解放,行为规范”、“海阔天作岸,山高我为峰”的境界,并将其升华为二中人的基因图谱:卓越的二中人、杰出的中国人、优秀的世界人。
      莎士比亚说:“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在行动上多么像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我愿我的学生个个如此,因为他们本该如此!但扪心自问,我的学生真的如此了吗?远远没有!比如:我们学校每年都有一个热闹非凡的班级篮球联赛。每逢有赛事,我既高兴又紧张。高兴是因为这一天,校园里如同里约热内卢的狂欢节一般,学生们十分尽情尽兴。紧张的是我生怕学生们又撞伤骨折。2006年某天,我巡视到高三年级时,竟然发现年级里同时有6副拐杖。我的学生们怎么了?他们的骨头为什么如此脆弱?难道他们已然陷入“温水煮青蛙”的窘境了吗?我不知道。又比如:我们的学生在享受空前的物质文明的同时,精神的苦闷却不时地蚕食着他们心灵的空间。为此,我有一个制度设计,把二中的制高点――“二中之巅”让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进出、自由写画、自由宣泄。几年下来,“二中之巅”成了校园的一道风景线,也成了学生们最想去的地方。然而,有一天,我的几个同事同时跟我讲,这里有安全问题,建议立即关闭。我思前想后,同时请了一位被保送到北大的学生作了一个民意调查,结果,学生们强烈要求学校不要关闭“二中之巅”,他们想要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自由天地。多么可怜的一点要求啊!我同意了孩子们的请求,保留了“二中之巅”。我在想,面对一个苦闷的孩子,我们应该给他什么?我们又能给他什么?我不知道。还比如:每年高考下来,我们总会津津乐道,这一年有多少学生考入了海外的世界名校,有多少学生考上了北大、清华,有多少学生达到了重点大学录取分数线。我们是否想过,这样的津津乐道是否具有国际比较价值?是否触及高中教育的终极意义?是否真正反映了学生的发展要求?我还是不知道。如此多的“不知道”,当然使我困惑,更使我惭愧。
      这是因为,我每天都要面对的教师。教师作为学校组织的基本生命体,其成长、发展和诉求从某种意义上代表了学校的人文风采,集中体现了管理者的智慧、良知和见识。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首先特别关注教师的生命质量。我明确提出,要关注教师的“三个指数”:一是健康指数,我们讲“健康第一,家庭第二,工作第三”:二是幸福指数,我们讲“精神自由,个性自然,生活自在”;三是魅力指数,我们讲“终身学习,团队合作,创业创新”。同时,我们尊重教师的首创精神。鼓励教师敢想、敢试和敢闯,尊重教师的个性差异、地域差异和专业差异,肯定教师的首创、原创和再创,充分调动教师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内驱力。其次,我们关注教师的团队合作。我们通过雁阵理论、马赛克现象、狼性精神的校本实践,引领教师研究普林斯顿大学数学院现象、哥本哈根学派的“餐厅讨论会”和布尔吉斯学派的“疯子辩论会”现象,鼓励教师自由组建基于相同兴趣的学术共同体,积极寻求职业发展的学术支撑。在这方面,学校既有制度安排,又有机制保障,使教师的职业气质和精神面貌更能契合于学生的发展要求。二中教师在发展中所呈现出来的卓越品质,引发了省内外同行和专家的高度关注。
      然而,在社会多元开放、学校高位运作、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教师管理和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比如:如何面对开放背景下教师职业路径迷失的问题?如何让教师从职业倦怠、职业异化中走出来?这需要新思路,更需要大智慧。其次,如何面对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师的精神诉求?如何引导教师讲究精神修炼,以大爱、真爱、博爱面对人生,面对职业,面对未来?这要有新抓手,更要有高平台。再者,如何调整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课堂行为?如何让教师在三维目标的引领下,自觉地实现以学生兴趣达成、学科知识建构、问题意识形成为目的的有效学习,进而使课堂形态从传统走向现代,从维持走向创新,从一元走向多元?这既需要方法、技术的改进,更需要理念、思想的支撑。很显然,在现有的学校文化和体制中还缺乏这样的基因,缺少这样的范例。何以为之?我困惑,我更惭愧。
      背负着这么多困惑与惭愧,前行的脚步难免有些沉重,然而,正因为有了对困惑与惭愧日渐清晰的思考,我们才可能积聚起更为强大的行动的力量。是的,行动!为了使困惑与惭愧少一点,更少一点。

    相关热词搜索: 惭愧 困惑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