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作文 > 正文

    【平时多积累,区分声光热】 声光报警器

    时间:2019-02-07 03:20:0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声、光、热是中考必考内容,题型以选择题、填空题为主。这部分内容独立性比较强,一般单独出题,基本上都是基础题。由于考试难度不大,所考内容又紧密联系生活,一部分同学要么掉以轻心,要么生活知识积累不足,考试时极易丢分。最应该得分的地方如果不加以重视,就会成为最容易失分的地方。因此,我们对这部分内容一定要认真仔细,高度重视。下面,我们通过对出错频率较高的题的分析,积累知识和生活经验,确保在声、光、热方面的考题上不失分,少失分。
      
      一、声现象
      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的振动停止,声音一定消失
      B. 物体振动时,我们一定能听到声音
      C. 物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一定停止,但声音不一定马上消失
      D. 用手敲击墙壁发声时,墙并没有振动
      典型错误A或B。
      错因分析混淆声音的产生与声音的传播,认为只要物体振动,人就能听见声音。
      正确答案C。物体振动停止,说明没有再产生声音,而以前产生的声音可能还在传播,“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就是这个意思。声波包括可闻声波、次声波、超声波。
      归纳拓展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有的振动不明显,可以将振动转换、放大。如将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溅起水花、将乒乓球弹开等,这些都可以使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发声。
      2. 音调与响度
      例在鼓面上撒一些细砂,敲鼓时会发现越用力敲鼓,听到的声音与看到的细砂的情况是()
      A. 声音越响,细砂振动得越快
      B. 声音越响,细砂振动得越高
      C. 声音越响,细砂振动得越慢
      D. 声音越响,细砂振动得越低
      典型错误A。
      错因分析不能准确区分音调、响度的内涵,认为声音越响就是音调越高,而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快慢决定。
      正确答案B。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由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快慢决定,振动越快,音调越高。响度与振动快慢无关。
      归纳拓展找准发声体,分析是振幅发生改变,还是振动快慢发生改变,再与定义相对照就可以得出答案。此题中,发声体是鼓面,细砂的作用是为了将鼓面的振动情况放大,跳得越高,说明鼓面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 利用回声进行计算
      例某汽车以10 m/s的速度匀速驶向一座陡峭的高山。司机按了一下喇叭,经4 s后听到回声,则鸣笛处距高山多少米?听到回声时车距高山多少米?(空气温度为25 ℃)
      典型错误错解一:设鸣笛处距高山距离为s,听到回声处距高山距离为s2。
       s=s=vt
       =×340×4 m
       =680 m
      错解二:鸣笛处距高山距离:
       s=s+s=vt+vt
      =(×340×4+10×4) m
      =720 m
      听到回声处距高山距离:
      s=s-s=vt-vt
       =(×340×4-10×4) m
       =640 m
      错因分析没有找准路程、速度与时间的对应关系,列出错误方程。
      正确答案如图1,设鸣笛处距高山距离为s,听到回声处距高山距离为s。由图可知:
      s=(s+s)=(vt+vt)
      =(340×4+10×4) m
       =700 m
      s=(s-s)=(vt-vt)
      =(340×4-10×4) m
       =660 m
      
      归纳拓展这是很多同学都容易做错的题型。利用回声测距离、测峡谷宽度等实际问题时,要明确声音的传播包含“往返”过程,声音的路程不等于距离,还要看清发声体是处于静止还是运动状态。做这类题时,同学们要养成画图的习惯,从图上看,路程、时间等关系一目了然,将会大大减少失误。
      
      二、光现象
      1.光的反射与折射
      例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在竖起的玻璃板前后各放一支蜡烛,对着玻璃既可看到前面蜡烛在玻璃板后面所成的像,同时又可看到放在玻璃板后的“蜡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两者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
      B. 两者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
      C. 前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后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
      D. 前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后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
      典型错误B或C。
      错因分析对前者是反射形成的虚像,后者是折射形成的像,不能准确区分。
      正确答案D。本题以平面镜成像探究实验为平台,考查对反射与折射的理解。前者是玻璃板前面的蜡烛发出的光经玻璃板反射后,反射光进入眼睛,眼睛逆着反射光所看到的虚像;把玻璃板看成是焦距很大的凸透镜,就可以理解“看到后面的物体”是折射成像。
      归纳拓展两束光线都在光学器件的同侧是反射,两束光线分别在光学器件的两侧是折射。
      2. 凸透镜成像与不等式
      例一物体沿凸透镜的主光轴移动,当物体距凸透镜20 cm时,能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倒立的像,当物体离凸透镜9 cm时,则()
      A. 一定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B. 一定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C. 可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D. 可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典型错误D。
      错因分析受思维定式影响,对于拿不定主意的选项,同学们很容易排除“一定”,只喜欢在“可能”中寻找答案,故排除A、B。而物距越小成的像应该越大,错选D。
      正确答案A。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不等式的解法。根据成像条件和成像性质,正确列式求解是一项很细致的工作,各种成像情况不能混淆。当u=20 cm时,能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倒立的像,则f<20 cm<2f,即10 cm<f<20 cm。当u=9 cm时,即u<f,则“一定”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而不是“可能”。
      归纳拓展理解并记住凸透镜成像规律是解答这类问题的前提,根据成像情况正确列出不等式是基本功,依据不等式、方程组正确取值并结合条件进行分析是关键。
      
      三、热现象
      1. 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
      例针对大自然中云、雾、露、霜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云是高空中的空气凝华成的小冰晶
      B. 雾是漂浮在空气中的大量水蒸气
      C. 露是大量的小冰晶吸热熔化成的小水珠
      D.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成的小冰晶
      典型错误A或B。
      错因分析生活经验缺乏,对自然界中的物态及其变化容易记混,把水蒸气和空气混淆。
      正确答案D。自然界的云、雾、露、霜、雪、冰花、雾凇等都是来源于水蒸气,形成时都要放热。云、雾、露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霜、雪、冰花、雾凇是水蒸气的凝华现象。
      归纳拓展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是主要考点,要掌握物态变化的特征和条件,水的气态形式是水蒸气而不是空气。通过本题要对“白气”系列题(哈气、烧水、冰棒、火箭)、“玻璃”系列题(教室内、空调房、汽车内)、“升华与凝华”系列题(灯丝、樟脑丸、干冰、冰花)等有一个对比复习,逐步积累知识并加深记忆。有几种物态特别要记住:干冰不是冰、雾凇不是雾、霜不同于露。
      2. 液体沸腾的条件
      例如图2所示,在密闭的烧杯内盛有水,盖中插有盛水的开口试管,试管插入杯中的水内。若不断对烧杯加热,则试管中的水()
      A. 能达到沸点,会沸腾
      B. 能达到沸点,但不会沸腾
      C. 不能达到沸点,不会沸腾
      D. 能超过沸点,会沸腾
      典型错误B。
      错因分析没有看清“密闭”两个字,与敞口容器相混淆。
      正确答案A。烧杯加盖密闭后,杯内水面蒸汽不断增加,气压会大于一个标准大气压,而使烧杯内水的沸点高于100 ℃,试管里的水能够继续吸热而沸腾。
      归纳拓展注意题设条件的变化,不要落入“圈套”。与敞口容器比较,对比记忆,印象会更深刻。
      3. 热量的计算
      例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用酒精灯给质量为2 kg,温度为12 ℃的水加热,则完全燃烧25.2 g酒精可以使水的温度升高多少?(不计热量损失,酒精的热值为3×107 J/kg)( )
      A. 升高90 ℃ B. 升高到100 ℃
      C. 升高到102 ℃ D. 升高88 ℃
      典型错误A、C。
      错因分析忽视了题目中的条件,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如果是单选,极易错选A。
      正确答案B、D。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最高温度是100 ℃。当达到沸点后,水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却保持不变。
      归纳拓展解题时要注意审题,碰到熟悉的题目,要看清条件有没有变化,特别是要把隐含条件变成显性条件,不能落入“陷阱”。做完后要回头看看,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思考。
      1. (2008•安阳)通过对“声现象”的学习,你认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 “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C. 在校园内植树可减弱校外传来的噪声
      D. 超声波的频率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2. (2008•眉山)下列现象中,与分子运动有关的是()
      A. 阳光照射下,河边的沙子很热而河水却是凉的
      B. 炒菜时,温度越高油的香味越浓
      C. 搓手时手会发热
      D. 两块被水浸湿的玻璃片合在一起不容易分开
      3. (2008•哈尔滨)暑假去植物园游玩,同学们的感受与物理知识的联系不正确的是()
      A. 在园内散步时闻到花香,是升华现象
      B. 中午坐公园的椅子感到很热,是热传递改变了物体的内能
      C. 人出汗后,微风吹过感到凉爽,是因为汗液蒸发加快,带走更多的热量
      D. 同学们感到植物园是避暑的好去处,是因为园内树木多且有人工湖,起到调温作用

    相关热词搜索: 声光 区分 积累 平时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