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作文 > 正文

    【中学生最喜爱的美文作家最新作品读赏练之鲁先圣】 白金作家唐家三少最新作品

    时间:2019-01-14 03:28:3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阅读前言   鲁先圣,山东省嘉祥县人,中国散文和散文诗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协会员,担任着全国二十多家省级以上报刊的专栏作家,是《读者》杂志全国百位签约作家之一。先后出版《苍茫人生》、《智者的幸福》、《原上树》等个人专著散文集;与人合著《心灵的独白》、《爱是条温暖的河》、《面包和鱼的奇迹》、《站在高岗上》等散文集。散文作品入选数百种散文选本与年鉴,作品获省级以上文学奖三十余次。
      鲁先圣的散文透出一种睿智与哲理,给读者呈现了一道道精神的盛宴。他的作品大都蕴含着深邃的哲理,满溢着质朴的乡情亲情,闪烁着爱的灿烂光辉,体现着终极的人文关怀。置身于他用雄浑或轻柔、明朗或含蓄、粗犷或细腻、严肃或诙谐的语言营造出的隽永飘逸的氛围与意境之中,我们油然而生一种别样的审美享受,获得了一次精神的愉快旅行,同时让读者如品佳茗,满口茶香。
      
      两代风景・真情挚爱
      白发清明
      鲁先圣
      
      又到清明,每一个失去了老人的人心中无不被伤怀溢满。父亲去世的十几年以来,只要到了清明,无论我的工作多忙,我一定会带着妻儿回老家给父亲上坟。过去没有车的时候提前一天坐长途车走。现在从济南到我的老家鲁西南新通了高速公路,车辆也不多,自己开车一个半小时就到家了。
      我告诉妻儿,今年回家不事先给母亲打电话了。因为,现在的天气,气温还是非常低的,尤其是农村,就更加凉了。如果母亲知道了我们哪一天要回去,她是一定会在村口接的,而且她会很早就从家里出来到村口去。我担心天凉,会冻着了母亲。因为她老人家已经86岁,而且因为得了一场脑血栓,已经失语多年,身体状况大不如前了。
      但是,当我的车子拐下公路开到村里的小路上的时候,我一眼看到,母亲正拄着拐棍,由姐姐和嫂子搀扶着站在路口,向着公路的方向张望着。凝视着细雨冷风中的母亲,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泪水。羸弱的母亲,尽管没有接到我的电话,但是她知道她的小儿子今天一定会回来看望父亲的,所以也不知是从几点就从家里出来接远方的儿子了。我停下车,告诉儿子,快下去,把奶奶扶到车上来。妻子和儿子下去了,我看着他们跑向母亲。我慢慢地把车开到母亲身边,下来扶着母亲,想说什么,但什么也没有说出。母亲先盯着我看,然后用手抚摸着孙子的头,我看得出,她很高兴。她给我用手势比划,我明白她想说的意思是孙子又长高了。嫂子和姐姐说,母亲早早地就起来了,一定要到村口来,她说你们肯定会回来的。
      按照我们老家的风俗,这一天,失去了老人的女儿是一定要到爹娘的坟上烧纸钱的。这么多年了,因为母亲的身体不好,又加年事已高,我们就一直没有让母亲去过外公外婆的坟地。今年,当我和姐姐一起给父亲烧完纸钱以后,我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母亲一定也在想着去给自己的爹娘烧纸钱。因为,她一定知道,她这样的机会就快没有了。从父亲的坟地回来,我就对母亲说:娘,我们去姥爷姥姥的坟地,给姥爷、姥姥烧纸钱去。我看到,母亲听完我的话,眼里的泪水立刻就流出来了,她马上就给我打手势,意思是立刻就走。我看到她急切地给姐姐打手势,比划,我和姐姐立刻明白,她的意思是快准备纸钱。
      从我们的村子到外公家的坟地也就有两千米,我让母亲坐在前排的座位上,我想让母亲坐在车上尽情地看看她熟悉的地方和风景。因为自从母亲得病以后,我们就哪里也没有让她去过,她已经有几年没有到过她熟悉的道路和田野了。
      母亲的眼睛一直在不停地看着窗外,我把车开得很慢,两千米的路程我们走了半个小时。到了外公外婆的坟地,我和妻子扶着母亲到坟前,姐姐点燃了纸钱,我和儿子给外公外婆鞠躬。我看到母亲的表情很安详、很平静,她很认真、很仔细地看着坟地周围的一草一木。她似乎在对自己的双亲说,我带着子孙来看你们了,不知道明年还能不能来。
      回家的路上,母亲很高兴的样子,满脸上都是那种愿望实现的喜悦。可是,当我告别了母亲,当我开车离开村口,我的情绪却无论如何也无法平静下来,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母亲啊,我除了给了您一头白发,还给了您什么?
      我的真正已经是风烛残年的母亲,明年的今日,您还是在村口接自己远方的儿子吗?
       (选自2010年4月6日《大公报》)
      
      柔情似水
      特别喜欢鲁先圣这篇散文。此文显示的朴实清新的特质,浓郁的生活气息,独特的民俗文化,的确令人感动。在文章中,作者没有刻意地渲染与雕琢自己对生活的真情,而是以清新的语言向读者温情脉脉地倾诉而自然流露。真的,读着这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我们的耳畔似乎响起了那首经典歌曲《白发亲娘》:“你可是又在村口把我盼望,你可是又在窗前把我挂想,你的那一根啊老拐杖是否又把你带到我离去的地方,娘啊!娘啊!白发亲娘!……”
      
      且读且思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今年清明节回老家,为什么“我”事先没有给母亲打电话?
      3.文章结尾那句话蕴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请结合全文简析一下。
      4.如果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请你给自己的母亲发一则生动形象的短信,以表达你对母爱的礼赞。
      
      炊烟袅袅・思恋亲友
      
      遥远的炊烟
      鲁先圣
      
      只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袅袅的炊烟,在房屋的脊梁上盘旋,在树梢的鸟巢旁飘荡,在胡同的拐角里踱步,最后都凝聚成片片蒙�的烟霞。那温暖的烟霞里,有母亲的呼唤,有奶奶的目光,也有父亲洪钟般的声音。
      有多久没有看到过炊烟了?城市里没有炊烟,城市里用的是煤气液化气,即使有了些许的炊烟,也是有害的气体,是不会让人留恋的。况且,城市里的人们,也没有时间留意炊烟,大家都匆匆忙忙,谁会有时间在意稍纵即逝的炊烟?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
      只有当停下匆匆步履的时候,只有当心灵归于一份淡雅和安静的时候,那袅袅的炊烟才会从久远的记忆中升起来,瞬间就弥漫了你整个的心灵,它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让人有不尽的遐想。
      童年的时候,炊烟是娘做好的可口的饭菜。伙伴们成群结队去村外的田野里玩耍,去村头的小河里嬉戏。兴致起来,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回家。这个时候不知道谁说一声,我家房顶上没有烟了,娘做好饭了。大家立刻都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向村里,纷纷寻找自己家的房顶。不久前还袅袅升起着的炊烟,都已经渐渐散尽了,娘把饭都做好了。大家自然都收了心,赶快追逐着跑向村里,跑回自己的家里,那里有娘可口的饭菜等着啊。再不回家,娘就要到村口呼唤儿子了。
      炊烟是汉子们心底的温暖。太阳升起来了,汉子们赶着牲口,拉着牛车,说说笑笑地到村外的田地里劳作。到了中午了,汉子们累了的时候,村里的炊烟也升起来了。这个时候,大家纷纷卸下牲口,在地头坐下,点燃上一支烟,大家的目光都会朝向通往村里的小路。那条小路上,渐渐地,成群结队的妇女,提着饭菜从村里的炊烟里走来了。汉子们的疲劳消失了,那不尽的温暖扑面而来了。
      炊烟还是远行的游子心中的家园。不论到了天南海北还是在都市庙堂;不论你名满天下还是腰缠万贯,最让你动心的,一定是故乡茅屋上升起的那袅袅炊烟啊。不论你遭受了多么深重的创伤,那随风飘浮的缕缕炊烟,顷刻之间就把你隐藏在了无边的温暖里。
      当我们忆起年迈的母亲,母亲的身影多半是在炊烟里。有多少回啊?当我们远行回到家里,当我们喊娘的时候,母亲的身影正在炊烟里忙碌。
      我突然间想起“人烟”这个词。人烟,就一定是烟火,也就是指炊烟了。在千里荒漠的孤独中旅行的人,在浩瀚无边的大海中航行的人,突然看到地平线上升起的袅袅炊烟,会激动得热泪盈眶,那是看到了人间的信号。所有漫漫孤旅的寂寞和苍凉,所有长途跋涉的疲惫和恐惧,瞬间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没有风的时候,炊烟就像一棵树,从家里的灶房里生长起来,然后与全村的树聚合成一棵参天大树。有风的时候就不同了,家家的炊烟刚刚冒上房顶,就迅速汇集,变成一片片灰色的云,飘浮到村庄的上空,最后都消失到无边的旷野里。其实,不论是有风的时候还是无风的时候,乡村上空的炊烟都是一幅动人的画卷,像飞流直下的瀑布,像艳丽多彩的锦缎,像婀娜多姿的少女,像飘忽散淡的烟霞。可是炊烟与画卷又不同,因为炊烟里还有麦子的香味,更有母亲殷殷的目光。
      记不清我从什么时候起不见炊烟了,炊烟只是一种心中的记忆了。这记忆仿佛一种情结,越是遥远,越让人刻骨铭心。
      (选自2010年2月18日《中原晚报》)
      
      柔情似水
      读了鲁先圣的这篇优美散文,我们的思绪倏忽之间,好像又回到了遥远的故乡,又见到了久违的袅袅炊烟,见到了久违的闲适的乡村生活,见到了奶奶的目光,听到了母亲的呼唤和父亲洪钟般的声音。作者小时候生活中的那种温馨幸福,似乎在轻轻地敲击着每位读者的心扉,让人想起台湾著名诗人席慕蓉的诗句:“亲情是一棵没有年轮的参天大树,永不老去。”的确,这种情结真的让人感到刻骨铭心。
      
      且读且思
      1.联系全文,请分点概括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感情。
      2.作者认为“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请指出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3.作者在行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乡村的炊烟?请举例简析。
      4.文章末尾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智慧火花・笑对生活
      
      只要心灵充满希望,就会好起来的
      鲁先圣
      
      不论处于何种境地,只要心灵时刻对未来充满希望,人生的道路就一定越来越宽广。
      在最近几年,我们民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灾难,冰雪灾害,非典侵袭,禽流感,大地震,大旱灾,经济衰退,近期接连不断的煤矿事故,等等。但是,所有这些灾难,我们每一次都战胜了它,重新走向伟大的复兴,因为我们民族从来都没有丧失过希望。
      是的,不论一个民族,还是一个人,只要对未来充满希望,就不会倒下。
      我这些年每次回乡,几乎都会有故乡的青年人到我的家里问我一些问题。他们是我的晚辈,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遇到了难以自拔的困境,希望我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出路。
      面对他们充满困惑又饱含信任的眼睛,我认真倾听着来自心灵的倾诉。
      有一个青年叫小禾,是我的一个远方亲戚的孩子,他结婚后生了一个儿子。但是,就在他满怀希望地憧憬着美好未来的时候,灾难接踵而至。先是他的父亲一病不起,花了三万多元还是没有保住生命。接着是他的儿子得了一种怪病,看了一年多也没治好,而且又花了三万多元。本来生龙活虎的五口之家,顷刻间支离破碎,而且债台高筑。他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一再遭受厄运,他甚至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
      我告诉他,相信自己,你每天早晨看到的阳光比别人不差分毫,总会好起来的。
      几年以后,当我回乡再次见到他的时候,他果然走出了困境。他又添了一个儿子,他从骑着自行车走街串村到办收购站,依靠收购废品发了财。他春风满面地来见我,告诉我他对于人生的领悟:一切都会过去的,总会好起来的。
      小席是从我们村考出的大学生,他考取的是一所交通学院。但是,当他毕业以后,怀抱着美好的理想准备到社会上大显身手的时候,他却没有在城市里找到愿意接收他的单位。最后还是我们村一个在乡政府工作的本家帮忙让他在乡里的交通站上了班。身份是临时工,月工资只有三百元。
      他很困惑,他学有所长,在学校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可是自己看不到自己人生的出路在哪里,难道就要在这个只有三个人的交通站里干一辈子临时工吗?如果这样,不要说什么抱负和理想,就是养家糊口也不可能啊。
      我对他说,你应该想办法突破自己,既然没有什么希望,就应该另辟蹊径,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你迎接下一个黎明,一切都会过去,总是会好起来的。
      我至今记忆犹新,他当时与我告别的时候,那种闪现在他眸子里的闪闪泪光。
      现在,这个青年已经与我生活在一个城市里,他在与我见面的那一年发奋苦读,次年考取了母校的硕士生,毕业以后就职于省里的交通主管部门,目前已经是小有成就的工程师了。他常常到我的家里来,他也常常给我讲起他这些年的人生感悟,他说他最相信这个道理:总会好起来的。
      是的,我一直这样认为,一切都会过去,总是会好起来的。我不仅把这句话当作自己的人生信条,也时刻在告诉那些面临人生困境的人们。当你感觉末日即将到来,当你感觉自己难以逾越面前的沟壑,你就应该这样提醒自己:自己与他人一样面对明天的日出,自己被太阳照耀的时间与别人同样多,只要自己勇敢面对,总是会好起来的。
       (选自2010年4月8日《散文百家网》)
      
      思想之旅
      这是一篇典型的以事寓理的文章,故事很浅显,寓意却很深刻。作为学生,你应该明白,在我们漫漫的人生之路上,会不可避免地遇到“难以自拔的困境”和“难以逾越的沟壑”,以及一些意想不到的灾难。此时此刻,你千万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悲观丧气,更不要气馁堕落。相反,应该像文中所说的那样:“自己与他人一样面对明天的日出,自己被太阳照耀的时间与别人同样多,只要自己勇敢面对,一切都会过去的,总会好起来的。”
      
      且读且思
      1.全文是以什么为线索进行组织材料,完成构思的?谈谈你的理解。
      2.文章主体部分叙述的两个故事之中,成功地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地分析一下。
      3.文章开头一段话在文章中的作用是怎样的?
      4.作为中学生,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说一说你是如何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的。(50字左右)
      

    相关热词搜索: 美文 最喜爱 中学生 作家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