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作文 > 正文

    侏罗纪的“快餐文化” 湘潭九华德文化公园侏罗纪恐龙

    时间:2019-01-01 03:23:2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内然界有一条规律:体型越大的动物,进食花费的时间就越多。细咀慢嚼的大象每天花18个小时进食,几乎没有时间睡觉。生活在侏罗纪和白噩纪的草食性蜥脚类恐龙,体型巨大,是陆地上曾经出现过的最大动物,比现在的任何一种大型食草哺乳动物都大,如果它们也需要咀嚼的话,那么这些庞然大物要想吃饱,就必须每天花费30个小时去进食,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德国科学家发现,恐龙的生存得益于侏罗纪时期盛行的“快餐文化”――进食时狼吞虎咽从不咀嚼。
      咀嚼在动物消化过程中作用巨大,食物被嚼碎后的总表面积增加了,这有利于消化酶发挥作用。陆地上的食草哺乳动物,进食时都离不开咀嚼。不过咀嚼比较费时,会影响进食量。因此,大个子恐龙不得不放弃细嚼慢咽,以保证每天有足够的进食量。咀嚼需要有臼齿和相关肌肉,而目,还必须有一个巨大的脑袋才能容纳这些牙齿和肌肉。因此,细嚼慢咽的大象就有了…个硕大的脑袋,而狼吞虎咽的蜥脚类恐龙却长着与体型不相称的“小脑袋”。为了保证生活质量,食草恐龙以木贼属植物为主食,这种植物的营养价值非常高,但含有对牙齿有害的硅酸盐,现在很少有动物以它们为食。但蜥脚类恐龙“囫囵吞枣”从不咀嚼,也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没有咀嚼的帮助,大量食物的消化需要持续好几天,但蜥脚类恐龙巨大而强有力的胃,很好地承担了消化任务,保证了它们有足够热量。脖子长的好处
      正因为恐龙的脑袋小,才‘使它们进化出长度惊人的脖子成为可能。恐龙的新陈代谢系统非常强大,肺部高度发达,气体交换系统效率很高:吸气和呼气时都能进行气体交换。这使它们能从空气中又快又多地吸人氧气,也有助于它们的脖子可以湿著变轻。长脖子有助于恐龙大口吞咽,使食物快速进入它们的胃部。长脖子还能进一步提高进食效率,蜥脚类恐龙的体重通常可达80吨,有了灵活的长长的脖子,它们就可以方便地站在原地环顾四周寻找食物,而不用拖着笨重的身躯频繁移动、奔波了。
      很显然,正是狼吞虎咽地进食营养价值极高的植物,正是有了灵巧的长脖子帮助提高进食效率,才使恐龙能在其活动范同内以有限的时间获取最多的食物。生物学家早就注意到,狼吞虎咽的动物体型通常要比细嚼慢咽的动物体型大。也许,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吃东西狼吞虎咽的人通常会比细嚼慢咽的人更胖一些。猛犸象为啥能在冰原生存
      猛犸象与现代大象的祖先都生活在靠近赤道的非洲草原。大约120万到200万年前,地球气温骤降,猛犸象遂向北半球高纬度地区迁移,最后,在极地附近的冰原上定居了下来。猛犸象的这一迁移令科学家感到诧异。尽管与现代大象相比,古代猛犸象的耳朵和尾巴都很小,皮毛很厚,有利于它们保存热量,但北极地区的低温会抑制它们体内输送氧气的血红蛋白,使它们需要摄入更多的食物才能保持血液流动,而那里天寒地冻食物本来就很少,要寻觅更多可吃的东西显然是太难了。然而,猛犸象却成功地生存了下来。难道是它的血红蛋白发生了变异?最近,加拿大的科学家证实了这一猜测。
      他们利用类似电影“侏罗纪公园”里的生物重造技术,从保存在永久冻土层里的、413万年前的西伯利亚猛犸象的遗骸上提取到了DNA,再利用现代非洲象与亚洲象的基因信息,排列出猛犸象的血红蛋白基因,并把这种基因序列转化为一种叫RNA的物质,最后把这种物质放人大肠杆菌中培养,由此还原了猛犸象的[血红蛋白。这跟穿越时间隧道回到4.3万年前,从活的猛犸象身上提取m液样本没有什么区别。
      科学家发现,与现代象比较,猛犸象的DNA存在细小但重要的差别:血液流动时,只需要少量的能量就可以让猛犸象的血红蛋白释放出氧气。这使得它的血液可以在严寒环境下保持流动。如果没有这种遗传适应性,猛犸象就会在食物本来就少的冬天损失更多的热量,斯且难以得到及时的补充。显然,猛犸象血液的“防冻”功能是它们在严寒的北极地区生存的关键。
      还原猛犸象m红蛋白的成功,还使科学家相信,他们离让猛犸象复活更近了一步。
      
      送上门来的“匹诺曹”
      
      2008年,一支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在印度尼西亚巴布亚省的热带雨林中,发现了多个新物种。鼻子能伸缩的长鼻树蛙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这种青蛙喜欢爬到树上,在叶子的下面产卵。雄性树蛙拥有突出的尖鼻子,当它呼叫异性时,鼻子会向上扬起而且膨胀变大;当它不那么活跃时,鼻子就会变小。而普通的青蛙发出叫声时,只有位于喉咙以下的部分会出现膨胀变大现象。科学家们以童话人物“匹诺曹”为这种树蛙命名。因为童话中的“匹诺曹”只要说谎,鼻子就会变长。
      通常,科学家们发现一个新物种总要费一番工夫,但“匹诺曹”蛙却是主动送上门来的。当时,几个科学家围坐在一起吃午饭,爬虫学家保罗・奥利弗一低头,看见了这只小青蛙蹲在旁边的米袋上,便一把抓住了它。事后,其他科学家打趣说:“爬虫学家还真有不错的反应速度。”
      
      生活在树上的袋鼠
      
      此外,科学家们还发现了一对拥有锈红色、白色和灰色羽毛的皇鸠,拥有黄色眼睛类似“石像鬼”的壁虎、地球上最小的袋鼠、以热带雨林花蜜为食物的花蝙蝠、与普通的大花蝶有远亲关系的黑白色蝴蝶等等。除发现新物种,考察队的另一个重要收获是观察到一种罕见的金色树袋鼠。它们能跳到树上并在树上活动,但到地面时,仍然像普通袋鼠那样跳跃。对此科学家解释说,印尼巴布亚省所在的新几内亚岛曾与澳洲大陆连在一起,所以两地拥有类似物种。然而,新几内弧岛上的袋鼠已经适应了森林生活,而它们在澳大利亚的“袁亲”则喜欢在平原上活动。
      科学家们此次考察的福贾山脉,拥有面积达到30万平方公顷的热带雨林。他们将这片与外界如此隔离的热带雨林称为“新物种创造基地”“地球关键的碳吸收地”。他们相信,在这片热带雨林里,可能拥有人类尚未探明的数量最多的新物种。地球上的动植物正以几百万年来从未有过的速度快速消失,发现这些不可思议的生命形式是一个人们急需的好消息。拯救濒临灭绝构物种,人类仍有机会。触觉超灵敏的瞎子
      动物世界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感觉。动物以某种形式捕捉周围环境的能量,然后把它们变成可提供有用信息的感觉。这些信息包括自己目前所处的环境,这片领地是谁家的天下,还有谁在这里活动,它是否会吃人,或者人可不可以吃掉它们,以及这里是否适合繁殖等等。基本过程总是相同的,感觉器官受到了刺激,然后通过神经系统把它传送到脑部。但就像自然环境千变万化一样,这一简单公式的表现方式也各不相同,因为每种动物都有最适应自己居住环境的器官,,
      鼹鼠的22根触角是货真价实的高灵敏度探测器。它用令人眼花缭乱的速度向脑部传送刺激信息,使鼹鼠能在千分之二百三十七秒内发现、辨别和吞噬猎物。这个时间仅仅当于红灯亮时你踩下刹车时间的三分之一左右。鼹鼠是瞎子。灵敏的触觉是对它微弱视力的补偿。
      鼹鼠的探测技巧在蝎子、蜘蛛等动物的细微纤毛上得到了重复、改进和增强。蝎子甚至可以觉察到猎物经过沙子时所引起的百万分之一毫米的滑动,它可以根据一只爪子接收到的信息与另一只爪子接收到的信息之间的时间差,来判断出猎物的位置,然后迅速向目标进发。蜘蛛身上的感觉器可以察觉到空气压力极细微的变化,以及这一变化距离自己的远近。因此,即便是在黑暗中,蜘蛛也能知道走近自己的是大象还是蚂蚁,以及对方的前进速度。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首次成功捕获到38个反氢原子,并利用磁场将其保存了0.17秒。这项研究成果意味着科学家离最终揭开宇宙中反物质的奥秘更近了一步。
      中国首个极深地下实验室,同时也是世界最深的地下实验室――“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在四川雅砻江锦屏水电站建成并投入使用。该实验室的深度为2400米,主要用来探测测物质。
      英国研究人员发现一种性质奇异的人T合成物质。这种物质在重击之下,会像同体一样粉碎;而慢慢倾斜之后,又可如液体一样流淌。
      波兰华沙市兴建了全球首家机器人剧场。这家剧场只有两个机器人演员,却可以完成同场剧目中多个角色的演出。根据预先编好的程序,机器人演员可以进行各种表演,而且不会忘记台词。在}H演不同角色时,机器人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身上也会发出不同的光。
      英国同艺师培育出世上最辣的辣椒。该辣椒名为“娜迦毒蛇”,由3种特辣辣椒杂交而来。它的辣度令人不可思议,能够让人泪如泉涌,喉咙犹如火烧,鼻涕流个不停。“娜迦毒蛇”的史高维尔辣度指标达到惊人的136万,而此前的记录保持者是印度鬼椒,它的辣度指标为100万。
      美国一家公司开发出世界上体积最大的环保飞艇――布雷特580型充气飞艇。该飞艇使用海藻类生物燃油,长约80米,直径约20米,飞行时速120千米,飞行高度可达6000米。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一颗太阳系外行星中碳元素含量极为丰富,竟然超过了氧元素的含量。而目前流行的行星理论认为,行星大气层中的碳元素含量通常约为氧元素的一半。该行星从而成为人们观察到的首颗“富碳行星”。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一些抗菌香皂中含有一种名为“三氯生”的化学物质。过量三氯生会增加青少年罹患过敏性疾病的风险,并损害成年人的免疫系统。

    相关热词搜索: 侏罗纪 快餐 文化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