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祝福语 > 正文

    婉转的意思 [山歌婉转三十年]

    时间:2019-05-06 03:16:0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十七八九岁一位小阿姐,头发黑来么眼睛亮哎,暗地里相思一个摇船郎……”1986年,宋卫香随南通市民间艺术团晋京演出,年仅18岁的她以海门山歌《小阿姐看中摇船郎》唱响了中南海,这位从江海平原出来的“小阿姐”,以她淳朴清丽的外貌与婉转甜润的嗓音,给首都送去了江海乡村一缕韵味独到的清香。一曲唱罢,台下掌声不绝于耳,中南海内余音绕梁,久久未散,反响十分强烈。与宋卫香同台演出的著名女中音歌唱家关牧村十分赞赏她,称赞她前途无量。
      如今,宋卫香已年逾不惑,是国家一级演员,海门山歌剧团主管业务的副团长。随着2008年海门山歌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宋卫香成为市级和省级的非遗传承人,人们誉之为“海门山歌皇后”。这次,我们见到宋卫香是在海门市的东洲中学,她所在海门山歌剧团正在为学生们表演山歌音乐剧——《放飞梦想》,当天由海门市文广新局、教育局主办的“山歌进校园”活动,巡回到了这里,剧场安排在学校的食堂里。我们走进剧场时,只见台下近千名学生热情的眼神齐聚舞台,很多孩子正在捧腹大笑。台上的宋卫香正扮演着一名热爱航天事业的中学生,她忽而蹦蹦跳跳,时而又深情吟唱,一丝不苟、栩栩如生地勾勒着角色的性格。两个多小时的演出结束,她的一身戏服已经被汗水浸透了。
      
      漫漫山歌路
      从事海门山歌的这三十年,宋卫香一直沿着山歌艺术的阶梯一步一步向上。她曾经获得过江苏省吴歌大赛特别奖。2001年,山歌剧《献给妈妈的歌》(原名《花季风雨》)晋京演出,这是她第三次晋京演出。作为剧中第一主角,她承担了一半以上的演出任务,她的表演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国戏曲界权威的好评。2002年,在文化部“城隍阁杯”戏曲邀请赛中,她主演的经典海门山歌剧《淘米记》中小珍一角获得银奖;同年,在江苏省文化厅举办的中国民间艺术节民歌民舞民乐大赛中,她演唱的《声声山歌颂家乡》获银奖,《小阿姐看中摇船郎》获铜奖。2003年,她创作并演唱的以海门山歌为基调的海门民歌《江风海韵东洲美》获江苏省群众文化最高奖——五星工程银奖,《声声山歌颂家乡》还获评南通市政府文学艺术奖一等奖。另外,其主演的传统山歌剧《采桃》,荣获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滨州·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优秀推荐剧目。2004年,她主演的《采桃》获中国第三届国际小戏节入围奖。2005年,由宋卫香作曲并演唱的《海门山歌叠成山》获第六届“文化之春·中国民族歌曲演创大奖赛”精品银奖。2007年,她演唱的海门传统山歌剧《采桃》选段获得江苏省第三届戏曲“红梅奖”银奖。2008年,在中国首届农民艺术节上,她主唱的《江波海浪歌对歌》获丰收奖;同年,她出版了个人山歌演唱专辑《小阿姐看中摇船郎》。2009年,由她独唱的海门山歌《小夫妻一配做人家》获第四届江苏戏曲“红梅奖”铜奖,《采桃》选段获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舞台艺术邀请赛优秀表演奖。2010年,《小夫妻一配做人家》获江苏省吴歌大赛一等奖。
      在舞台实践的同时,她还重视对海门山歌的理论研究。通过平时的演出实践和深入的调查研究,她撰写了《海门山歌的艺术特色》、《海门山歌及其剧种的发展》、《海门山歌的包装》等文章,见诸地方党报。《浅谈地方剧种的市场模式》、《山歌是条不老的河》、《山歌如水妹是波》则发表在省级专业刊物《剧影月刊》、《艺术百家》上。
      
      如痴如醉山歌情
      “每当展开歌喉,就像是徜徉在历史长河中的一叶扁舟,那些音符与旋律是吴侬软语的绵长,是江风海韵的流淌,是土腥味儿的乡音一曲,是我父辈灵魂的张扬,是这一方水土生命的呼吸,我是在歌唱中与历史对话,与先民对话……”宋卫香如是说。
      如果说宋卫香对海门山歌的喜爱是深入骨髓的,那是一点也不为过的。她对海门山歌的感情是从小就积淀下来的。出身于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宋卫香,她的外婆潘云芳是当地有名的山歌手,精通各种曲调的海门山歌。母亲沈玉英,平日里亦喜哼唱山歌,还经常在当地的文艺活动上登台亮相。即便是现在,年迈的母亲唱出一嗓子来仍旧悦耳动听。说来也奇怪,宋家5姐妹中,只有最小的宋卫香深受熏陶,自幼对海门山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四、五岁时她就能唱不少山歌。儿时的她时常仿效母亲在台上的一招一式,一个人在房间里一板一眼地挥舞着毛巾,自唱自演。如此这般,从小学到初中,宋卫香一直都是学校里的文艺骨干,每次的文艺活动,她都是演出的主力,一个人表演几个节目更是常有的事情。
      初中毕业时,宋卫香被海门山歌剧团一眼看中。1984年,宋卫香进入了海门山歌剧团,这一呆就是30年。30年的坚守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前些年,海门山歌经历了它的低潮期,其演出市场不断萎缩,很多山歌艺人选择了放弃,宋卫香却一直坚持下来。即使是在最低谷的时期,宋卫香也没有丢失对山歌的那份执着。每次演出,她都坚持唱一段山歌。她说,既然从事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就要把它做好,她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它,总是想着怎样让别人喜欢它,让更多的人去接受它。她把对海门山歌的研究、推广和传承,看作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幸运的是,在经历了长达几年的低潮之后,近几年海门山歌得到了各方的重视和扶持,正日渐升温。而今,宋卫香的名字已经与海门山歌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一件事情不断坚持,才能做到极致。”这是她几十年来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她经常以此来勉励身边的人。
      
      三十寒暑孜孜以求
      舞台之外的宋卫香,给人的感觉是平易近人,谦逊而豁达的。一旦涉及山歌表演,无论是于己于人,她总是苛求完美。从对角色性格的整体把握,再到一句台词,一段唱腔,一个动作,甚至是一个眼神,点点滴滴,她都会细细揣摩很久,故而每个角色她都能演得鲜活而有神韵。台下无数次的辛勤演练,才换得她在台上淋漓尽致,惟妙惟肖的演绎。她对学员的要求亦高,常常亲自示范,不厌其烦地重复多次,直到学员完全掌握为止。
      1997年,正值戏剧市场的惨淡期,而立之年的宋卫香,通过业余时间的刻苦自学,顺利考上了江苏省文化干部学校艺术大专班,临行那天,尽管年幼的女儿和感情甚笃的丈夫,让她有万般的放不心下,但最终她还是狠狠心一头扎进了艺术世界里。她知道对于艺术的追求永远没有止境,要不断向上,除了勤学苦练,还要不断充实自己。
      这三年脱产的学习经历,对宋卫香来说太珍贵了,她丝毫不敢浪费时间,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艺术的养分。正是凭借这段时间的学习,宋卫香对海门山歌的演绎才能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30岁的“高龄”,很多科目都没有基础,这些都让宋卫香学习起来要比其他同学辛苦得多。为了加强艺术修养,她苦学声乐、小品、话剧、钢琴、专业舞蹈等多个科目,即使再艰难,好强的她一个都没有落下。不经历这寒彻骨,哪得那扑鼻香?为了从头开始学好专业舞蹈,宋卫香呆在练功房的时间总是比别人多得多,每天近三小时,每个动作练到最为标准才接着往下练。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季,冷冰冰的练功房内,宋卫香也总是汗流浃背。毕业时,她的专业成绩是班级中的佼佼者。
      有了第一次的学习经历之后,宋卫香一有机会总不忘给自己“充电”。其后,她又去了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的函授班,西安华西专修大学声乐本科专业班,中国戏剧家协会在京举办的戏剧表演专业训练班等等。这些年,宋卫香一直都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并以此来重新审视自己的艺术道路,不断修正认识上的偏差,以求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准。最近,她打算去上海戏剧学院学习编导方面的知识,她要这样一直学习下去,真正地多学点东西。
      正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宋卫香的艺术视野也有了前所未有的开阔。为了更好地“包装”海门山歌,宋卫香摸索着、创新着。都说艺术是相通,她将自己学到的其他艺术元素,经过融合之后,灵活地运用到了海门山歌之中,从而使其更丰满,更具有艺术表现力。创新后的海门山歌,曲调更规范,旋律中适当地添加了现代音乐的元素,内容上更加强调时代性,一些剧目的语言还创造性地运用了普通话,海门山歌剧因此重新焕发了青春。
      
      传承人的使命
      作为海门山歌的传承人,宋卫香说,海门山歌是江海平原上一朵清新的艺术野花,千百年来,渊源不断。为了传承好海门山歌,宋卫香费尽了心思。长期以来,她坚持到海门市区各直属小学教少儿唱山歌,到培养小教师资的海门师范作山歌艺术讲座,同时,利用海门历届金花节、光彩周、慈善义演、送戏下乡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活动,传唱海门山歌。她还利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身份,积极建言献策,多次撰写提案,为海门山歌的生存与发展奔走呼吁。
      在海门山歌剧团里,这个培养山歌传承人的主阵地,宋卫香总是很重视对新人的培养。如今,剧团里的新人年纪轻,虽然理论功底较好,但舞台经验不足。为了让他们能够弥补这方面的缺失,宋卫香提出了老手带新手的新人培养模式。她教新人,总是一句一句教他们唱,一个姿势一个姿势示范给他们看。这些新人年纪尚轻,又多为独生子女,不大愿意吃苦,几次下来就产生了厌学情绪。宋卫香为此不知做了多少工作,即使遭遇不理解,她也依旧如此,一有时间就手把手的教新人。宋卫香说,她只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后人来传唱海门山歌。
      一直以来,宋卫香还将学校作为播散山歌这颗艺术种子的广阔土壤。通过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她终于在学校德育和海门山歌的传播之间找到了最佳的结合点,经她提议的“山歌进学校”方案,通过上部门批准已实施。融入现代元素的海门山歌剧《天下父母》、《放飞梦想》等,每年都会在海门市各中小学校进行大规模的巡回演出。这些剧目既贴近校园生活,又充满着正面的指引力;既生动活泼,又寓教于乐。每次宋卫香的剧团去学校演出都大受欢迎,孩子们的热情让他们深受感动。“山歌进校园”的成功实施,让宋卫香他们看到了希望,应运而生的“山歌进农村”方案如今也已经开始实施。他们还打算将山歌送到企业去,送到一切需要它的地方去。如此一来,他们演出的场次大大增加,经常是一天三场演出,白天两场去学校,晚上一场进农村。宋卫香总是奔走在第一线,为此她几次晕倒在台上,为了不耽误演出,她总是歇会儿就坚持再次登台。
      同时,她还在一些学校里设立了学习海门山歌的基地。她先后在海门市麒麟中心小学和海门市少年宫成立“小梅花剧社”(卫香山歌剧社);在海门市三和中心小学设立了“山歌辅导班”;在海门市天补中心小学成立“山歌戏苑”;在海门中等专业学校亦设有“山歌文艺班”等。其实,这些班级牵制了她很多精力,但她从没有厌烦情绪,相反总是忙里偷闲,抽出时间去辅导。每次给孩子们上课,除了讲解理论知识,宋卫香经常边唱边教。令她高兴的是,很多孩子非常感兴趣。在她看来,只要学生们能够哼上一两句海门山歌,她就觉得已经足够了。
      谈及海门山歌的传承问题,宋卫香还有很多想法。目前,由她主要参与的“山歌会唱”方案正处于实施阶段,届时众多的山歌爱好者将齐聚一堂。她说,只要是有利于山歌发展和传播的事情,哪怕再苦再累,她都乐意去做。
      这个从前的“小阿姐”如今的“山歌皇后”,三十年前,在她选择海门山歌的时候,海门山歌也选择了她。

    相关热词搜索: 山歌 婉转 三十年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