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祝福语 > 正文

    [黄炎培与徐公桥试验区] 黄炎培故居简介

    时间:2019-04-29 03:18:3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近日读黄方毅(黄炎培之子)先生为纪念三联书店创立八十周年所写的文章《黄炎培、邹韬奋与〈生活周刊〉》(《读书》2012年第二期),其中谈到黄炎培于1917年5月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后来在昆山县徐公桥开设乡村教育试验区,把职业教育推向了乡村。我联想起花桥镇徐公桥现存的民国建筑大年堂,颇有些感慨。大年堂并非高楼大厦,却见证着黄炎培先生实践职业教育理想、改造农村社会的历史,保留至今,功莫大焉。
      最初对黄炎培这个名字留下深刻印象,是知道他1945年应邀访问延安时,与毛泽东有过一段谈话,后人称之为“窑洞对”。他提出了著名的周期律——“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其实,黄炎培作为民主党派人士,在教育方面的贡献更为显著。当初蒋介石对黄炎培也很仰慕,将长子蒋经国送到由他担任校长的浦东中学读书。蒋经国把作文寄给父亲阅读,老蒋很满意,随即把次子蒋纬国也送来读书,尽管后来国民党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不仅职教社被捣毁,黄炎培也在通缉之列。
      黄炎培在上世纪20年代就注重职业教育,这体现了他的远见卓识。1925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提出一份《试验农村改进计划》,列举了改进农村的二十一项事业,包括农事、工艺、义务教育、平民教育等。这一主张得到本社同仁和其他教育机构、学术团体的支持。1926年5月初,中华教育改进社、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等与职教社签订了合作协议书,共同创办实验区。经过商议,他们决定把临近上海的昆山县徐公桥作为第一实验区,“以计划并促进徐公桥乡村自治、教育普及、生产充裕、娱乐改良为宗旨”。
      1928年4月改进区举行成立大会,黄炎培、江问渔、杨卫玉、姚惠泉等创办者和知名人士纷纷出席。会场主席台两边的大红对联是:“无旷土、无游民,向一剪淞波影里,小试农桑,乃亦有秋,聊慰治平新梦想;出相望、守相助,喜千家劫火光中,时还耕读,毋忘在莒,请看甲子旧烧痕!”由此不难看出创办者的崇高理想。后来,董事会专门聘请教育家黄齐生(王若飞烈士的舅父)为总干事兼徐公桥试验区主任,负责日常公务。
      从1928年到1934年,在长达六年多的徐公桥乡村改进实验区的过程中,黄炎培组织职教社的教员和学员齐心协力,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例如推广农业技术、改变农民靠天吃饭的迷信思想、筹资办理无息贷款、宣传卫生常识、预防传染病等等。在夏季,甚至规定每个小学生每天要消灭一百只苍蝇,作为考试成绩。地处苏沪交界处的徐公桥,河流纵横,阡陌交错。改进会还发动群众一起修桥筑路,造福乡民。
      徐公桥乡村改进试验区明确提出了“富教合一”的指导方针。所谓“富教合一”,是指一方面传授致富方法,一方面让人获得人生实用知识和道德行为的训练。这种教育是跟着致富的方法走,以物质为基础的,不是谈空话大话,强迫人家不吃饭而去做好人。“富教合一”最重要的做法,是推行强制性的义务教育,这是徐公桥试验区的最大特点。试验区还制定了一份《普及义务教育办法大纲》,规定三十岁以下的男女民众,必须就近入学。同时明确了奖惩措施。凡遵守《大纲》的民众,到试验区合作碾米厂碾米,或砻谷、打水,均可享受九五折优惠。对于家庭困难,需要贷款上学的家庭,改进会合作社将优先予以借贷;家庭是佃农的,可由改进会与田主商量,每亩地每年可少交米1斗;如果家庭发生特殊困难,则可向改进会申请资助。相反,对于不遵守规定的民众,则由乡(镇)长劝告,或由公安局进行警告,乃至予以相当的经济处罚,使义务教育的推行取得了良好效果。1928年徐公桥全区识字的成人为560人,1934年达到1524人,六年间增加了964人。在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农村金融的同时,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农民的自治意识和文明生活方式也有了明显改善。
      “问学茶香美,悬书米价同。无愁新税重,不问岁凶丰”,黄炎培在《徐公桥晓行》一诗中,满怀热忱描绘了试验区的景象。徐公桥几乎成了一处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
      试验结束后,黄炎培还写下题为《从六年半的徐公桥得到改进乡村的小小经验》的长文。在这篇总结经验教训的文章中,他十分客观地说:“我们很早决定我们的工作性质,我们立脚点很是分明的。徐公桥是徐公桥人的徐公桥,我们站在客位上帮助他们建设成功。我们是客卿,是剧场的票友,说明在先。若干时期以后,交还他们自办的……我们一班同志,都是站在教育方面的。可是踏进徐公桥,决不敢摆出我们老架子。我们认定孔子遗教‘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论语》),很想先从‘信’字打些基础。”
      “我们的理想要把中国治好,无疑的须着重下级政治,最下级乡政,次之县政。……分析说来,无论乡政或县政。该分若干项,某项分若干目,进行时这样办法比较好,那样办法比较坏,乃至组织方法、施行规则,种种图表簿籍及其他文件,都有现成的式样可以参考。现在东一处,西一处,尽管各自试验,经过若干时间,一切都有公认良善的办法。所有乡政或县政,造成了轨道,使普通都可以仿办,或者于下级政治的改进,得一较好的基础。”
      当时,在徐公桥乡村改进试验区,很多人都会唱一首歌曲《为了一线希望》:
      为了一线希望,我才努力向上。
      振作精神,开发思想,
      把人生学问,都记在心头上,
      在失意时这样,在得意时也是这样。
      我的努力向上,只为了一线希望。
      歌词简明、开朗、向上,很容易流行。然而,由于黄炎培积极投身民主爱国运动,为国民党蒋介石所不容,六年期满后,徐公桥乡村改进区的试验,再也无法继续推行下去。黄炎培和他职教社同仁们的希望与梦想,遭受了很大挫折。
      大年堂,位于徐公桥村东学校校园内。原来是纺织实业家黄大年的私宅,始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民国三十八年(1949)初,黄肇中、黄肇基、黄肇明、黄肇德四兄弟为纪念父亲黄大年,捐资建造成两层楼宇,正式命名为大年堂。大年堂为歇山顶,清水红墙,端庄大方,正门上嵌有著名画家吴湖帆先生题写的碑石。建造时,还专门成立了“大年堂建筑委员会”。大年堂建筑面积达350平方米,在粉墙黛瓦的乡村民居映衬下,十分引人瞩目。当年,徐公桥乡村改进试验区曾把这里作为办公地点,而把旁边的无逸堂作为民众大礼堂。建造无逸堂时,中华职业教育社为添置设备和修建体育场给予一定经费支持。可惜上世纪80年代初因翻建校舍而被拆除。大年堂至今仍保存完整,被列为昆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站在这幢具有特殊意义的建筑前,抚今追昔,我们在感受中国知识分子为振兴民族而艰辛努力的同时,不能不为黄炎培先生实践职业教育理想、改造农村社会的精神深感钦佩,并思索在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新农村的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张英娇)

    相关热词搜索: 试验区 黄炎培 徐公桥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