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祝福语 > 正文

    目的论视角下的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 谈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电影片名翻译

    时间:2019-03-30 03:15:2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5-0049-01  摘要: 电影译名是影视作品跨入国际市场,首探译语观众的试金石。对于一部电影片名的翻译,不仅要考虑到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还要考虑影片市场这个大的生态环境。本文将以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从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对电影译名进行翻译生态环境下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维度的分析。
      关键词:生态翻译;三维;适应性选择
      一、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即是将翻译置于生态学的视角进行思考和探索。胡庚申教授以达尔文生物进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为指导,提出翻译适应选择论,并于2006年在此基础上正式提出并诠释了生态翻译学这一概念。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studies),亦或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 from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1]。它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2]。换言之,生态翻译学更关注于译者的适应与选择和翻译的生态环境。首先,译者既要在适应中有选择,也要在选择中有适应。这种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适应的具体特征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译者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实施对译文的选择”。(同上)其次,“翻译生态环境”的提出,极大的拓展了“语境”的概念,脱离了之前译作过程仅侧重于语言层面或狭囿于文化学的视角,能够将视野拓展到“原文、原语和译语所构成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3]。简言之,“翻译生态环境”是译者和译文生存状态的总体环境,它既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集合,又是译者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前提和依据[4]。
      二、电影译名特点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愈渐频繁,越来越多的外文电影进入中国市场,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电影片名,我国消费者不知所措。不难看出,作为译语受众接受影片的敲门砖,电影片名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因此,影片的译名应就其文化性、商业性、观众心理、社会效应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平衡考量,在力求表达影片的内容与主题之外,还要充分吸引观众注意力,最终获得影片成功。电影片名的翻译有以下特点:忠实性,艺术性,通俗性和文化性 。影片名应力求语言简洁优美,文字传情达意,内涵丰富诙谐,既要体现出对电影内容的忠实,又要契合译语文化习惯,既通俗易懂,又要彰显其艺术性。
      三、三维的适应性转换
      生态翻译学的基础理论将翻译方法简括为“三维”转换,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3]。这既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到语言层面上的转换,还要关注文化的传载和交际意图的传递。
      (一)译者对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3]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等多方面的不同,所呈现的语言表达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译者在了解了电影片名翻译的生态环境后,应仔细考究其所表达的含义,并根据译语读者的语言表达习惯,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适切地调整词汇,转换语言形式,从而避免直译后晦涩拗口,甚至造成观众误解等现象的发生。例如于1995年一举获得五项奥斯卡大奖的经典影片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起初被直译成了《飞跃杜鹃窝》。这部曾经震惊世界,反映现代化与反现代化思潮的冲突,揭露统治机构对人性禁锢的佳作,则被翻译出了儿童读物的味道,使得很多译语读者误解其意,实属不妥,之后改译《飞越疯人院》则些许体现出了影片主题。
      (二)译者对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3]这既要求译者“关注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译者在进行原语语言转换的同时,关注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 同时,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传载的媒介,总是或多或少反映了本民族蕴含的特有文化和习俗。因此影片译名的不适切,便可能造成译语受众费解,误解现象的发生。以经典奥斯卡电影Seven为例,如采用直译的翻译方式译为“七”,那么势必会造成观众的困惑不解,并且影片名所隐含的文化信息也将会随之丧失。因此,在面对中国受众可能对西方文化中“七”所含宗教内涵缺失的情形下,译者应予以信息适当的补给,以便达到其传递文化内涵的目的。译名《七宗罪》,既点明了电影主题和故事内容,又将含有西方宗教色彩的文化明晰呈现,从而避免了中国观众较强的陌生感,达到了译者的文化维适应性选择。
      (三)译者对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3]。这就要求译者在注重语言侧面的信息转换之外,还应关注交际信息的传递。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纽马克认为“交际翻译首先忠于目标语和目标文本读者,即要求源语服从目标语言和文化,不给读者留下任何疑点与晦涩难懂之处;当信息内容和效果发生矛盾时,交际翻译重效果而不重内容”[5]。影片译名,或涵盖其内容主题,或体现其精髓思想,或激发观众之兴趣,应具有画龙点睛之功效,。然而,由于中西方不同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双方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不同,跨文化环境下的译语读者极有可能对直译而来的影片名产生误解,最后导致了原影片名所暗含的交际意图的传递的丧失。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对原信息的适当补足和改译不可避免。譬如,奥斯卡经典电影Waterloobridge, 叙述了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英国军官克罗宁与芭蕾舞演员莱斯特小姐之间一段凄婉缠绵的爱情故事。如被直译成《滑铁卢桥》,那么在很多中国人看来,这可能是类似卢沟桥事变之类的战争题材影片,从而造成大量女性观众的流失。然而《魂断蓝桥》——这个外文电影片名翻译中不可逾越的巅峰之作,不仅忠实于原作“bridge”之意,而且表达出了影片的爱情主旋律,更透露出影片结局的悲情色彩,真正达到了译作的语言优美,传情达意之境。这里,“蓝”不仅透露出“忧伤”之情,而且“蓝桥”也极具我国文化内涵(古有“蓝桥相会”的典故)。简而言之,译者充分考虑到了译语受众文化背景,及对原信息交际意图的理解力,真正做到了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
      四、结语
      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只有真正地做到“多维”的适应和至少“三维”(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选择转换,才有可能产生出恰当的译品(译文) [2]。本文所列举的电影基本上都满足了“三维”的适应性转换。笔者希望,更多的译者在今后的翻译中能充分考虑翻译的生态环境,发挥译者主体性作用,完美实现“三维”的适应性转换,让更多优秀外文电影为中国观众带来视觉和精神上的享受,亦为中国电影工业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 [J] 中国翻译,2008(6)。
      [2]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轮概观 [J] 上海翻译 2008(2)。
      [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 [J] 中国翻译 2011(2)。
      [4]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 2004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5]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相关热词搜索: 翻译 片名 视角 生态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