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祝福语 > 正文

    艾德 伍德导演 [梦想不会痊愈,致敬《艾德.伍德》]

    时间:2019-03-27 03:28:5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高临阳   世界上有两件事令我难以启齿,一件是闭嘴,一件是谈自己。闭嘴谈自己愈发为难。真正的自己从来不会被明晰地和盘托出,就像真正有用的话从未被说出口,也许在写下的文字里会露出半只马脚。在这些关于光影的文字里,我也在试图找一个不够反叛、不够优秀、不够真诚、不够卑亢、不够文艺、不够圆润、不够风流、不够完美主义、不够瘦却拖泥带水的自己。光影扑面而来时,我时常心生忌妒,望尘莫及的注释就是我的状态,但光影所创造的奇迹,即使作为旁观者,平和的幸福也是难以掩饰的,一如写下第十诫时的基耶斯洛夫斯基。
      小时候我生性好动,难免磕磕碰碰,伤口此起彼伏。它们起先只是路过皮肤,时间久了,血红色渐渐凝重,结痂,我的手“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忍不住抠起,快感顿生,它们也就终于,在我的身体定居下来。像极了梦想,不会痊愈。
      《艾德・伍德》,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关于梦想的传记电影。电影史上的艾德・伍德被公认为“有史以来最烂的导演”。电影以他拍摄三个B级片线性展开,其间艾德崇拜的过气明星贝拉和他惺惺相惜。第一个片子《忽男忽女》,艾德自导自演,讲一个易装癖者挣扎是否告诉女友真相。第二个片子《原子能新娘》,看题目就知道多么有爱了。第三个片子叫《来自外太空的盗墓者》,是一部飞碟拿纸盘制作用一根钓鱼线悬着在好莱坞标志的布景前晃来晃去的科幻片。现实里的艾德也是个易装癖者,一没灵感就穿上女人的衣服,同时他喜欢把一些纪录片的胶片随意安插在电影里,理由很简单,没钱拍下去了凑数。就是这样一个在首映式上被观众的鸡蛋砸得抱头鼠窜的导演,就是这样一个总是一条就过还喊声完美的导演,就是这样一个自比奥森威尔辛可以同时兼导演编剧演员制片的导演,死死抱住梦想的腿不撒手,至死不渝。晚年他沉溺酗酒和怪物裸体电影,54岁便凄凉过世。
      影片导演蒂姆・波顿谈不上是我最喜欢的导演,但不可否认是印象扎根深刻的导演,从《剪刀手爱德华》《大鱼》《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看到《僵尸新娘》《理发师陶德》《爱丽丝梦游仙境》,蒂姆・波顿旗帜鲜明的格调,童话诗般的镜头,创造了一个独立于无聊现实的疯狂世界。而在《艾德・伍德》里,哥特风格沿袭,搭配上神经质的强尼・德普,着眼于历史,却不失疯狂。尤其是在一个眼花缭乱的光影时代,黑白片的选择让躁动冷静下来,变得有力度,有温度。而黑白片的魅力也在于让观众还原到一种本真的状态,一种注意力集中于电影精神的状态,那种朴素的力量在经典如《鬼子来了》《愤怒的公牛》《奇爱博士》等片子里膨胀,过电一样。梦想也在以上元素不可思议的化学反应中沸腾了。
      搞电影很少存在一帆风顺的可能性,不像仕途,还能直接空降,所有的导演几乎都是从基础的场记什么做起。如艾德・伍德遭人嘲讽与冷眼亦是家常便饭。电影巨擘科波拉将呕心沥血创作的剧本(包括《谈话》《现代启示录》等后来被拍成名作)系上绸带,装在订做的精致木匣里,呈递给好莱坞大亨们,华纳总裁却皱着眉头说:“这木匣怎么这么像个棺材。”这句话暗示了这些剧本的命运。果然,全被否定。于是乎,为了还去债务,他只能接拍了当初最不愿意拍的派拉蒙公司的片子,名字叫《教父》。科波拉把那些冷遇就像废弃的胶片一样扔在一边,终究让自己的名字在电影史上大写。而艾德所遭到的冷遇可以说比科波拉放大更多倍,他甚至生前没闻到成功的味儿,他只是不肯放弃,只凭一腔热血和热爱。梦想实现只有一条捷径,就是不要放弃,往往比高速公路还要漫长与枯燥。
      我的学校挨着传媒学院,我经常去蹭导演、戏文专业的课。在一次大四导演系电影美学课上,教授讲过一段话,大意就是一部电影里,只有把一个技巧做到极致,它也就接近成功了。然后他举了一些例子。同理,梦想也是一例。只有不停地对梦想死缠烂打,即能实现。这话说来却多么单薄。前不久听闻一位朋友追求一名女生,问其战况如何,答曰“两星期后见分晓。”两周后问咋样了,答曰“悲剧了。”追女孩和追梦何其神似。我们有喜欢两个星期的女孩,就有两个星期的梦想;有喜欢两个月的女孩,就有两个月的梦想;有喜欢两年的女孩,就有两年的梦想。结果只有一个,悲剧了。或者说他们只是披着梦想外套的愿望,愿望而已。女孩会伤害你,梦想更会伤害你。只是它不痊愈。痊愈的梦想就悲剧了。真正的梦想和你真爱的女孩一样,你会不离不弃。但梦想比女孩儿要好些,因为女孩儿可能会一脚把你踹开,但梦想不会。
      在这样一个房价油价物价高歌猛进的时代,人们恨不得把梦想也都流水线操作生产,打扮成方便面,整齐摆放在超市柜台,拿回家扔碗里加点开水一煮泡开了就实现了事。大多数人所匮乏的,是一种对梦想宗教似的狂热与原始的真诚。电影里的艾德足够疯狂,他带领一班人马去工厂偷巨大的章鱼道具,想起《钢的琴》里陈桂林也带领弟兄们偷了会儿钢琴;他下跪请求演员参演他的电影,想起先锋剧导演孟京辉在准备《恋爱的犀牛》时很先锋地满“中戏”追着郭涛跑请他演戏;他为了从教会筹钱拍片,领着剧组在游泳池里接受洗礼,想起罗西里尼拍《罗马不设防》时无拍片许可无资金条件重现。这几个应试作文一样的排比远远不能涵盖以艾德为尾电影人的疯狂。他们像爱生命一样爱电影,有过之而无不及。
      真正的导演不会把导演作为一个手艺活儿,一个工种,这对观众来说是可悲的,只有当他把导演作为生命体验的一部分,那些胶片才是光荣的。看姜文的访谈,他评价有些导演拿百分之零点二的精力把这事(指拍电影)给你办了,然后他在旁边吃喝玩乐当大款,你在这白痴似的看着,不公平。艾德的电影即使再粗制滥造,他也是用生命在诠释。单凭这一点,就远比动辄上亿却不动大脑的片子来得有意义。而保持一种本能的热爱的另一方面就是做导演不只图名和利。听过一次彭浩翔的讲座,提问环节不少电影专业的人都信誓旦旦地向他表达了希望做导演的愿景。他只问了一句:你当导演是为了什么?如果告诉你你这辈子注定一事无成你还会从事这个行业么?你是喜欢导演这个名号能潜规则还是真心喜欢这个行业哪怕做一个微不足道的相关人员?许多人听了都安分了不少。
      太多的导演将过分的精力倾泻在所谓的专业性上,要求画面像MV一样精致,要求调度如安东尼奥尼,要求人走过时必须安排一群鸽子飞起来,技巧被过分地高估,生怕自己流露出外行的嫌疑,而真正重要的,真诚这一要义,被一再冲淡。艾德拍的B级片,唯一的技巧就是没有技巧,他用的是A++的态度。道具章鱼可以没有发动机不会自己动,飞碟可以是拿纸盘子做,演员胖得爬不起来可以随手叫两个工作人员去搀扶一把,他只是认真地在做这一切,享受这一切。女友德洛芮斯实在无法忍受艾德,选择离开,并吼道:“你拍烂片纯粹是浪费生命。”我在想,到底我们做什么才不算作浪费时间呢?谁有资格去定义“意义”的真正意义呢?唯一的区别就是选择一种正确的方式浪费剩下的时间而已。我觉得他的方式格外正确。
      影片中的另一个人物要提及,是过气明星贝拉路高西。老了以后没有人再找他演戏,于是他依赖毒品麻痹精神。艾德无意中和他成为了朋友,请他演戏。虽然老迈,但他演戏时的精湛让剧组人从不屑到刮目相看,尤其那场和章鱼的搏斗,几个场记都看傻了。后来艾德送他去戒毒所,他出来后的第一句话是:“我还想演戏。”这个人物的设定我想到了三层意义:一、展现人物自己的悲剧命运,虽然他活着,人们心里早死了;二、表达好莱坞一种金钱至上的快节奏,你没用了就和好莱坞无关了;三、艾德是主线,贝拉是辅线,同样是五体投地地热爱电影,同样被人彻底忽视,艾德的悲剧性有力地加重(感觉好像答完一道阅读大题)。我注意到贝拉的一段复仇科学怪人的台词在电影里出现了两次,一次是拍戏时,一次是在路边:“家,我没有家,被追捕,被鄙视,生活得就像个动物,丛林是我的家,我要让世界看到,我能成为它的主人。”前半句就是艾德和贝拉现实的描摹,后半句则是那种对梦想实现的霸气。在路边念这句台词时贝拉还被人认出,鼓掌索要签名,这里显然是导演的精心设计,算是对他们的致敬的一种方式。
      导演的另一个设计是在小酒馆里让世界最烂的导演遇到世界最好的导演,艾德遇到奥森威尔斯,两人坐着,地位平等,聊着筹钱难的话题。当奥森威尔斯说,梦想值得奋斗,为什么要浪费自己的生命拍别人的梦想时,艾德的表情像诵《圣经》一样虔诚。影片最后理想化地让观众把掌声送给了艾德。实际上在艾德死后两年被评为最差导演时,才带给他世界性的声誉和新一代影迷。
      疤痕在那里,梦想也在那里。在这条不归路上,我是伟大或渺小不重要(目前看来渺小占了上风),重要的是做自己,有激情,够冷静,毕竟,做一个伟大的人替别人活一辈子也是一件麻烦事。而且我已经知道,如果电影梦(此处可替代为其他名词,如女孩儿)没有实现,只是由于还不够疯狂,不够奋不顾身。

    相关热词搜索: 致敬 痊愈 伍德 艾德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