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祝福语 > 正文

    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应注意两个转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结课论文

    时间:2019-02-20 03:26:3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之一,要实现其育人功能,必须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实效性。提高其教学实效性不能忽视两个转变:一是旧的教学观念向新的教学观念的转变;二是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实效性;转变
      
      根据中宣部、教育部颁发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从2006级开始,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方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为进一步落实课改新方案,必须着实提高《基础》课的教学时效性。我认为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不容忽视两个转变。
      
      一、旧的教学观念向新的教学观念的转变
      
      《基础》课是一门融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政治理论课。有着特殊的育人功能。如何实现这一功能,将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落实到实处,首要的是更新教学观念,完成旧的教学观念向新的教学观念的转变。
      首先,实现"以传授知识为主"向"育人为本"的观念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以来,在一些教师只注重传授知识,忽视《基础》的育人功能。教师在课堂上以传授知识为主,不去发挥《基础》课特殊的育人功能。课堂上,学生听不听、爱不爱听、喜不喜欢听、听没听进去不管。甚至有的教师认为育不育人和教师无关,是学院党团书记、辅导员的责任,更是学生自己的事。然而,《基础》课主要是对学生人生观的引领、品德的培养、人格的塑造,精神境界的提升,使学生知道做人处事的道理。对《基础》课的教学定位是"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有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使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因此,《基础》课凝聚了国家的政治指向、方针、政策、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反映了国家意识形态,综合为思想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教师应通过教学将其知识和思想内涵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内化为信念、品质和人格,达到育人目的,实现课程特殊的育人功能。从这一点上看,在《基础》课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应视为手段,育人则是根本。这是毋庸质疑的。
      其次,在观念转变的同时,要明确以下几点:1、《基础》课教学不是专业课教学。长期以来,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象上专业课那样,挖掘教材的知识点,将理论扩充至专业课程度,由于学时有限,不得不顾此失彼。《基础》课教材是集思想性与理论性于一身,不同于学科理论系统、体系完整专业课教材,对《基础》课教材的理解,必须同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一致。《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强调和坚持本课程的主导性、方向性,要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另一方面还要强调本课程的理论性,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分析意识形态领域的种种复杂现象,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增强明辨是非而的能力。因此,不能将《基础》课上成系统传授知识的专业课,要把握准确。
      2、《基础》课教学内容不能随"爱好"讲。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上课随意性较大,喜欢什么讲什么、熟悉什么讲什么、爱好什么讲什么,不按教材的知识结构授课,有的甚至脱离教材,讲些与教材无关的内容;有的教师有时间就上课、没时间就不上课;教师上课偏向学科化,法律教师偏向法律、心理学教师偏向心里、哲学教师偏向道德、中文教师偏向文化等。严重违背了教学规律,淡化了《基础》课性质,教学目的难以落到实处。《基础》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基础》课教材以思想修养、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为主线,是在了解学生入学的心里变化、准确把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反映客观日趋多元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文化需求的基础上,赋予党和人民的嘱托,规范其行为的教材,有严密的逻辑性、一定的理论性。教师应抛开自身专业的束缚、爱好的驱使、轻视的心态,严格遵循教学规律,按大纲要求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禹情于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进行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基础》课教师不是谁都能当。在大学生所开设的课程中,《基础》课被很多人视为可有可无,最好没有的课。认为《基础》课不像专业课逻辑性强、知识体系完整不好讲,甚至和其他三门政治理论课相比重要性也次之,这样的课谁都能讲。这种认识不仅在学生中普遍存在,很多专业课教师包括部分学校领导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在高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老师中,《基础》课的教师队伍是专业跨度最大、教师构成最杂的。由于《基础》课教师队伍构成的复杂性,导致教师在教学中针对性不强、没有理论高度,不能自如地深入浅出、举一反三,一定程度上脱离教材、脱离学生实际、偏离了《基础》课的教学目标,授课质量难以保证。《基础》课教师应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是教书育人的表率,,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丰厚的理论业务素质、与时俱进的创新素质,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样的教师才符合课程的要求,才能使教学指导思想真正落到实处。
      
      二、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
      
      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就要成功地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教材体系是指体现教学目的,用于完成教学任务由各种载体所表现的材料;教学体系是由教师依据教材设计的综合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特色等的有机组合。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就是将体现一定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等规范的教材、多媒体资料等构成的教材体系转变为凝聚着教师情感、教师智慧、教师个人风格的授课内容。教师能否圆满地实现这一转变,直接决定着教师是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是否能将教学目的落到实处。因此,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是每一位《基础》课教师不容忽视的。只有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才能为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要注意处理好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首先,,教材体系是教学体系的前提和基础。教材体系的作用和功能是潜在的,自身不能发挥出来,它的作用和功能要依靠教学体系来发挥。教材体系为教学体系提供了基本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培养目标等。教学内容的生成是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加工而成的。教师如果不依据教材或随意变动教材内容,将会改变教材的设计理念,不能达到教材的设计目的。离开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将失去依据,无法生成适应教材科学的教学体系。要将《基础》课的教学实效和教学目的得以落实与实现,教师必须根据《基础》课教材体系来组织教学体系,通过教学体系实现教材体系的作用和功能。
      其次,教学体系是在教材体系的基础上对教材的发展和超越。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一定意义上讲是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再创造。教材进入教学过程前,需要教师根据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接受状况对教材进行领会和解读,提炼出教材的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严谨的教学内容内容,并形成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教学体系,该教学体系凝聚了授课教师的情感、智慧和独特的教学魅力,赋予教材新的、鲜活的生命力。把握好《基础》课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关系,对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有着重要意义,是教师运用、发挥好教材作用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罗国杰把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性质与特点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北京教育》2006、10P4
      
      作者简介:赵明媚(1959--)女,吉林通化,教授,硕士生导师
      李秋月(1980 --)女,哈尔滨,在读硕士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