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小说 > 正文

    【跟着课本过节日】 跟着课本去旅行

    时间:2019-02-23 03:22:0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中,传统节令是备受瞩目的文化之一,在语文教材中也有多处体现。      一、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主要有贴春联、贴挂签、贴门神画、放鞭炮、拜年、吃饺子等风俗。
      春节,古称元旦,是最受国人重视的传统节日。最初是为了祭天祭祖,后来又增添了驱鬼避邪的内容。因桃“味辛气恶,物或恶之”,可以“压服邪气,制百鬼”,就出现了桃符,五代时演变为春联。春节燃放爆竹,也是含有驱禳意义的活动。到后来,逐步转化为祝福游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就
      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气和希望
      的民俗风情画。
      
      二、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主要有吃元宵、点彩灯、猜谜语等风俗。
      元宵,又称上元、元夜、元夕、灯节,说明这一节日活动主要在晚上进行。张灯之俗始于东汉,汉明帝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变之日燃灯,以示佛法大明。宋代时观灯之风最为盛行,“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燃放的烟火、载歌载舞的艺人、盛装说笑的游女,好不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
      
      三、社日
      
      约在春分前后和秋分前后,主要有祭神、宴饮、竞技等风俗。
      社日是古人祭祀社神(土地神)以祈求丰收的节日,分春社和秋社。历代帝王在主祭仪式后,会象征性地推三下犁杖,以示“亲自躬耕”。农家则在宰牲祭神后分享祭物,“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王驾《社日》),描绘了农人过节时的快乐,演染出“桃花源”式的美好生活。
      
      四、上巳节
      
      农历三月初三,主要有修禊(xi)、踏青、宴饮、赋诗等习俗。
      上巳节时,古人都去水边嬉游,以消除不祥,称为修禊,后逐步被游春取乐替代。“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王羲之《兰亭集序》),描写的就是上已节流觞吟咏的事情。
      
      五、寒食节
      
      清明前一日或二日,主要有禁炯火、吃冷食、插柳枝等习俗。
      寒食也称烟火节,相传起于春秋时期介之推的故事,晋文公为了悼念他,下令这天禁止烧火做饭。“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人五侯家”(韩翎《寒食》)。唐代清明时,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
      
      六、清明节
      
      清明节占时也叫三月节,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公历4月5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H的只有清明。主要有祭扫坟墓、踏青郊游、荡秋千、蹴鞠、放风筝、拔河、植树插柳等习俗。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纷纷细雨传达了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只有借洒才能消散心头的愁绪了。
      
      七、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主要有结彩缕、对月穿针等习俗。
      七夕是古代女子特有的节日,活动主要在晚上进行,故称七夕。七夕源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相传两人被王母分隔在天河两岸,“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儿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通过鹊桥相会一次,“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足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七夕这天晚上妇女都要在院中陈设瓜果,进行对月穿针引线的竞技游戏,以表示向织女乞求灵巧,又称乞巧节、女儿节。
      
      八、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主要有赏月、祭月、吃月饼等风俗。
      中秋又作仲秋,夜月又圆又大,被古人看作团圆的象征;客居他乡的游子也常常借助明月寄托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因此又称团圆节。“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借对兄弟的思念,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了深挚的慰问和祝愿。
      
      九、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主要有登高、赏菊、插茱萸、饮菊花酒、吃花糕等习俗。
      重阳又称重九,登高赏菊等习俗来自东汉人费长房的传说,主要是出于消灾避祸的目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质朴真切地表达了客居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而毛泽东在《采桑子・重阳》中更赋予了菊花新的意义,“战地黄花分外香,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唱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无限豪情。
      
      十、小年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主要习俗是祭灶。
      小年起源于古人对火的崇拜,传说这天灶神向天帝报告民间的情况。祭灶时还要供灶糖,以黏灶神之口,使之不能说坏话。接送灶神的仪式,一般不让女眷参加,故有“男不拜月,女不送灶”之说。“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地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米,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鲁迅《祝福》),送灶时的热闹气氛,反衬了女主人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十一、下九
      
      农历每月十九日,节日活动以娱乐、竞技为主调。
      下九是妇女欢聚的节日,这天妇女置酒饮宴、游戏征逐,直至月明,甚至通宵达旦。“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孔雀东南飞》),刘兰芝在离开婆家时,希望小姑在过节游乐时不要忘了自己。
      
      (编辑 文 墨)

    相关热词搜索: 课本 跟着 节日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