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章 > 正文

    傲慢与偏见会话含义 [《傲慢与偏见》中的会话分析]

    时间:2019-04-26 03:20:1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 本文从语用学的对话合作原则的角度来分析奥斯汀的经典小说《傲慢与偏见》。借助会话分析,读者能充分体会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也更能清楚地感受作品经久不衰的魅力。  关键词: 小说《傲慢与偏见》 会话 合作原则 语用学
      语用学与文学的关系十分密切,语言学家胡壮麟在谈到两者关系时指出:“语用学是语言学用来研究分析文学语言特征的一个有力武器。”[1]
      格莱斯会话理论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他认为:“在参与交谈时,根据你所参与交谈的目的或方向的变化而提供适当的话语。”[2]这些原则就是我们熟知的合作原则:量准则、质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在实际交流中,除了以直截了当的方式说话,人们有时故意不遵守甚至违反“合作原则”中的某些准则,使交流受挫,即我们平时说话时的“拐弯抹角”。听话人则需要根据当时的语境来推断说话人隐含的会话含义,即“弦外之音”。[3]这些对合作原则有意识的违反在文本对话中产生了特殊的美感,为文本阅读提供了新的体验。
      我们来感受一下《傲慢与偏见》的作者是如何用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女主人Mrs.Bennet在听到庄园的新主人是一个有大笔家产的单身年轻人时,显得意外兴奋,迫不及待地把这一消息告诉丈夫。丈夫对此反应冷淡。这段对话表面上是遵守了对话的原则和语旨合作,一问一答,并没有违反语言原则,但实际上并没有达到语效合作:妻子等待的并不是丈夫对她的提问的“是或不是”的回答,而是要告诉他是谁租下庄园,以及租下了庄园的这个年轻人是多么的富有,并且还是单身。妻子想要把这种兴奋的情绪感染到丈夫,并与之分享。她所期待的是丈夫对这种情绪的肯定,而相应地在他的回答上表现为对这一信息的补充说明,甚至是重复。可丈夫在摸清妻子的意图后并不打算配合,装聋作哑,反应冷淡。这一文本对话实际上打破了合作原则中的量原则,因为妻子希望丈夫延续她的话语,补充她的信息,甚至对她的言论加以滔滔不绝的评论,而丈夫的回答却与之相反,寂静无声。在这个看似平静简洁的对话中,读者已清楚感受到了妻子是当时“嫁个有钱人”这一物质婚姻观的忠实捍卫者,而丈夫却对此嗤之以鼻,用“冷战”的方式进行嘲讽。思维迟缓的太太对丈夫的“反抗”毫不知情,而对他的漠不关心理解为丈夫对这一消息是真的不知情,所以愈发觉得自己有“义务”对一消息补充完整,并列出证据来证实其可靠性。丈夫不做回应,继续违反量原则来表示他对妻子对话的不合作。丈夫已清楚表明他对这个消息,以及妻子的“别有用心”毫不关心,可妻子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不遗余力地上演她的“独角戏”:“Do you want to know who has taken it?”[4]这一次,丈夫的回答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You want to tell me,and I have no objection to hearing it.”[4]给了妻子一个啰唆甚至是不必要的“冗长”回答,来表明他对继续这种对话的反感。妻子这次的本意是希望丈夫给她一个“是或不是”的答案,或者期待他能配合她的一个提问如“I want to know who it is.”[4]来反馈妻子,而完成圆满对话,这样妻子就能充分发泄自己的兴奋情绪,再次捍卫她所认同的婚姻观。丈夫却引而不发,没有直接用“是或不是”来回答妻子的问题,而带着反讽的语气,一语戳穿了妻子假意掩藏的真实意图,这表明丈夫对妻子十分了解,而且对妻子的话语有一种厌恶,对是非闲话的冷漠。当妻子继而长篇大论地描述这一消息的具体情况时,丈夫再一次违反了量的原则,相当简洁地用极少的信息量回答妻子:“Is he married or single?”[4]丈夫只想知道Bingley先生是否是单身,而妻子误以为丈夫终于“开窍”,终于理解了她的良苦用心,于是她的回答自然地违反了量准则和关系准则:她提供了超出需要的信息,不厌其烦地给丈夫描述了Bingley先生的经济状况,并与丈夫提问完全不相关地指明她所认定的婚姻逻辑:这一消息与她女儿们的关系十分相关。Bennet先生其实完全知晓妻子的意思,却假装被蒙在鼓里,一副不解风情的模样:“How so?How can it affect them?”[4]他故意违反了关系准则来表明他与妻子不管是对话的语效上还是态度上都是一种不合作,以至于妻子终于按捺不住,甚至近于歇斯底里地从对话“太极”推磨术中跳出来,明白无误地“宣告”她的真实意图:希望这个有着大笔家产的年轻人娶她其中的一个女儿。紧接着妻子长篇大论表明了她的“嫁女宏图”。丈夫对妻子的幻想没有直接责备,而是故意违反质量原则来侧面讥讽她的异想天开,善意提醒妻子最好有自知之明:“You and the girls may go,or you may send them by themselves,which perhaps will be still better; for as you are handsome as any of them,Mr.Bingley might like you the best of the party.”[4]丈夫把妻子,一个五十岁的女人比成和自己二十出头的女儿们一样漂亮,而且信口雌黄地表示Bingley先生会十分喜欢她,因为Bingley先生会认为她是所有女孩中最出色的一个。这样“拙劣”的谄谀也只有反应迟钝的妻子才会欣然接受,所以接下来妻子对丈夫给予的褒奖得意洋洋,并进一步论证这一荒谬: “My dear,you flatter me.I certainly have had my share of beauty,but I do not pretend to be anything extraordinary now.When a woman has five grown-up daughters,she ought to give over thinking of her own beauty.”[4]在她看来,丈夫确实在夸她的美貌,而不是讽刺。读者在这里会忍俊不禁,佩服作者刻画Bennet太太这样木讷无知的女人心理入木三分。在这些对话中,我们对这对夫妻的性格已体会得清清楚楚:太太鄙俗滑稽,感觉迟钝,孤陋寡闻,有时令人讨厌;先生乖觉诙谐,爱挖苦人,同时不苟言笑,变化莫测。   以下具体分析会话原则是如何在小说文本对话中被巧妙违反从而丰富小说意义的。
      一、量原则
      在一开始,Bennet先生已经拜访了Bingley先生,按照当时的风俗习惯,只有男主人首先去拜访客人,女主人才能随其后,之后他太太和女儿才有机会与Bingley先生进一步交往。然而,太太和女儿们对此并不知情。Bennet夫人抱怨自己的丈夫没能及时拜访Bingley先生,而让Mrs.Long,一个有两个待嫁侄女的邻居占了上风。Bennet先生却故意卖关子,他一改平日所奉行的“话多必失”的谨慎原则,行事古怪,在话语上不断兜圈子来激怒太太的“神经”:“A fortnight’s acquaintance is certainly very little.One can not know what a man really is by the end of a fortnight.But if we do not venture,somebody else will; and after all,Mrs.Long and her nieces must stand their chance,and therefore,as she will think it,an act of kindness if you decline the office,I will take it on myself.”[4]此时一向多话的太太变得脾气暴躁,以沉默冷战的形式来和丈夫对抗: “Nonsense,nonsense.”[4]读者可以发现在这一幕对话中,太太和先生在说话方式和角度上发生了转换,这是双方在有意违反数量原则来折射其中的微妙关系。
      二、质原则
      小说中一个典型违背质原则的例子:Wickham诱拐小妹Lydia私奔,经过Darcy和众多人物一番周旋后,才被迫与她结婚,这在当时完全挽救了Bennet一家和Lydia的声誉,所以在全家因这一事最终化解而举家欢庆的时候,Bennet先生说:“He is as fine a fellow as ever I saw.He simpers,and smirks,and makes love to us all.I am prodigiously proud of him.I defy even Sir William Lucas himself,to produce a more valuable son-in-law.”[4]从字面意义上,我们可得知丈夫称赞Wickham是自己见过的最好的年轻人并为他感到自豪,甚至好过Collins。而通晓诱拐私奔这一丑闻事件的所有人都清楚Wickham的无耻和整件事的荒诞。Bennet先生这样的言词显然违背了质量原则,而正是在这种语境中的故意违反表明了丈夫的自嘲和无奈:自己不单单是教女无方,且Wickham本人毫无悔改之意,因为这一事件最终是Darcy用金钱收买Wickham来摆平的。这也嘲讽了当时中产阶级家庭的婚姻。
      三、关系原则
      Bennet夫人一直在抱怨自己的丈夫没能去拜访Bingley先生,女儿Elizabeth安慰她说邻居Long太太已许诺在舞会上把他们一家人介绍给Bingley先生。可太太预料到Long太太有可能在舞会上占上风,抢了她女儿们的先机,所以情绪愈加愤懑。一席抱怨后,爱卖关子的丈夫接上话茬,故意表现得非常赞同妻子的观点,来进一步感染“愤怒”的妻子。丈夫一改平时对妻子言论漠不关心、“不着调”的风格,用极大的关联度来延续妻子的对话,表示自己对妻子的认同和合作。而妻子正因为这种关联愈加恼怒,因为这种关联正好曲解了她的原意。妻子本想借题发挥,大肆抱怨丈夫不肯为了女儿们的利益首先去拜访Bingley先生,可又不好正面发泄,因为在当时的社会,妻子顶撞丈夫是不被接受的。所以接下来太太对丈夫的不解风情表现得更加“绝望”和“郁闷”,在对话中故意违反关系准则以示“烦躁”:“Don’t keep coughing so,Kitty for Heaven’ s sake! Have a little compassion on my nerves.You tear them to pieces.”[4]这里太太训斥女儿咳嗽,因为它刺痛了她的神经,这个话题与她和丈夫正在谈话的内容可谓毫不相关,对话完全违反了关系准则。太太意欲把女儿当做“出气筒”,来回击丈夫的“不解风情”。
      四、方式准则
      在Collins向Elizabeth求婚时,Collins发表了一通“布道”式的求婚演讲。这种“咬文嚼字”、干巴迂腐的“例行公文”本身就是违反了方式准则。[5]他机械呆板地列举了三个他需要结婚的理由。自命不凡的Collins在陈述理由时,傲慢地强调了自己不可侵犯的社会权力和威望。其中第二条是这样的:“...Secondly,that I am convinced it will add very greatly to my happiness;...”[4]即结婚是为了给自己增加幸福。这句话是完全没必要的“多此一举”,天下没有一个人结婚是为了让自己“不幸福”的,这一句没有给听众增添任何有价值和意义的信息,严重违反了方式准则。相反,它只表明,Collins说话空洞无味,思想浅薄,是小说一个笑料人物,而使读者感到Elizabeth拒绝他的求婚完全在情理之中。
      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是在两寸象牙上细细地雕刻人物。读者能清楚地感受到作者运用语言艺术来刻画书中人物的突出本领。以上的示例表明,书中的文本对话巧妙地反映了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点。借助会话分析,我们能更好地体会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也更能清楚地感受作品经久不衰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用学[J].国外语言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3).
      [2]S.C.Levinson.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101.
      [3]何兆熊(主编).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Jane Austin.Pride and Prejudice(Rev.)(M).Penguin Group(USA)Incorporated,2002.
      [5]刘辰诞.教学篇章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国语学院教育出版社,2001.

    相关热词搜索: 傲慢与偏见 会话 分析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