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章 > 正文

    [动静虚实,,妙趣横生] 虚实结合有什么作用

    时间:2019-04-02 03:16:1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古典诗词鉴赏是历年高考中一个重要的考点,也是考生应试时感觉较为棘手的一类题型。近年来,高考试卷中古典诗词鉴赏题型中对动静虚实结合类表达技巧考题呈上升趋势,值得引起备考师生的关注。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虚实结合,使诗歌妙趣横生。
      先说动静结合。一首诗如果只有静态的景物,而无声响与活动,不免显得死寂沉闷;反之,静中有动,便会生趣盎然,气韵流动,满篇皆活,充满生机和活力。如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因有了闲,夜静,春天的桂花便落地无声,才被人觉察到了,诗人的闲静,环境的幽静,无声无息,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所以才有下文的动,才有了月出而惊动静鸟,才有了山涧中不时传来的鸟鸣声。月出而惊鸟,实在是达到了静中的最高境界,而又用动把它渲染描绘出来,这种春夜、空山、明月、鸟鸣的典型环境和诗情画意能引起我们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前有曹操的《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后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姑且不论社会背景如何,其意境之动静相映,便足以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
      再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后两句以动写静,“护”,“绕”二字用得妙,情趣出于“护”字,动态出于“绕”字。山能推门而进,把青色送入门中,实在是想象奇特,这两句写静物,全用动态。
      王维《书事》有“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把颜色与浓度写得照人眼目;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动静相映,更显出秋夜的幽静,天已冥,有明月当空,花已谢,有青松如盖,上有月光,在松间泻下,下有清泉,潺潺流淌于山石之间,多么幽静明净和自然美啊!两句诗,一幅画,妙趣无穷,幽趣无穷。
      再说虚实。实写指的是叙写描写眼前之景,眼前之事,眼前之人,虚写指的是回忆、想象、联想到的景物。
      古代一位画家要他的学生以“深山藏古寺”为题作画。第一位学生画古寺全貌,周围是崇山峻岭,第二位画崇山峻岭中古寺一角隐隐现出;第三位学生没画古寺,只画一条小径通往深山,一和尚在山下小溪边挑水。第三位学生的画受到老师的赞扬,他在“藏”字上下了功夫。让读画者由和尚和山中蜿蜒而出的石径想到深山中藏有古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画便有了韵味,有了余味。
      白石老人年轻时跟老师学画,老师命了一个题叫“蛙声十里出山泉”。有的画深山泉水,一群青蛙,个个两腮鼓个大泡子,老师不满意。齐白石画一高山,山中流出清泉,泉水中三五蝌蚪,幽然戏水。白石在“出”字上做足了文章。
      这两个例子都是以实写虚,“藏”自然不见,要表现不见而知其藏。“出”的声音,眼自然也见不到,通过发声的物写声,而声又从山中传出,又不见发声物,怎么办,以蝌蚪代青蛙,由蝌蚪而让人想到山中有蛙,这全是以实写虚,化虚为实。
      贾岛《寻隐者不遇》可谓以实写虚的绝纱之作,写隐者,写寻而不遇,实在是个难题,寻而不遇有什么话可说呢?然而贾岛不愧是名家,他简直是信手拈来,举重若轻: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故事的情节不能再简单了,而极平凡的故事后面却有着简朴而隽永的无穷情趣,给读者想象品味的空间,崇山峻岭白云深处,青松挺立,花草丛生,一白须老者葛布袍巾,肩背药篓,手执短铲,或摘实,或挖根,正在采集草药。从诗中见不到,从诗中想得到。这便是古典诗词以实写虚的佳妙。
      精心感悟,悉心体会,诗歌动静虚实结合的妙趣尽在心中。
      (作者单位:郑州五中)

    相关热词搜索: 妙趣横生 虚实 动静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