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章 > 正文

    选材要诀,典型新颖 选材新颖的作文

    时间:2019-01-27 03:24:0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电视剧《亮剑》是近年来典型军事人物宣传比较成功的范例,它成功地塑造了李云龙这样一个敢打敢拼、具有时代特色的军人形象,大人看了津津乐道,孩子更是百看不厌。其实为塑造李云龙这一典型人物形象,作者融合了我军历史上诸多猛将如王近山、陈再道和陈正湘等许多将领的事迹,真实而又典型地再现了我国军人的军魂。电视剧《亮剑》的创作,也提示同学们,如果想写出为读者所喜爱的文章,选材时必须去粗取精,首选那些最能深刻揭示人物、事件本质的典型素材。所谓典型,就是指所选择的材料是同类材料中最有特征、最有代表性的,既能有力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又能集中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同时还是深刻性的材料,其最基本的功能是唤醒大多数人的情感体验,使之产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选材是作文成败的重要环节,而首选典型、新颖的材料是作文制胜的又一绝招。选材选得好,可以使文章妙笔生花,收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
      ■
      同学们在写同一题目的作文时,常常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一些人人都熟知的材料。这些材料虽然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用雷同的材料写出来的文章往往千篇一律,缺少个性。同学们要想让自己的作文在众多作文中脱颖而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从中提取真实、丰富的材料;2.学会运用典型材料的技巧,选材时要避免人云亦云,尽量选择那些最能表现中心的独特材料,使文章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
      1.勤于积累。
      材料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丰富的阅历,我们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在真实的基础上写自己熟悉的材料。作文中的典型材料不是指材料的原始再现,而是指经过提炼的素材。比如对事情的完整性、材料的理想性、人物的典型性等方面要进行适当加工。我们要做到善于雕琢,来深化人物和主题,如将几个人的事情加在一个人身上,将几个人的品质加在一个人身上。鲁迅笔下的众多人物个个形象鲜明,个性突出,但我们总能从这些人物身上看到社会中某一类人的影子,这归功于鲁迅仔细观察社会众生,发现其共性,又合成典型。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一文,从课堂活动、课外活动、关心学生三个方面选择了蔡老师的七件事,使蔡老师成为现当代文学人物画廊中一个色彩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与魏巍平时的勤于积累和善加雕琢是分不开的。
      2.精心选材。
      选材的第一个原则就是主题至上,选材必须符合主题需要。选材不是目的,而是表现主题的手段。所选的每一个素材都要服务于中心,能鲜明地表现中心。因此,我们选材应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来分清主次、轻重,决定取舍和详略。能说明中心、突出中心的材料多写,详写;起陪衬作用的材料要少写,简写;与中心无关的材料,不管有多么典型,也要忍痛割爱,坚决不用。如鲁迅的《风筝》一文,作者从小到大与弟弟之间的故事可谓多矣,但作者主要为了表现兄弟之情、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本身的自省精神,还有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这一深刻的主题,只选取了踏碎风筝、虐杀弟弟爱好这一材料来表现,可谓经典之极。
      3.去粗取精。
      根据文章主旨选好材料后,要学会去粗取精,看材料是否具有普遍意义,是否能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是否能鲜明地表现主题,是否能传达作者的情感,是否最有代表性、最能充分说明问题,是否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而不能以“捡到篮里就是菜”的态度来判断,否则,就不可能选出典型的材料。如《儒林外史》中最闪光的一节――吝啬鬼严监生临死前因灯盏里点着的是两根灯草,恐费了油,伸着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赵氏挑掉一根,众人再看严监生时,他竟点一点头,把手垂下,顿时没了气。严监生的诸多吝啬事件,作者独选取此事例,足以以一当十,使得严监生这一吝啬鬼的形象流传千古。
      4.与时俱进。
      有些同学写作文,喜欢罗列“光荣榜”“英烈榜”,举的都是人人都熟知的事例,缺乏鲜活的时代气息。这样的材料虽然典型,但跟不上时代步伐,应摒弃。写同一题目的作文时,许多同学往往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同样的材料,这样用雷同的材料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是人云亦云,千人一面,缺少新意。所以选材时,我们要尽量避开别人容易想到的材料,尽量选取别人想不到的材料。如某学生写的《乔迁之喜》一文,作者要揭示人们现在物质生活富足了,但缺少文化知识,弄得笑话百出,因此她这样写道:
      我去姨妈家,祝贺她迁新居,屋内上下两层,装饰得富丽堂皇,不过我在沙发上发现一商标:“Pigsty(猪圈)”,我不禁问其原因,姨妈不好意思地说:“这是我在商店里捡到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反正现在流行‘洋’文呗!”顿时,我觉得屋内黯然失色。我匆匆告别姨妈,回家去了。
      这则材料典型新颖,深深地印着时代的烙印,又使人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很有深度。
      5.灵活审视。
      作文最后定稿时,同学们一定要再次审视材料,要在明确题旨或中心的情况下,对材料讲求必要的选择性和灵活性。一要有所侧重,凸显材料某一方面的特征;二要变换视角,领略材料不同层面的风采;三要多层次审视,由粗到细、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逐步深入地把握材料与中心之间的有机联系。这样有助于避免选材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选择的典型材料要想感动人,首先要能感动自己,然后才能感动他人。如《往事依依》一文中的第五自然段,所举的两个事例都是初中国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讲的内容都是抒情诗,诗词的作者都是爱国诗人,讲课时老师都采用诵读法,都入情入心,学生都深受感染。不同之处在于,一位是国文老师,一位是代课的国文老师;所讲内容一古一今;讲课情状也有不同。作者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感、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作用。这个典型的事例是作者灵活审视、精心选取的,不但使作者对这些往事印象深刻,产生了“依依”之情,怕是读者也心驰神往了。
      ■
      风中跌倒不为风
      □林清玄
      路过乡间一座四合院。看见了一个孩子正在放声痛哭,妈妈心疼地在旁边安慰。
      妈妈一手慈爱地搂着孩子,一手用力地拍地板,对孩子说:“哎呀!准是这个土脚不平,害我宝贝扑倒,妈妈替你拍土脚,哎呀!”
      妈妈拍地的动作非常滑稽夸张,使那哭闹不停的孩子也忍不住破涕而笑了。
      我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心里感到十分温馨,想到以前我的妈妈也曾经如此安慰过我。
      不只是我的妈妈,从前乡间的父母几乎都是这样安慰孩子。
      跑的时候被树枝绊倒了,就把树枝折断了,说:“坏树枝!怎么可以绊倒我的好孩子。”
      走路不小心跌倒了,就打骂土地,说:“歹土地,怎么可以害我的乖儿子跌倒。”
      甚至完全没有原因跌倒,找不到什么东西可以责备,就骂风,说:“都是风吹得太凶,才让我的心肝宝贝跌倒。”
      我们小时候都会信以为真,以为跌倒是因为风、土地或树枝的缘故,我们也会像父母亲一样,找借口来安慰自己,很少想到自己走路不小心。
      记得有一次,我在门口庭前跑步。不小心摔了一跤,头破血流。妈妈从灶间跑出来,左看右看,找不到可以打骂的东西,因为庭前的土地非常开阔,既没有树,也没有小石子。
      妈妈怔了好长一段时间,我已经站起来了,她还怔在那里,手里拿着一个锅铲,样子有点滑稽。
      妈妈看我望着她,以为我要哭出来了,突然大声地骂天:“都是那么恶的风,吹得我宝贝扑倒!”
      我抚着自己头上的伤口,对妈妈说:“妈,不是因为风,是我自己不小心扑倒的。”
      
      那时,庭前确实只有灿烂的阳光,一丝风也没有。
      妈妈这时笑得像阳光一样灿烂,过来检视我的伤口,欣慰地说:“你是男子汉了!”
      妈妈的意思是说我长大了,可以承认自己的错误和失败了。
      当我们发现,不论任何形式的跌倒,都是由于自己的不小心,而不是去找借口,这时我们就长大了。
      我们在情感与婚姻上跌倒的时候,也像孩子时一样,即使土地不平,荆棘横路,风狂雨暴,都不应该是我们跌倒的借口。最应该检视的是我们的心,去承担错误与失败。
      孩子的跌倒顶多是皮肉受伤,婚姻的挫败也顶多是锥心刺骨,并不会伤到情感的本质。因此,一个人不应该在爱中受伤就失去爱的勇气,一个人也不应该因为爱的痛苦,就失去承担的心。
      要寻找到生命最内在的本质,是不能有任何借口的。但我们还有借口,本质就不会显露出来。
      我对自己过去情感的受伤没有任何借口,这是生命的必然之路。我也愿意坦然承担任何批评,并把这些批评当成石阶,走向更高的位置来回看自己的人生。
      在风中跌倒,在爱中流泪,这都是人生不可避免的旅途,都能学习到更广的胸怀,都能不失去真爱的勇气、美好的追求,一切的挫折不也都有深刻的意义吗?站着看那拍地安慰孩子的母亲的图像,一面忆起往事,一面想到我们的人生可能永无平静之日,但我们要使心安宁,只在当下的转念之间。
      [选自《青年文摘(红版)》2005年第12期,有删节]
      【写作借鉴】
      这是一篇说理性散文,取材于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几件小事:那些疼爱孩子的母亲,在孩子走路不小心跌倒或被树枝绊倒时,她们拍打地面、折断树枝或责骂风,以夸张的方式来安慰孩子。这种现象可以说自古有之,现在依然延续。这则材料很典型,它强烈、集中,而又普遍地反映出天下母亲对孩子过于幼稚的爱。作者以此为题材来反映在现代社会中有的人心理承受力不强,生活中遇到挫败不是从自身寻找原因,而是千方百计地寻找外因,没有勇气承担责任,怨天尤人,逃避现实。
      文章取材典型,清新自然,说理透彻,给我们写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首先,本文从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进行选材、提炼、集中、概括,创造出了能够体现社会生活某些本质规律的典型事件、典型环境和典型形象。文中“风中跌倒却怪风”的事例虽然小,但却很典型地表现出了天下所有母亲的共性。其次,选材要选取真实的、熟悉的、新颖的、最令人动情的典型材料,要选取生活中的真实材料、贴近生活的话题。本文能让读者心悦诚服地接受作者的观点,正是本文如此取材收到的效果。
      
      ■
      片段一:
      我的爸爸睡觉爱打鼾。坦白地说,这雷鸣般的鼾声已破坏我不少好觉了。多少次,我被爸爸的鼾声惊醒,无法入眠。有时听着这起伏的鼾声,我会睡意全无。恼怒时,我就冲到爸爸的房间里喊他,但鼾声依旧;再推他,鼾声依旧;捏捏爸爸的鼻子,爸爸终于醒来,他却揉着惺忪的睡眼问:“咋啦?”还没过几秒,得!爸爸又睡了,而且鼾声变得更响了,连窗外的乌鸦都被惊跑了。唉!爸爸的鼾声什么时候才能不响呢?
      第二天一大早,我昏昏沉沉地醒来,发现饭桌上有香喷喷的豆浆、油条、荷包蛋,望着爸爸系着围裙在厨房忙碌的样子,我对爸爸昨夜的抱怨早就烟消云散。看我嘴里嚼着油条,津津有味地吃着早点时,爸爸小心翼翼地问:“昨天吵醒你了吧?”我急忙摇摇头。爸爸笑了:“看你那没睡好的眼睛,还想蒙我?”然后爸爸平静地说了一句:“以后我注意。”
      怪了,自那以后,我再也没听到爸爸那响雷般的鼾声了。可爸爸也不告诉我原因,于是我决心探个究竟。
      夜深了,我蹑手蹑脚地爬起来,悄悄地推开爸爸的房门,却看见爸爸用被子蒙住自己的脸,只露一条小缝。呼吸不匀使被子微微颤动着,而那响雷般的鼾声从被子里传出来后已变成了闷闷的声响。真难以想象,爸爸在被子里满头大汗的样子。我悄悄地离开,不过在离开之前轻轻地为爸爸拉开了被子。
      点评:本片段选材很典型,以细小之事来展现亲情之美,这与作者平时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真切体会是分不开的。
      片段二:
      说实话,我不想和她同桌,因为我不喜欢她。她苍黄的脸上布满雀斑,额头向前凸,小小的眼睛,黄黄的头发。
      我不想和她同桌,但又不敢向老师言明,只得私底下搞些小把戏――换座位。我在班主任老师的课上不敢换,只得在其他老师的课上换。
      每一次换座位,那一点点良心都驱使我问她是否愿意换,她总是用牙齿咬着下嘴唇,眼睛看着地,点点头。我的心有些动摇,但最终还是换了。
      和好姐妹同桌就是好,上课有说有笑。我看小说,她掩护;她打瞌睡,我巡逻。配合得天衣无缝,一节课下来,我们甭提有多高兴了。
      时间飞逝,转眼间一个月过去了,班主任又要调座位了,我激动不已。千盼万盼,老师让我和于雅娟坐同桌。她学习好,人又漂亮。总之,我很满意。
      星期四的美术课上,于雅娟抱着书,俯下头对我说:“我换一下座,我去张丽盈那儿。”
      “去吧,不用跟我说!”我勉强地笑着。
      一堂孤独的美术课就这样过去了。看着她们俩依依不舍的情景,我心里嘀咕着:哼,一点儿也不为别人着想,自私!自私!就知道自己快活。
      我随手拿起橡皮擦去图画纸上的错误。我不禁心一揪,这正是以前她送我的橡皮。和她同桌时的种种场面在我脑海里一幕幕展现:每次换座位后她无奈的眼神;她认真听课的态度;每次班主任的课上她对我的提醒;每次她大大咧咧地将自己的所爱借给我……而我,才是最自私的人呀!
      望着手中的橡皮,我多想有一块能擦掉我错误的橡皮啊!
      点评:对于同学们来说,同桌很重要,换座位意味着对同桌的不敬。这个材料很典型地表现出了作者的忏悔之情,是作者的成长之悟,也能启迪同龄人。
      ■
      1.为求典型,陈俗老套。有些同学总将视线停留在过去,不能给人以时代气息和新鲜感。
      2.为求新颖,违背真实。有些同学为了收到新颖感人的效果,竟胡编乱造,造成感情失真,细节失真,漏洞百出。
      
      ■
      新鲜美味大补汤
      (题目新奇,颇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孙妍
      暑假将至,同学们忙得不亦乐乎,准备在假期将那根整天紧绷的神经好好放松一下。不料,“老谋深算”的老师们早有准备,他们使出一套“连环掌”,将同学们的全部计划都打入了十八层地狱。(“老谋深算”“连环掌”“十八层地狱”等词语风趣幽默,道出了学生渴望假期得到休息,但又不能如愿以偿的失望心理)各科老师先笑眯眯地拿出一本本暑假作业。唉,我想,有了这一本本“武林秘籍”,暑假可够受了!之后,恩师们还不忘给我们来一盆清新爽口、营养丰富、功效显著的“大补汤”――假期补课。(将补课比喻成大补汤,很新颖)同学们无奈之余,只好细细品尝了。真是不尝不知道,越尝越奇妙,欲知为何,且听我慢慢道来。(以说书人的口吻叙述,引起读者的好奇心,自然引出下文。)
      此“汤”的特点之一是新鲜。我们每天早晨起来,饭也顾不上吃就去品“汤”。从李老夫子那儿转到刘学士那儿,再从马师傅家溜到牛圣人院。刚听完“A、B、C”,马上就去钻研“X+Y=Z”。(语言精练,寥寥数笔,写出了同学们的忙碌;以“A、B、C”“X+Y=Z”代替学科,语言富于变化,增强了幽默感)三伏天,我们在汗臭味之间穿梭,在脚臭味弥漫的小屋内做着艰难的喘息。(补课条件之苦,环境之差,由此可见一斑)呜呼!我们好向往陶渊明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呀。
      味美是此“汤”的又一神奇功效。老师们的嘴像“高频率播放器”一样,(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老师讲课之快)一语既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知其解之惑,(用典,写出补课内容颇为高深)我们只得回家细细品味。品完“汤”后的副作用也应运而生。我发高烧了,还不住地咳嗽。(补课所付出的代价的确惨重。)
      本“汤”还有诸多无以名状的神奇功效。它让我们不约而同地爱上了雨,喜欢上了风,整天吟咏着“天公为何不降雨”。因为如果下雨,我们就可以不用去补课,起码可以休息几个小时。(盼望刮风下雨,与平常的心态不一样,所以如此,皆是补课惹的祸。)
      听完我的介绍,你一定认为补课很苦吧。不过话又说回来,不吃苦中苦,哪成人上人?西方谚语中有这么一句话:“含泪播种,必欢笑收割。”(原来前文所写补课之苦,全为此处作铺垫)只要勇往直前,必能采撷到诱人的甘果。如果有人问:“你还补课吗?”我一定会不假思索地说:“补!”因为我有自己的理由!(引用谚语,一反补课之苦,作者想让立意由消极转向积极,但效果不好。)
      
      不要否定他人
      □刘悦
      一朵白云悠然地从天空飘过,12岁的我就像大海里的一朵小浪花,无拘无束。(“白云悠然”,笔触轻灵飘逸。)但突然有一天海风狂啸,大雨倾盆,这朵小浪花也失去了天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这个年龄段的人做事不假思索的特点,同时也设置了悬念。)
      班中的角落里有一个女孩,名叫小雅。小雅是一个苦命的孩子,她父母在一次车祸中为了保护她而身亡。虽然小雅的性命保住了,但她的右手却受了伤,无法灵活使用。(交代了小雅的不幸遭遇,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此处可以描写小雅的外貌。)
      有一次老师让我们每一个人都画一幅画。我的画画水平蛮不错,想自己这次一定能够得第一。第二天,我信心十足地坐在椅子上,等待着老师把我的画给同学们展示。(自身的特长使“我”有种优越感,事情会如“我”所料一样发展下去吗?)
      老师快步走了进来,他微笑着说:“同学们画得都很好,但有一名同学却画出了她的心声。”老师举起了那幅画。同学们都开始赞叹不已,但我一看那并不是我的画。画的内容是:在蓝蓝的天空下,温暖的阳光洒满了大地,三只蝴蝶在快乐地飞舞。画简直是妙极了,每一笔都画得恰到好处。老师说:“这是小雅同学画的,她画得非常好。”“啊?”同学们都半信半疑地瞧小雅。“怎么可能是她,难道……”我心里疑惑着,莫非她是请别人画的?(不想技不如人,总怀疑别人可能作弊,这是大多数人的心理。)
      “小雅,比画画更重要的是人格。”我的一句话使全班同学都肃静下来。小雅满眼疑惑地看着我,似乎在寻求答案。(一石激起千层浪,“我”开始向小雅发难。)
      “这是你自己画的吗?你的手根本不可能画出这样的画来。”(直接指责小雅作弊,原因是小雅是残疾人。)
      “这是我画的,我的手虽然不好使,但我在用心描绘每一笔。我希望能够和爸爸妈妈一起飞翔。难道我不对吗?”小雅边哭边说道。
      我呆呆地站在那里,老师板着面孔对我说:“不要因为他人有缺陷就来否定他人的成果。希望你以后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老师说的话真是至理名言,道出了很多身体残疾人的心声。)
      事后,我真诚地向小雅道歉,而老师的那句话也永远地定格在了我的脑海里!
      12岁的天空下,我不再为所欲为。(虽然年幼,但此事给“我”的教育影响深远。)
      
      总评:《新鲜美味大补汤》一文取材于暑假补课所发生的事,集中地反映了当今教育中的现实,补课中所发生的事、补课者的心态,均真实可信,具有代表性。可见作者在选材上经过了精心揣摩,反复推敲,才写下了此篇应时之作。不足之处是作者原意是写补课先苦后甜,立意本为补课乃是“含泪播种”,其结果为“欢笑收割”,但由于渲染补课之苦过多,结尾尽管想要刷新该文的消极意义,但显得难以为补课“正名”。《不要否定他人》一文来源于作者丰富的阅历,她善于积累生活的经验和素材,在真实的基础上,写自己熟悉的东西。作文中的“我”和小雅,不一定确有其人,但却取材于生活,它不是材料的原始再现,而是经过作者的提炼、雕琢而合成的,反映的社会意义比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更加鲜明,更加强烈,更加集中。语言轻灵飘逸,与《新鲜美味大补汤》的语言风格截然不同。不足之处是作者在材料的详略上处理不够得当。
      
      延伸阅读
      “酷”,原指“残酷”“程度深”“极”等。可如今,中学生中也流行起“酷”来:长相英俊的“酷”,打扮时髦的“酷”,冷峻阴沉的“酷”,模仿歌星的“酷”,学习优秀的“酷”。看来,“酷”已被赋予了多重意义。那么,你是如何理解“酷”的呢?你周围有哪些“酷”的人或事呢?你有哪些“酷”的经历或感受呢?
      要求:以“酷”为话题,选择典型材料,写一篇记叙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相关热词搜索: 要诀 选材 新颖 典型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