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章 > 正文

    让美的火光陪伴学生走向成功(压缩稿)_走向成功播音稿

    时间:2019-01-19 03:29:0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审美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理想摇篮。   审美教育在我国古代就引起了重视,统治者早就将审美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把礼、乐、诗、书定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孔子、荀子等古代教育家特别重视审美教育,孔子指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秦伯》)。荀子主张“礼乐相济”,他说:“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济而不乱。”(《荀子・乐论》)。明代王阳明主张教育要顺应儿童天真活泼的特性,以诗歌去诱导鼓舞,使他们乐于接受教育。
      语文是承担审美教育的重要学科,语文学科以其独特的载体传承了几千年的人文精神,在语文教材里,有自然景物的生动描写,有曲折动人的故事的叙述,有栩栩如生的典型形象的塑造,有亲情友情的抒发,有琅琅上口的瑰丽篇章,有千古不朽的名言佳句……语文教材蕴藏着大量的美,是审美教育的极好材料。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作为新时代的中学语文教师,应该以新的理念,新的技巧,发掘语文学科中大量的美倾注给学生,让学生置身美,感受美,鉴赏美,进而发展美,创造美。
      一、引领学生置身美境,感受美,欣赏美
      中学语文教材大部分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文质兼美,思想深邃,艺术形式完美,蕴藏着无限的审美价值。在中学语文教材里,有老舍济南的冬天的自然美,有郁达夫故都的秋的清净悲凉美,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夜色美,有毛泽东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指点江山”的凌云壮志美,有高尔基海燕搏击海浪的勇士美,有朱自清父亲背影的亲情美,有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精神美,有司马迁笔下将相和的喜剧美,有关汉卿窦娥冤的悲剧美,有苏轼大江东去的豪放美,有白居易“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乐美等等,这些美的东西,很值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咀嚼和品味。通过这些优美的课文的教学,不仅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语言文字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优秀作品陶治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生活情趣,培养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认识美,鉴赏美的能力,从而达到发展美,创造美的目的。
      语文审美教育要引领学生进入美的境界,让他们在美的海洋中畅游,感受美、享受美、得到美的熏陶。
      (一)反复诵读美文,夯实感知美的基础
      中学教材的大多数课文都是脍炙人口的美丽篇章,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可采用朗读、背诵、分角色读、集体齐读、竞赛读,录音朗诵,电视电影上下载的一些诗词曲朗读等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诵,为学生提供感知美的资本。感知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初级阶级,是人的认识心理活动之始,是人的认识深化的基础。语文教育首先应该筑好牢实的感知地基,才能在此基地上构建起高高的美观的“金字塔”。如学生诵读《沁园春・长沙》后,在脑海里会浮现一幅“万山红遍,尽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舟可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多姿多彩、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秋景图。进而生发感慨:如此壮丽河山,怎能让反动统治者任意践踏?通过感知、联想、想像,加深了对风华正茂的热血青年以天下为已任的雄心壮志的认识,从而激发爱国热情,增强美学力度。有时选择一些优秀的朗诵作为范读,效果会更明显。笔者在教学《赤壁赋》时,选择了鲍安国对《赤壁赋》的朗诵,鲍安国在《三国演义》中扮演曹操是很成功的,那“济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形象栩栩如生,如此有扮演实践经验的、感触很深的名星朗诵怎不激动人心?那豪迈的、激昂的、抑扬顿挫的、或喜或悲的,豁达乐观的朗诵声注入了每个同学的内心深处,他们凝神聚听,神色随朗诵情调的变化而变化,朗诵完毕,掌声隆隆。这是一个美的场面,一种美的享受,无疑可增强审美教育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为学生提供直观美感,激发联想、想像
      直观图片,形象、具体、可感、持久。直观教学符合中学生年龄特点,有助于解决词语脱离人物、抽象概念脱离具体形象的问题,且容易理解,容易巩固,容易引起注意,容易激发兴趣和热情,对发展学习观察力,形象思维力,审美感召力都有良好的作用。《沁园春・长沙》、《再别康桥》、《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边城》、《蜀道难》、《小狗包弟》等名作,或自然风光秀丽独特,或时代烙印深刻,或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用课件以图片展示,可给学生带来喜悦,促进乐学,加深情感体验。《雷雨》、《祝福》、《林黛玉进贾府》、《窦娥冤》、《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孔雀东南飞》、《哈姆莱特》、《装在套子里的人》等作品,可给学生提供影视镜头,让他们直接感受古今中外社会的纷繁复杂,多姿多彩,从而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产生共鸣。笔者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展示了电视剧《枉凝眉》原唱音响及镜头,并放映《红楼梦》前五回相关镜头,美貌多情的林黛玉,英俊多情、行为偏僻性乖张的贾宝玉,善良、多才、有见识、美貌贤淑的薛宝钗,刁钻狡黠的王熙凤,这些活灵活现的形象迷住了学生,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美学感召力。
      (三)指导学生欣赏艺术美
      文学作品表现手法多样,美学视角千变万化。如《囚绿记》寓情于景,《荷塘月色》比喻突出,画面突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情节曲折,《雷雨》矛盾错综复杂。教学时,应以作品的主要艺术手法入手,来感受其艺术美。如《荷塘月色》,综合运用了动静结合手法、色香味多角度手法、比喻手法,描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月色,尽力展现荷塘的美丽景色。“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舞女的裙”,比喻形象生动,把长得旺盛的荷叶写得十分可爱。“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纺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由视觉向听觉转移,将“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环境的优雅与宁静。“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由视觉向听觉转移,光与影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有某种相通之处,两相烘托,意象叠加,艺术效果倍增,给原有的意境带来了温馨,幽雅的氛围。
      通过引导分析,能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意境的理解,让学生陶醉在画面美和情感美的境界中。
      二、披文入情,让学生感受作品内在美、精神美
      任何一篇力作都是作者强烈真挚的情感凝聚而成,郭沫若的“为情而造文”,古人的“言为心声”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深知情感因素重要,而把力量集中在“情”字上,在教学中力图深入作品,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以情为先导,把人物形象之美、艺术境界之美,再现于学生学习的认识心理过程之中,使他们身临其境,心有共鸣,陶醉其中,从而深入理解,达到各种教学目的。其实这种做法,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早就阐述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学活动就是一种“披文”活动,要做到“入情”以达到审美目的,就需老师的深入分析和艺术诱导。
      不同的作品,应该以不同角度不同方式进行“披文”活动,这样会使学生易于溶进情感的海洋,进入美的乐园。一般说来,诗歌应注重意象的捕捉,散文应注重线索及表现手法的把握,小说应注重人物形象的分析,戏剧应注重人物形象及矛盾的分析。
      如在教学《祝福》时,应从祥林嫂的肖像描写分析入手。鲁迅以白描手法主要从衣着打扮、脸色、眼睛、精神状态四方面三次勾勒祥林嫂的外貌。分析时,要引导学生比较三次肖像描写的异同,第一次显示出的祥林嫂的性格特点是勤劳、朴实、温顺,要求极低,易于满足。但再到鲁镇时,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而第三次则显示其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濒于死亡。在对比中显示人物的境遇,内心的痛苦和悲哀,揭示祥林嫂一步一步被逼向死亡的过程。这种对祥林嫂肖像的归纳、分析、比较、综合的过程,就是“披文入情”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就能认识到祥林嫂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封建统治造成国民愚味和冷漠,为祥林嫂悲剧产生了社会环境,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的刽子手。联系写作背景就能深刻领会作者提倡民主科学的反封建主题。这样作品的艺术力量,祥林嫂悲剧的美学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
      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途径是多样的,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向美,亲近美,帮助他们掌握欣赏美的技巧,提高美的鉴赏力,让美的火光照亮学生那稚嫩的心,让他们内心愉悦,朝气蓬勃,精神焕发,走向成功。

    相关热词搜索: 火光 走向成功 陪伴 压缩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