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章 > 正文

    于细微处见匠心_细节之处见匠心精神

    时间:2018-12-24 03:19:5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近几年来,中考议论文阅读主要考查:(1) 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能正确理解、提取、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2) 能辨析为证明论点而使用的不同类型的论据及其与论点的关系;能根据需要概括论据和为文章补写恰当的论据;(3) 能正确理解和分析文章使用的各种方法、论证过程;(4) 能结合文章整体、具体的词语或句子探究文章的内容极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思想意义;(5) 能从文章的观点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并联系实际进行拓展。
      今年中考议论文同样是围绕这五个方面命题,不过各地中考议论文在命题时注意稳中求变,命题时有了细微变化,体现出命题者匠心,现结合2011年中考议论文典型试题作一些分析。
      (一) 围绕议论文“三要素”命题时有亮点
      1. 围绕论点命题。
      这类题目通常是围绕论点进行直接命题:如2011年南充考卷的第20题:通读全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2011年盐城考卷: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这些题目,只要学生能掌握提炼观点的方式就可以准确答题了。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就特点看,大多为一个明确的判断形式,表达着作者完整的看法,一般以陈述句的形式出现,在文章中表现为特殊句子,如总结句、概括句等中心句形式。有的论点比较隐蔽,需要读者从诸多的信息中,从作者的感情中去筛选提取,归纳概括,论证推理。因此我们可以用提取、压缩、概括的方法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句。
      但有些地区围绕论点进行命题时有变化,如:山东日照中考卷第14题:选文中,作者针对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这道题除了让学生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外,还要学生关注文章内容,答出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学生答题时可能会忽略“针对什么问题”这个细节而直接回答中心论点是什么。
      再如2011年湛江中考卷第7题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说明“湛江情怀”的主要内容并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这道题同样在要求提炼中心论点之前先要对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有个总体把握。
      这些题目上的细微变化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一定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仔细琢磨论题,弄清作者的基本态度、立场和文章主旨,慎重回答每一个问题。
      2. 围绕论据命题。
      论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是论点赖以成立的基础,是文章的主体。常见题型:A、 本文为了证明论点用了哪些论据?B、 这个论据(材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阐明什么道理、目的)?分析论据能不能为证明论点服务。C、 围绕论点补充论据。
      今年部分地区的此类命题在常规上也有所变化。如山东日照卷第15题:从内容和表达两个方面看,选文开头写作者和某人的对话有什么好处?(答案:内容上:借生活小事引出要说明的道理: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表达上:采用对话方式亲切平易,如话家常,便于交流,容易产生共鸣。)
      这道同样是考论据的题目,没有直接问用此论据的好处是什么,而是换个角度,从内容和表达上进行分析,这既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又从语言的角度分析了此论据的好处,增加了此题的难度,很有特色,能显示出命题者的匠心。
      3. 围绕论证命题。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常见题目有:A、 文章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说明其作用。B、 谈谈作品的论证过程。像2011年河南卷第15题“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第③~⑥段的论证思路。”以及第16题“第⑦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就是属于常规命题。
      福建福州卷第15题则换了一种方式来考查学生对文章思路的把握:作者由“人可以白手起家,但不能手无寸铁”这一俗语说起,以“铁”喻;接着用马克・吐温的事例及,阐释了一个成功者必备的人生之“铁”是,。
      答案立身处世的资本和能耐或“创业的本领”富兰克林的名言对自己优势的发现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专注和投入。
      这道题用填空的形式来命题,不仅涉及到对论证过程的考查,还兼顾到词语含义的把握和语言的凝练表达,是一条综合性较强的题目。
      (二) 围绕议论文“结构”命题时有高招
      议论文的通常运用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常见题目是:本文的结构怎样(是怎样展开论述的)。如山东烟台卷第14题:本文的结构形式是。
      答案由分到总这种问法比较直接,学生只要掌握了常见的几种结构形式,然后进行比较分析就能得出答案。但2011盐城卷在这种题型的设置上有新招:请看盐城卷第16题:第④段提出了什么见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
      仔细阅读本题相关的③④两小节:
      ③ 眼界也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自古至今,读什么书、怎么读,以及怎么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形成适合每个人自己的读书方式。可以肯定,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去读那些更富价值的书籍。一个拥有高远眼界的读书人,还能够牢记使命,超越功利樊篱。他们将读书视为一件高雅而神圣之事,并从广泛的阅读之中、从对历史的理解之中,获得一种对自己时代使命的高度自信并笃行之。
      ④ 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这既关乎读书兴趣,亦关乎读书效果。在有些人看来,终日埋头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是一些不近人情、枯燥乏味的“怪人”。事实上,对生活和事业的热爱,使不少科学家逐步成为自然美的追求者与发现者。达尔文“常常几小时地阅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和“拜伦、华尔特・司各特的诗篇”;诺贝尔读过许多名人大家的文学作品;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都非常喜爱古典文学。也许对自然科学家来说,了解文、史、哲方面的知识,会有助他们的逻辑思维变得更开阔,流转自如。同理,文学艺术方面的专家如能多读一点自然科学知识,在创作作品与表达自我的时候,往往也能够更加深刻。
      第一个小问题不难回答,只要读通第④段就可以知道答案: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回答第2个小问题则要联系上文了,因为文章第③段说“眼界也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而第③段只论证了“方式方法”,第④段则论证了“兴趣效果”,使得论证更加全面而严密。这道题其实知道运用议论文的结构知识就可以解决了,因为第③段的第1句话总领了③④两段的内容,这是一个总分结构。
      (三) 围绕议论文“语言”命题时有倚重
      “能结合文章整体、具体的词语或句子探究文章的内容及其深刻的现实意义、思想意义”是议论文常见的考点之一。这类题型在考卷中正常是出现一题,如连云港试卷第16题:结合文意,分别说出“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一句中“兑”“酿”的含义。四川广安卷第26题“根据上下文意思,简要概括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可是今年不少地方的考卷中以议论文为阅读材料的出现了不止一道这样的题目。如湛江卷出现了两道题,分别是第8题:简要解释下面句子的含义。(1)湛江并不是上帝的“伊甸园”;(2)“湛江情怀”是湛江人的“魂”。第10题:请从表达方式或修辞手法使用的角度,简析文章第段语言运用的特点和表达效果。2011年江苏宿迁卷则有三道这样的语言类得题目(第14题:根据第(1)节内容,指出中国人的“诺贝尔情结”的具体含义;第15题:结合原文,说说你对“历史似乎总是充满戏剧性”这句话的理解;第17题: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概括一下“诺贝尔精神”)。而湖北宜昌卷语言类题目则更多,议论文阅读的9道题几乎都与语言考查密切相关。这类题目关键还是以前常说的是“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即结合语境作答,根据议论文阅读的具体情况,笔者再加几个关键词,那就是“扣紧论点,瞻前顾后,简洁表述”。
      今年中考议论文命题的种种细微变化在向我们传递出这样的信息,体现出命题者的匠心:(1) 加强整体阅读能力训练。阅读是一种信息的吸收、处理和运用,所以它一切的基础都必须来源于原文,根植于原文。一句话,阅读要有原文意识。同时,文章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一篇文章就是一个系统,而系统内的各个段落、句子、词语都是互相联系共同作用才形成文章的一个意义整体,因此,阅读时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文中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而要把它放在整篇文章中去审视、观照。(2) 加强语言品读,树立文本意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文姓“语”,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这些观念在今年议论文命题中有了更多的体现。注重品味语言,并且深入理解语言的用语环境,理解具体语境中的语言意义,理解语言运用的效果。同时,通过语言理解文本时,需要注意语言的对象、色彩和特殊意义。只有我们了解了语言的真实意义,才能了解文章的真实,才能理解文章的真正的生命之所在。�

    相关热词搜索: 匠心 细微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