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诗歌 > 正文

    [解读哭泣] 海子的哭泣解读

    时间:2019-05-19 03:18:1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生病的宝宝在夜间大声啼哭;年轻女子不相信自己的丈夫已在车祸中遇难而绝望哭泣;眼泪在—个成年男子的眼眶中打转,他正在看电影《泰坦尼克》;婚礼上,新娘的母亲无法控制地呜咽……哭泣,是我们最熟悉,也最令我们感到神秘的—种人类行为。尽管所有可以移动眼球的动物都拥有瞬膜或内眼睑,都会流泪,但唯独我们人类将眼泪演变成一种可以用来表达复杂情感的方式,仅此一点就足以将人类与其他动物,甚至与灵长类动物区别开来。那么,人类为什么会哭泣?
      动物会不会哭泣
      在我们打哈欠或放声大笑时,当我们的眼睛受到刺激或眼睛周围区域疼痛时,我们就会流下眼泪,这是面部神经兴奋之后自然产生的泪水。眼泪具有帮助眼睛闭合,保护、润化和清洁眼球的作用。但是,在进化中,哭泣的作用已经超出了这种正常的生理作用,因为眼泪往往会唤起大家对“悲伤”这种情绪的注意。神经生理学研究认为,在远古时代,一些人类婴儿在一系列随机的基因突变过程中学会了大声啼哭,而啼哭恰好可以帮助他们的父母在夜晚或在黑暗洞穴中快速地找到他们,并给予他们保护。显然,具有这一能力的婴儿获得了更多的生存机会,而作为优势选择的结果,哭泣这种行为及相应的基因组被保留了下来,而眼泪演变成为—种可以代表痛苦的“夸大化”的“符号”。
      作为一种进化机制,“身体的或生理的夸大”现象并不鲜见。例如,雄性孔雀华丽的尾羽和雄性驯鹿巨大的鹿角,这些“夸大化”的身体部分是代表动物个体强壮的“符号”,拥有这种“符号”的个体可以获得更多繁殖后代的机会,这种遗传性状也得以保留,并随着一代—代的繁殖逐渐加强。流泪也是在相同的进化机制下得以保存下来的。
      同样可以增加动物的生存机会的行为还有与哭泣类同的叫声。例如,幼鼠会发出类似于啼哭的叫声,其频率在超声范围内(30-50赫兹),人耳接受不到,但很远距离外的母鼠却能听到。事实上,几乎所有年幼的鸟类及哺乳动物都会用特定的、高亢的重复性叫声来寻求帮助。这种叫声不但能用于求助、求救,也是动物个体间有效的“定位系统”。很多时候,高频率、重复性的叫声就像我们人类的警报一样,往往可以有效地传播到很远的距离。
      那么,当动物发出类似哭泣的叫声时,它们是否也在同步表达一定的情感呢?杰弗瑞·梅森在其著作《哭泣的大象》中写道:很多动物都会表达自己的悲伤情绪,比如大象在紧张或痛苦的情况下就会流下大量的眼泪。查尔斯·达尔文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他曾在伦敦动物园观察到一只亚洲象会因悲伤而落泪。达尔文在其著作《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中,比较了不同种类动物的带有一定情绪的面部表情,但他最终指出,没有一种动物的“哭泣”的意义可以与人类哭泣所蕴涵的复杂情感相比拟。
      人类为什么哭泣
      或许,带有复杂情感的眼泪是人类所独有的。那么,人类哭泣究竟是为什么呢?—个婴儿的脸涨得通红,他闭上双眼,脸都和额头的肌肉紧缩在一起,张开嘴,发出连续的、重复性的嚎哭声。他的母亲闻声后匆忙赶来,将他舒服地抱在怀里,把奶嘴塞进他的嘴里……母亲很快就让这个婴儿停止了哭泣。
      在这里,哭泣无疑是—种沟通交流的方式。婴儿无法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感隋和要求,因此他们只能利用哭泣来寻求帮助和获取关心。事实上,不论是婴儿还是成年人,哭泣几乎总是意味着存在一些不好的事情或状态,可能是饥饿、不适、痛苦、挫败、悲伤、无助、焦虑和恐惧,也可能仅仅是想好好睡一觉。婴儿总是很快就能学会利用哭泣来获得更多的关注,正如俗话所说:“爱哭的孩子有奶吃。”
      当婴儿大声啼哭时,父亲通常不会立刻醒来,而母亲一听到哭声就会困意全消。与孩子的哭声相比,其他声音都不会如此迅速地让一位母亲从睡梦中醒来。这是为什么?科学家认为,这是因为在母亲的潜意识里存在对哭声的选择性敏感。科学家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被婴儿哭声激活后的女性大脑以及听到无特定意义的人工噪声后的女性大脑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听到婴儿的哭声后,女性大脑中的两个区域——扣带回和右侧前额叶皮质处于兴奋状态;而在听到无规则的噪声时,这两个区域都没有出现任何反应。扣带回是位于大脑内侧的一个古老区域,其功能牵涉我们的情感、学习和记忆。在很多哺乳动物中,扣带回则负责控制父母对子女的养育行为,例如对子女的关心、爱护等。大脑的右侧前额叶皮层则参与我们对负面情绪的评估。
      哭泣具有什么作用
      人类的哭泣具有什么作用?美国精神病学家卡尔·门宁格早在1963年就指出,“在所有减轻痛苦的方式中,哭泣也许是绝大多数人采取的最为普遍的行为。”他认为,眼泪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因欢乐等积极情感而产生的眼泪,以及因悲伤等消极情绪产生的眼泪。实际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用来表达哭泣的语言也包含有不同的情感和状态,例如喜极而泣、痛哭流涕、泣不成声和暗自垂泪等。
      哭泣通常被认为是释放紧张隋绪的一种方式。在内部情绪积压至无法承受直至崩溃时,我们往往会“泪如泉涌”。因此,有科学家形容说,当压力过大时,眼泪就是我们心脏的“安全阀”。一项调查结果显示:85%的女性和73%的男性在哭泣后感觉情绪得到好转。而在—项研究中,研究者在对465段不同的哭声进行分析后发现,哭泣的普遍来源为:寻求帮助。当孩子感到饥饿、恐惧、疼痛或其他不适时,他们就会通过哭泣来寻求帮助。同时,哭泣也是减轻痛苦的—种方式。
      那为什么我们在高兴等正面隋绪下也会流泪呢?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喜悦时的哭泣可以释放我们储存已久的痛苦和悲伤,眼泪其实仍旧是对悲伤情绪的反应。因此,一些科学家认为哭泣是一种精神上的稳定机制,在遭受沮丧、悲伤等负面情绪时,哭泣是便情感和身体机能得以恢复平衡的一种方式。据此,流泪可以被认定为情绪“回弹”的一种标志。
      遗憾的是,对于这一假说有一个明显的反驳实例——当我们流泪时,我们的心率和排汗量都有增加,这意味着哭泣并没有使我们的情绪得以平复。于是,又有人提出了一个相反的理论——哭泣应当是一种兴奋源。这种兴奋假说认为,哭泣只是群体间的一种沟通方式,表明该个体现在处于—种很不好的状况中,身体和情感都在发生着负面的“应答”。这种假说将哭泣与其他由交感神经控制的反应,如脸色苍白、瞳孔扩散、头发直立等归到了同—类别中。支持兴奋假说的证据还包括:长时间的哭泣会令我们感到精疲力竭,仿佛全身的能量和情感都被掏空了似的。
      真相究竟是什么呢?或许就存在于上述两种假说的交汇处:在我们开始哭泣时,特定的情绪被唤起,引起身体的一系列兴奋;之后,哭泣很快转变成为一种减轻痛苦的手段。这种双因素理论认为,在哭泣的第一阶段,会产生机体的紧张感,同时人处于情绪激动的状态(正面隋绪和负面情绪皆有可能);而在第二阶段,情绪和机体都会开始逐渐恢复。
      为什么成年后我们更多地保留了眼泪而不是声音
      我们常这样形容—个哭泣的人:“他哭得像个孩子”, “他是个爱哭鬼”。但实际上,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哭泣的形式和频率一直都在发生着变化。在成年以后,哭泣更多地开始表达我们痛苦、悲伤的情感,这时哭声已不像幼儿时那样高频和激烈了,哭泣的“沟通交流”能力也开始逐渐弱化。在成年人的哭泣中,默默流泪成为最为常见的类型。我们再不会像小时候那样“哇哇”,地发出哭声,也没有了哭泣时全身的抽动。成年后的我们通常喜欢独自垂泪。
      为什么成年后我们更多地保留了眼泪而不是声音呢?答案可能与大脑的发育有关。人类被认为拥有—个“幼态持续型大脑”。所谓“幼态持续”,是指婴儿的大脑解剖结构及生理特点会持久地保留到成年期。—个相关的现象是,人类在进入成年期后,还会保留婴儿时期的一些特征,被称为“稚态”,如成人依旧保留着婴儿时期那个很大的与身体大小不成比例的圆形头盖骨,还有扁平的面部,大大的、突出的眼睛,小尺寸、甚至于后期才会长出的牙齿,几乎无毛的皮肤。这些“稚态”显而易见都是我们婴儿时期身体特征的延续。事实上,从南方古猿到智人,原始人的解剖演变揭示了进化中的—个明显趋势——我们开始保留越来越多的“稚态”。
      人类发育迟缓,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人类发育所需的时间是老鼠的15倍之多;人类发育到青春期时,其体重基本上已达到成年最高体重的60%~70%,而其他哺乳动物在进入青春期时,其体重仅为最高值的30%。此外,我们还拥有—个大型而复杂的大脑,而大脑的绝大部分发育都是在出生后才开始的——如果大脑在子宫中就开始发育,妊娠期就会变得特别长,分娩时婴儿的头部就会大到无法顺利通过母亲的产道,这两个因素都将减少母亲的生存初会。因此,在我们出生时,实际上拥有的是—个不完整的大脑,刚降生时几乎看不到也听不到,不会说话,无法正确地感知环境,无法协调自己的身体,更无法正常行走。在出生的头两年时间中,不仅仅是人类,幼小的灵长类动物基本上都要完全依赖于母亲的细心照顾才能保证存活。
      “幼态持续型大脑”有着高度的可塑性,即使在出生多年后,甚至到十五六岁时,人类大脑的发育依旧可以被环境所影响。大脑的发育状况对我们的智力、道德、记忆,及其他更高级的认知能力、肌肉运动的协调性乃至机体的综合功能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眼泪是什么
      无论哭泣的原因是什么,我们的眼泪都是经由泪腺排出的。那么,眼泪是什么?通常眼泪是由98%的水、一些电解质(电解质的存在使得眼泪尝起来是咸的),以及45种微量的蛋白质组成。此外,眼泪中还含有一些免疫球蛋白,这表明眼泪还具有对抗病毒、抗菌和保护眼球的功能。
      眼泪拥有什么功能呢?有三个功能:基础功能、条件反射功能和情感功能。
      眼泪的基础功能是不断地润滑我们的眼睛。我们的眼睛持续并少量地分泌眼泪,以滋润眼球暴露在空气中的部分以及眼睑处。
      条件反射功能是指当眼睛受到刺激或损伤时会大量分泌眼泪,以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化学刺激会刺激眼睛流泪,例如我们在切洋葱时,被破坏的洋葱细胞会释放一种名为蒜胺酸酶的蒜酶,在其作用下,洋葱挥发性油脂中的含硫化合物会被转化为一种气体状化学物质,进而刺激人眼部的神经未梢,使得泪腺分泌泪液,把刺激性物质冲走。物理刺激同样也能引起流泪,例如当一粒小灰尘落到眼结膜(即平常所说的眼白)上时,流泪可以帮助我们冲走灰尘,避免眼球被划伤。眼泪中还有—种有效的抗生素——溶菌酶,可以帮助眼睛对抗外部环境中的细菌,避免眼睛遭受细菌感染。
      眼泪的情感功能则是在我们的情绪出现变化时发生的。眼泪的基础功能和条件反射功能都具有明确的生理功能(这两项功能几乎存在于所有具有眼睛的动物中),但我们很难完全理解眼泪的情感功能。
      因不同功能产生的眼泪,其构成成分也存在差异性。例如,因情绪波动而产生的眼泪含有大量的锰离子和蛋白质。但目前科学家尚不清楚的是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有科学家认为,这是因为机体由于压力而产生的毒素可能正是经由眼泪排出体外的。但目前还没有相关证据可以表明,当一个人处于压力中但不流泪时,身体内部的化学平衡就会紊乱。事实上,机体还有其他排泄途径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如呼吸或排尿。眼泪在化学成分上的差异可能有另一种解释:泪腺受神经作用的模式不同。这就涉及到哭泣与大脑的关系。
      哭泣与大脑的关系是什么
      现在,科学家已经可以解释在受到刺激而流泪时,神经系统是如何对面部及泪腺进行控制的,但他们仍然无法解释清楚的是:当我们因情感而激发眼泪时,大脑是如何处理相关信息的?
      如上图所示,无论是因情感产生的眼泪还是因条件反射而流出的眼泪,都直接是由—对面神经所控制。面神经也称第七对脑神经,位于脑干中的脑桥和延髓区域。脑干是大脑最古老的—个区域,控制着我们最基本的生理功能,包括心跳、呼吸、血压等。
      面神经分枝的一部分负责感觉输入的传导(例如位于眼睑处的痛觉感受器),一部分负责控制肌肉组织的活动(例如在哭泣时控制面部肌肉的活动),还有一部分具有植物神经功能。植物神经系统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控制和协调内脏、血管、腺体的正常功能,也负责处理这些组织器官对特定情绪的“应答”。
      在—项实验中,研究者为受试者放映了—段悲伤的电影,并同步监测了受试者的心理及生理反应。结果显示,当受试者开始哭泣时,他们的呼吸肌被激活,开始不断地填充并积压肺部的空气,受试者的嘴唇、口、舌、喉、声带的肌肉也都开始活动,发出典型的哭泣声。与此同时,抽泣需要断断续续地吸入大量空气,往往能引起这些肌肉发生痉挛。在—部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下,我们还会脸部涨红(因皮肤中的小动脉扩张)、出汗、血压上升、心跳加速,同时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量上升,作用于大脑垂体并激活肾上腺的活动。这与我们在应激反应时的全身反直具有惊人的相似性。但令^、费解的是,这些内分泌变化到底是直接引起身体的相关活动,还是只起到一个间接的作用?
      有科学家推测,不论是基础性流泪还是反射性流泪,都是由我们的末梢外周神经和脑干控制的(即使在严重脑损伤的儿童中也有类同的情况),而因情感引起的哭泣则受到更高级的大脑控制。这种推测的一条线索来源于在临床研究中的发现:过分夸张或出现病理哭泣的患者,往往都伴随有—定程度的脑部损伤。有研究认为,人们因情感波动而流泪时,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参与了神经控制。
      自从法国解剖学家及神经学家皮埃尔·保罗·布罗卡发现语言主要由左半脑控制后,科学家一直试图了解人类的情绪是否也由单侧大脑控制。一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已经知道,当患者的—侧大脑受到损伤时,他们的情绪也会出现明显的变化。研究发现,大脑额叶是控制人类感情和情绪的—个至关重要的大脑结构,左侧前额叶皮层与积极的情绪有关,右侧前额叶皮层则与负面隋绪相关联,其中就包括无法控制的哭泣。研究还发现, 当将10个月大的婴儿与他们的母亲暂时分开后,与那些不哭闹的婴儿相比,哭泣婴儿在右侧额叶处的脑电波变化明显。因此,额叶的不对称性及差异性可以解释:为什么不同的人在面对相同的压力时,情感的承受程度各有差异。
      不同文化下的哭泣有差别吗
      哭泣对人类而言,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但研究人员通过很多实例研究证明,人们在何时、何地,以及何种情况下才会哭泣,不但与他们的性别、种族、文化背景和个体心理变化有关,还与他们的社会经济条件、受教育水平、家庭传统、宗教信仰甚至职业有关。
      心理医生杰弗里·康特来在他的著作中写道:“眼泪并不是人类通用的一种‘情感语言’,来自世界不同地方的人在眼泪中听包含的感情是有差异性的。在某些情况下,一些文化认可流泪,认为它是表达情感的—种非常合适的方式;而在另一些文化背景下,则要求人们尽可能地抑制哭泣。”康特来医生在书中提到眼泪是一种“情感语言”,即指出哭泣是人类表达情感的一种基本方式,是—种彼此交流悄感的手段,一种类似于语言的沟通方式。
      在很大程度上,文化背景早在我们的孩提时代就已经开始影响我们的情绪表达方式。这种影响是普遍存在的,例如在欧洲,纬度偏高的国家的人们(如英国人、挪威人、丹麦人等)往往比地中海和近东地区的人们(如意大利人、阿拉伯人和犹太人)更懂得克制自己的情绪。对于前者而言,在公共场合流泪是一种不适宜的举动,因为受其文化的影响,哭泣被认为是软弱和自卑的表现。一个较为极端的例子出现在亚洲的印度尼西亚地区,绝对禁止在公开场合表露出任何悲伤的迹象,人们从不哭泣。
      即使在同一个文化环境中,社会现实则同样会对哭泣有所限定。在非洲—些地区,正在接受割礼的男孩是被禁止哭泣的,因为他们必须表现出男子汉的气概;但当他们遇到任何其他类型的伤痛时,却被鼓励大声哭出来,以此传达危险的信号并呼唤帮助。
      然而,所有文化都反映了社会对男性的特殊要求——“男儿有泪不轻弹”。这充分显示了男女在哭泣上的差异性,男人要更多地压抑自己的感情。一般来说,当女性遭遇到悲伤和痛苦而哭泣时,社会对她们要更为宽容和理解。同时,在很多特定场合下,女性还被鼓励哭泣,如她们即将嫁人之际。例如在中东和意大利南部的丧礼中,不断地大声痛哭、击打自己的头部和胸部、撕扯自己的头发等夸张行为会频繁地出现在女性中。对于这些女性而言,哭泣是一种文化需要,是必须做出的行为,是获得社会普遍认同的—种方式。如果一个寡妇在她丈夫的葬礼上没有哭泣,或者一位母亲在她孩子的葬礼上没有表现出痛苦,那么整个社会对她的判断就是她不爱他们,甚至说她可能还期盼着亲人死亡。
      有人曾针对不同文化差异下情感的表达方式进行了研究:在78种不同的文化下人们怎样表达悲伤?结果显示,在各种文化中最能刺激人们,引起巨大悲痛和哀伤的事件是丧亲之痛,尤其是失去心爱的人。除了少数例外,在大多数文化的丧葬仪式中,人们都会在公开场合哭泣。但对于巴厘岛的居民而言,公开场合的哭泣是很少见的,即使在面临丧亲之痛时。巴厘岛的儿童可能会发出哭声,但很少流泪。东方和西方在对待死亡的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异,这也许与宗教或信仰的差异有关。例如,在美国,大约有20%的啼哭是与丧亲之痛相关;而在日本,则只有5%。
      哭泣的形式也各有不同,既有默默的、面无表情的流泪,也有连续的抽泣、呜咽,还有大声的哭泣,甚至嚎哭。文化的不同影响着人们哭泣的方式,有时分析哭泣的方式也是了解当地文化的一种途径。然而,令我们遗憾的是,哭泣这种重要的行为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引起科学家足够多的关注,以至于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于哭泣的机制,尤其是大脑的作用还知之甚少。希望有朝一日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我们能真正探索到关于人类哭泣的全部秘密。
      哭与笑
      在古希腊文化中,剧院是用两种表情来象征的:一个是哭,一个是笑。事实上,二者在人类的情感表达中也同样很重要。那么,一个积极而另一个消极的表达方式,是否在两者之间存在着什么共同点呢?
      对于婴儿来说,哭和笑都是他们在不会进行语言交流时最直接的沟通方式,并且随着他们逐渐长大而成为最常见的两种情感行为。人类胚胎的鳃弓,最终会发育成面部的下半部分、颈部、肺部以及心脏,担负着咀嚼、吞咽、呼吸等行为。人类最基本的两种情感表达方式——哭和笑,使用相同的肌肉,并伴随有强烈的呼吸运动和同步发声,但它们却明显以不同的方式实现各自独特的沟通形式。在情感表达中,哭和笑都会涉及到大脑的前额叶皮质、边缘系统以及胚胎第三鳃弓的肌肉和腺体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很多动物,尤其是灵长类动物,也有类似的情感表达模式。例如,当给一只类人猿挠痒痒时,它会像人类一样嗤嗤发笑;当将老鼠幼崽带离母鼠时,它们也会吱吱地“哭泣”。但要说用哭和笑来表达各种复杂情感的话,还是非人类莫属。在我们的生活中,哭和笑作为人类独特而复杂的情感表达方式,可以像同伴表达他们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并借此获得认同感。

    相关热词搜索: 解读 哭泣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