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诗歌 > 正文

    【人性救赎与情色救国的双重误读】人性可以恶到什么程度

    时间:2019-05-12 03:19:5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上映后,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支持者认为,该片是张艺谋最杰出的电影,是战争环境下人性救赎的杰作,是反映南京大屠杀题材最有创造性的一部电影;而反对者认为,这是对国殇的恶意消遣,是情色救国与传统贞洁观念的庸俗宣扬。事实上,《金陵十三钗》在艺术上取得了较高成就,但其电影叙事的裂缝以及过度化的商业化运作,是争议的缘起,而这样的争议,都属于典型的“误读”。
      [关键词]《金陵十三钗》;争议;艺术创造
      2011年12月15日,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战争史诗电影《金陵十三钗》在全国隆重上映,半月票房就近5亿元。该影片投资高达6亿元人民币,并首度邀请好莱坞战争特效团队和一线影星克里斯蒂安·贝尔加盟,堪称是内地电影迄今投资制作最大的一次。电影讲述1937年的南京,一座教堂里一个美国代神父、一群躲在教堂里的女学生、13个逃避战火的风尘女子以及殊死抵抗的军人和伤兵,共同面对南京大屠杀的悲凉故事。漆黑的焦土,艳丽的旗袍;滴血的刺刀,缠绵的琵琶;冰冷的教堂,温暖的人性;疯狂的杀戮,凄美的救赎;妖娆的身姿,慨然的赴死等多种美学底蕴贯穿其中,荡气回肠引人深思。国内众多专家认为,这是张艺谋迄今的最好电影,是其杰出的创造。
      但需要注意的是,《金陵十三钗》上映后引起争议。著名学者朱大可痛斥其为“情色救国”的堕落,是对“南京大屠杀”这一国殇的商业娱乐消遣。而众多的网友则质疑,用一群女人去代替另一群女人受死,高尚性何在?而据新闻报道:“美国著名电影批评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Emanuel Levy在《电影》杂志发表评论文章,批评《十三钗》不是来自真实生活的灵感,而是张艺谋制造的一个混乱、严重缺少平衡、过度炫耀某些场景的电影大杂烩,囊括其中的尽是类型化或单面性的角色。《纽约时报》专栏作家Mike Hale则指出,《十三钗》似乎惟一向人们证实的是:“每一个生命无意义的牺牲换来了廉价的眼泪,它的代价是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实被轻率地淡化了。”[1]
      回顾张艺谋的电影历史:从艺术个性张扬的《红高粱》,经过对民族劣根性批判的《菊豆》,再到直面底层痛苦的《活着》《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表现出了杰出的艺术才华与创造力。其后从《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起,张艺谋开始将其电影逐步转型为一种商业文本,在大片《英雄》《十面埋伏》和《满城尽带黄金甲》直到《三枪拍案惊奇》,张艺谋的电影事业争论迭起,恶评如潮。而如今的《金陵十三钗》,出现争议自在意料之中。
      客观地说,这次的《金陵十三钗》,超越了《英雄》《十面埋伏》的单纯唯美、夸张虚构之后,张艺谋用一群女子的慨然赴死实现了自己的艺术野心:电影叙述的层次和情感,惊心设计步步高潮,自影片在教堂外的巷战开始,局限到教堂内,再收缩至狭窄的地窖,空间逐渐走小,但是气氛越来越紧张,情绪越来越悲壮,最终造就了一份历史的感叹和民族的忧伤。
      然而,电影叙事的裂缝以及对商业利益的追求,也造就了电影多方面的理解歧义,这也是争议纷起的源头所在。具体说来,有以下三方面值得注意。
      一、过度的商业艳情宣传,是对国殇的恶俗性消遣
      《金陵十三钗》与《屠城血证》《南京1937》《南京!南京!》等试图从“全方位”反映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影片不同。以往在讲述该段血泪史的影视作品中,主线始终是“屠杀”,讲述者着力表现的是30万遇难同胞这个“量”的庞大概念,而对女性的悲惨命运往往一闪而过,对女性的暴力也只是作为控诉的一部分呈现。《金陵十三钗》则是“一部以女性视角或以女性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命运写实为基础的作品,它不求宏大的叙事规模和史实全局式的关照,它的场景甚至仅仅是一座教堂内的地下室,它只想透过‘30万分之13’的个体命运来微观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2]
      事实上,妓女与女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情感变化,也确实是影片表现得最为扎实、丰满的一块。她们一开始处于对立状态,女学生嫌妓女脏、不纯洁,并产生了言语和肢体上的冲突。然后影片通过几笔来表现人物关系的变化:一是躲避日军搜查时,女学生为了不暴露妓女藏身处而选择跑上阁楼,把危险带走;二是一个妓女在追猫时暴露了,被急中生智的女学生巧言救下。而促使妓女做出代替女学生去为日军庆功宴唱歌这一生死抉择也有前戏的铺垫,直到最后的情感高峰,极大震撼了观众。
      据历史记载,南京大屠杀中,有至少8万中国女性被强暴,而在抗日战争中绵延不绝的慰安妇现象,更是人类历史中惨无人道的一面,也是人性扭曲的镜子。这样的国殇,最能刺痛国人的心。对这样的民族伤痛,《金陵十三钗》给予了直面的抒写,也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予以了谴责与批判。
      然而,为了推进影片的炒作事务,以张艺谋为首的制作团队,提前公布了女主角玉墨扮演者撰写的《我和贝尔演床戏》一文,以一种低俗的艳情宣传来消解南京大屠杀的“性暴力”叙事。这场床戏炒作,是片商营销策略的一次自我揭露,受到了众多网友的猛烈斥责,也是引起朱大可批判的由头所在:“事实上,被涂抹成粉红色的民族苦难(死亡、仇恨和绝望),既曲解了民族反抗的本质,也摧毁了基督的信念。但正是这种教堂情色+战争暴力+爱国主义的三元公式,预谋着一种双重的胜利——张艺谋圆奥斯卡之梦,而制片方则赢取最大票房。”[3]这样的批评也甚有道理。可以说,对国殇的过度商业化操作,确实伤害了大批中国人的心。
      二、价值观的错位以及电影主题的浅薄,引起巨大非议
      《金陵十三钗》在南京大屠杀的背景下,有着浓厚的英雄情结:一群教会女孩子与一群秦淮河妓女从敌视、对立到互相包容、珍惜直至一方甘愿替一方去死;一个入殓师一开始贪财好色到人性中最基本的正义感在最血腥的屠戮面前被惊醒、激发而义无反顾地守候生命;国军散兵从一路撤退到最后无畏牺牲对抗强敌……这部电影让人们明白——在最无耻的暴力面前,能始终高扬起自尊、关爱、包容、气节的人性之旗,无论他们在历史的红尘中是多么渺小、柔弱甚至“不干净”,无论活着或者死亡,都是英雄。
      但电影主题的核心,却是一群妓女们,面对一群女学生们将要受到日本侵略者残忍的强暴而舍己救人,而在心理上的过渡,妓女们却认为,面对侵略者残忍的强暴行为,她们是职业的,女学生们是非职业的。同样,女学生们能够认可妓女们为她们抵挡日本侵略者残忍的强暴行为,是因为妓女们是职业的,而她们是非职业的。电影没有塑造出人性的醒悟,以致一个民族乃至于这个民族的女性们不屈服于蹂躏的精神所在。
      然而,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若真的发生过一群妓女们面对一群女学生们将要受到日本侵略者残忍的强暴而舍己救人的故事,而这种舍己救人的行为,只能说是人性的感悟,出于一种已废而废之进而维护于姐妹们贞洁之的见义勇为,或者对日本侵略者恨之入骨,以强护弱而为之。这里有人性善的张扬,更有女性生命力的张扬与无畏。特别是金陵十三钗们最后的抚琴而唱以及“商女也知亡国恨”的誓言,确实感动了无数的观众,也是这部电影能够站起来并取得较好票房的原因所在。
      但拥有现代观念的影评人却对此不以为然:同样是生命,为何宣扬一群妓女去代替学生去死?莫非处女比妓女更金贵?而且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些人不仅是妓女,而且其中不少年龄可能也相当小,死去的豆蔻不过15岁,玉墨首次接客的年龄才13岁,小蚊子未化妆时就被日本人误认为是学生。这些妓女,究竟凭什么被认为是“大人”呢?这恐怕也是《金陵十三钗》在西方难以得到欢迎的原因之一。
      正是这样的主题错位,使得这部电影很难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经典。它既是客观历史认知的局限性所在,也是对普世价值难以把握的国民性的揭露。它的是是非非,争论注定会延续很久。
      三、“大片”华而不实,剧情硬伤较多等,引起票房等预期目标没有实现
      《金陵十三钗》号称是中国内地电影史上最贵的一部,不过很多观众看完该片,对6亿投资表示了怀疑。有观众在网上指出,《洛杉矶之战》从头打到尾才07亿美元;即将上映的《碟中谍4》投资也才约14亿美元,《金陵十三钗》花这么多钱可能吗?这样的质疑引起了普遍共鸣。事实上,电影的场景主要就是战争戏和教堂内景,而且战争场面也不算多,相对就是一个巷战与教堂,交战双方人物也在30人左右。而且女演员都是新人,片酬也不会太贵,就算“蝙蝠侠”贝尔贵了点,片酬也是12亿人民币。这样的疑问背后,其实是对所谓“大片”的视觉欣赏度远低于观众预期的质问,也是对中国电影拍摄成本控制的质疑。
      另外,剧情也存在着诸多的“硬伤”。如在戒备森严,门口有日本兵把守,观众就质疑:豆蔻和香兰是怎么从教堂跑出去的?在死亡面前,豆蔻就为弹《秦淮景》给受伤的小兵浦生听去找琴弦,香兰居然是为了耳坠,这样的情节设置,在电影里没有任何的铺垫,因而既显得突兀,又不合情理。许多观众还质疑,不明白士兵们的死法为何如此“笨”?影片中佟大为饰演的李教官独自可以报废一辆坦克,那其他队员为什么要选择必死的方式呢?更有网友质疑,电影里的“敢死队”排成一条线,冲向坦克,前面的士兵在炮火中纷纷倒下,左倒一个,右倒一个,死得非常对称?难道是体现了张艺谋惯有的风格“对称美”吗?比之陆川中的《南京!南京!》中的枪战就逊色多了。
      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虽然取得了2011年度国产票房的冠军,但离之前提出的8到10亿元的票房预期差之甚远,也与其投资6亿元人民币的数额有一定距离。对于中国市场来说,2011年电影总票房超过130亿,但票房排行榜却是进口影片的天下,冠军是暑期档上映的《变形金刚3》,上映当周票房就达48亿,全年票房11亿。紧随其后的是6亿票房的《功夫熊猫2》,这让排在贺岁档期的《金陵十三钗》相形见绌。张艺谋启用好莱坞明星,电影近三分之一的语言是英语,很想在奥斯卡奖项上有所突破,但这样的预期能否实现,还有待验证,但众多观众与专家持悲观态度。
      综上所述,电影《金陵十三钗》在反映南京大屠杀的视角选择与人性挖掘上,均超出了张艺谋之前所谓的大片之作。但由于商业化运作中的艳情炒作与国殇悲剧的尖锐冲突以及主题错位、迎合好莱坞,硬伤较多等,给这部电影带来了巨大的争议,而这种争议,都有偏颇之处,是对人性救赎与情色救国的双重误读。
      
      
      [参考文献]
      [1] 肖鹰.《金陵十三钗》:一部荒谬绝伦的肥皂剧[N].羊城晚报,2012-01-01.
      [2] 江弋.《金陵十三钗》6大亮点:还原金陵痛史需更多故事[EB/OL].http://cq.省略/news/20111228/20111228162215 79221.htm.
      [3] 朱大可.《金陵十三钗》是对民族创痛的羞辱[EB/OL].http://talk.省略/online/culture/detail_2011_12/15/11342871_1.shtml.
      [作者简介] 郭鹏群(1979—),男,河南汤阴人,硕士,昆明学院人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影视文学。
      

    相关热词搜索: 误读 救国 情色 人性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