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同理心:如何缓解心理压力800字

    时间:2019-05-30 03:17:1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当前,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显微妙和紧张,双方互有感慨、埋怨,甚至谩骂,个中原因虽不能一言以蔽之,但缺乏沟通最受诟病。老师作为教育工作的主导者,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应该主动构建沟通学生的桥梁——同理心。
      【关键词】老师学生沟通同理心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1-0167-02
      
      当今的校园是由老师和学生共同组成,而且又是数量庞大的群体。每当看到师生融洽相处的情景,心里就暗生羡慕。其实,看到的融洽只是师生之间正常而流畅的沟通,羡慕恰好折射出师生之间缺乏这种沟通。
      的确,当前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显微妙和紧张。一方面,老师感叹学生越来越不好教;另一方面,学生抱怨老师越来越不讲理,双方互有感慨、埋怨,甚至谩骂,这破坏了师生关系,降低了教育质量。产生这种现象有诸多原因,但师生缺乏沟通最受诟病。
      众所周知,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校园里最基本、最核心的人际关系,学校所有的教育活动都是通过这种关系去开展、实现的,只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使教育产生效能。
      人际关系中有一重要原则,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个人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是依靠沟通技巧的。有专家指出,教育工作中70%的错误以及差生的形成是由于教师不善于沟通造成的。可以说,沟通质量的高低决定师生关系的好坏,师生关系的好坏影响教育的成败。
      第一,学生。学生为什么不愿意与老师沟通呢?实际上,每个学生心里都有一把尺子,上面标有“真诚”“尊重”“理解”“信任”“接纳”“民主”“平等”“关心”“热情”“幽默”等刻度。尽管每把标尺的刻度不尽相同,但学生一天也没有停止过用这把尺子来衡量老师,老师的人格特质越接近自己的标尺刻度,学生就越愿意与老师沟通,反之则不然。学生是在与老师沟通的过程中首先感知师生关系的亲疏,然后确定喜不喜欢这个老师,最后决定接不接受该老师的教育。
      第二,老师。老师为什么不愿意与学生沟通呢?主要原因有:(1)教育观念落后。有的老师坚持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道授业”模式,把教坛当神坛,置自己于高处,只想控制学生,只想得到学生对自己的服从与尊重,却不让学生走近自己。(2)职业情感缺失。有的老师不热爱教育,只求完成教学任务,只把工作当做谋生的手段,对教育缺乏内在动力,漠视师生关系。(3)个人素质不高。这部分老师不是不想把教育工作做好、师生关系处好,但由于经验、修养、方法等方面的欠缺,未能驾驭师生之间的沟通。(4)应试教育病变。大众认为能让学生考出好成绩的教师才是好老师,那就只负责提高学生的成绩,沟通的意义在成绩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在师生双方的沟通中,学生对老师的态度和方式更多是在回放老师对他们的态度和方式。老师作为教育工作的主导者、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应该责无旁贷的履行与学生沟通的义务。
      其实,沟通并不难。做老师的只要想一想,过去自己做学生的时候希望老师怎样对待自己,现在成为老师了又希望领导和长辈怎样对待自己,在这两种情境中有没有渴望过被理解、被尊重?细想之后再回到现在的角色,把同样的希望或渴望调转方向与学生沟通,这不正是他们想得到的吗?当学生的心理诉求得到满足,他们自然开启心扉,不再封闭、不再设防,这时,师生之间的沟通水到渠成。这种将心比心的思维体系就是同理心。
      错开时空来看。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耶稣的“黄金法则”说:“你们愿意他人怎样对待你,你们也要怎样对待他人”,中、西论述异曲同工,说的都是同理心。今天,我们高呼“理解万岁”,倡导“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主张“设身处地”“换位思考”,这些无不呼唤同一人格特质——同理心。
      什么是同理心?同理心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对方的情绪和想法,理解对方的立场与感受,并把这种体会和理解不加评论地传达给对方,培养自己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说,同理心就是先把自己置身于他人的情境之中,体会他人的所思、所想,然后带着这份感受将心比心地与其沟通,最后帮助他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通常,当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遭遇困难或挫折时,老师爱说“别难过”“振作点”“一切都会好的”这类话。这样的安慰多少给人站着说话不腰痛的感觉,效果往往不大,因为老师没有置身于学生的立场来思考,没有表现出同理心。
      再看一个例子。2011年2月27日下午,国家总理温家宝接受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的联合专访,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在谈到房价问题时,温总理说道,“群众的心情我非常理解。我也知道所谓‘蜗居’的滋味,因为我从小学到离开家的时候,全家五口人只有9平方米的住房”。温总理不打官腔,不摆架子,先把自己当“蜗居者”,说出了网友的切肤之痛。听了这席话,我们心里暖烘烘的,原先的怨气也消了一大半。显然,温总理采用了“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的方式,以最快的速度与网友达成沟通。“良言一句三冬暖”,我们的暖意正是来自于总理的同理心。
      心理学认为,同理心至少可以起到以下几方面的作用:(1)深度尊重别人,满足对方心理需求;(2)化解人际矛盾,融洽人际关系;(3)消除逆反情绪,解除沟通障碍;(4)增加专业风范,展示人格魅力;(5)使对方乐意接受自己,有利快速达成共识,最终解决问题;(6)无需金钱投入,却具千金难买之效。
      站在老师的角度,这些作用不足以使学生与老师进行正常的沟通,但站在学生的角度,这些作用足以使老师与学生进行流畅的沟通。老师若能抱着同理心对待学生,学生无不愿意与老师沟通。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
      本人曾经历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年,班上的一个学生在校运会上崴了脚,我安慰他说:“谢谢你对班级的付出,你在家好好静养,伤愈后再来上学”。没想到,这一安慰居然壮了他的胆,他的伤假续了又续,前后缺课足足十天。无独有偶,第二年的校运会,班上一个选手也崴了脚。有了前车之鉴,我改变表达说:“你痛在脚上,我和班上其他同学痛在心上,我理解一个人在家的感觉,久了就觉得孤单寂寞,好像走进陌生的环境,要是可以的话我愿意替你受伤,让你回到集体中来”。我的话除了安慰,还多了一份同理心,结果,第二天,该学生就来上学了。显然,同理心有效地促成了我和这个学生的沟通,并最终解决了问题,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
      事实上,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富于同理心的人最易受大家的欢迎,也最能得到大家的信任,这是因为,这种人善于体察、愿于理解、乐于帮助,最难得的是不拿自我的东西压制他人的意愿,这使得沟通的另一方感到自己被理解、被尊重、被关注,从而产生温暖感、平等感和满足感,有人甚至会感叹,如此知己,相见恨晚。
      同理心饱含真诚、理解和尊重,反映出老师思考问题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成为老师身上最受学生认可和推崇的人格特质,是老师沟通学生的桥梁。
      同理心固然可贵,但我们要清楚一点,同理心不等于同情心。同情心是强势的一方对弱势的一方施予的怜悯,感情色彩浓厚,它的发出意味着赞同对方的观点和感受,也使沟通双方有尊卑之别。同理心只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感受作出反馈,中间不掺入个人的主观参照标准,它不代表己方赞同对方的观点或行为,沟通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无尊卑之分。老师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同情心应该被同理心取代。
      同理心作用明显,意义深远,那么,老师该怎样来培养自己的同理心呢?
      有三个步骤:(1)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分辨出学生的内心感受;(2)了解问题出现的原因;(3)把自己的感受反馈给学生,让对方明白你为他着想的意愿与做法。
      表层上,同理心是老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获悉对方的信息,听懂对方在说什么;深层上,同理心是老师理解学生的感情成分,读懂对方的心理需求。只有结合了这两层,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才能由碰撞升华为感染,再由感染促成沟通。因此,老师在沟通学生的过程中如果连贯的做到了以上三点,说明他(她)具备了同理心。
      老师有了同理心,平时就不会对学生发出命令、控制、指挥,当学生出了问题不会发出警告、威胁、训诫、说教、挑剔、中伤或揶揄。老师自身出了问题不会自我辩护、忠言逆耳,就算师生双方不出问题,他也不会过度忠告、夸夸其谈,因为这些老师知道这些东西是他们不希望别人对自己施加的。
      同理心不只是为了理解别人,同时也是让别人理解自己,它是教师职业化与社会化的重要环节,是教师人格成熟的标志。
      老师在展现同理心时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1)自己怎么对待学生,学生就怎么对待自己;(2)使学生理解自己,首先要理解学生;(3)学生眼中的自己,才是真实的自己;(4)先修正自己,然后才能修正学生;(5)真诚坦白,做值得学生信任的人;(6)真情流露,才能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
      现实中,有的老师为了能更好地与学生沟通,不吝美词佳句,听起来充满了同理心,但学生的反应却是不温不火,因为同理心作为老师的一种人格特质,应具有恒常性。老师昨天得理不饶人,今天突然长了同理心;或者今天长了同理心,明天就改弦易辙,这些都是伪同理心。伪同理心更易招来学生的反感和鄙夷。
      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你对学生所做的一切是不是你希望别人对你所做的一切。
      虽说同理心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具有的能力,但是,老师要是没有遵循做法,没有把握原则,同理心就难以成为沟通学生的桥梁。
      师生关系如同人体的经脉,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心桥搭建好了,老师沟通学生就畅通无阻。
      最后,用美国哈佛医学院教授亚瑟·乔拉米卡利的话来总结老师沟通学生的桥梁:同理心让我们得以有意义地、满足地与他人连接,是建立爱的关系的核心;同理心是创造亲密关系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屠荣生.师生沟通的心理攻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
      [2]袁振国.师生沟通的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王敏.同理心放飞草莓族[J].教学与管理,2002(10)
      
      〔责任编辑:高照〕

    相关热词搜索: 同理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