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觅取聚焦点,解读文言文要学会推断文言实词词义]初中语文文言文字词推断县级课题

    时间:2019-05-17 03:24:0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是依赖文言实词的掌握量和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抓住文言实词的理解就抓住了解读文言文的钥匙,古语说“纲举目张”,文言实词相对文言文来说就是“纲”。
      文言实词词汇量大,词义丰富多变,加上活用、通假、古今异义、复词偏义、一词多义等特殊的语言现象,我们仅靠平时课本上学习积累的一些固有词汇是难以应付浩如烟海的文言文解读的,因此,学会合理推断文言实词词义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如何合理推断呢?我以为可以借助以下几种方法。
      1.借助造字方法推断词义
      汉字是我国汉族人民在长期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构意文字。汉字字源是象形字,如“人”,是双手下垂而直立的“”形,“人”字相当于今天的简笔画,画意即字义,是独体字;进而象形字又演变到指示(“刃”,“刀”上一点,指刀刃部分)、会意(“休”,“”人靠在树上休息)两种合体字;而后又发展为以象形字作为声符、意符,或简化为偏旁部首构成的形声字,如“人”作为意符就构成了“侣”“们”“伶”“俯”
      “”“依”“健”“供”等一系列的形声字;还有少量的转注(“考”“老”相注)、假借(“暮”本字为“莫”太阳落入草中,表明天晚了,后来“莫”被借用表示“没有”之意,就在原字“莫”下加“日”成“暮”了)字。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就是汉字造字的六种方法,即“六书”。汉字虽历经这“六书”的演变,但它表意的性质没有变,我们可以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的分析探求字词的意义。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中“信”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既说出“言”,应该“一言九鼎”,信实可靠,从字源看,此句的“信”应释为“诚实可靠”。
      2011年江西卷中判断“屋比延烧,不足优也”中“比”解释为“并排”是否正确。“比”,会意字,两人左向排列成“比”(),像两人并列靠拢状,表示“并列”或“紧靠”之义(“鳞次栉比”),此处释为“并排”是正确的。
      2011年江苏卷中判断“甲不能戢士”中“戢”释为“约束”是否正确。“戢”是形声字,“”声符(楫、辑、缉、揖),“戈”形符,古代的一种兵器。从字形看,“戢”同兵器相关,原句“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因为“甲(雷甲,人名)不能戢士”,所以“(士)所至为暴”,显然“戢士”就是“以兵器威势控制士兵”,再结合“戢”的字典义“收藏兵器”,试卷中引申为“约束”是可以的。
      2.借助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汉语言语法功能非常明显,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它的词性就不同,其意义和用法也随之变化。一般来说,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形容词、副词充当,我们可以借助词的语法功能推知词义。“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中的“水”受能愿动词“能”的修饰,“水”是名词,此句中处在了谓语的位置,便可推知它应活用为动词,可释为“游泳”。
      2000年全国高考卷判断“自放饮驴,取樵饮爨”中“樵”释为“打柴”是否正确。“樵”本义为“木柴”,多引申为“打柴”,比如“樵夫”“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而此句中“樵”处于宾语位置,是谓语及物动词“取”动作的对象,应取名词“木柴”义,卷中释为动词“打柴”错。
      2006年的山东卷判断“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中“匡”释为“辅佐”是否正确。“匡过”是动宾关系,“过”是“过错”之意,“匡”如果释为“辅佐”,“辅佐过错”,无论从语法角度,还是从逻辑事理角度都是说不通的,因此,“匡” 释“辅佐”错,应释为“匡正”“纠正”。
      3.借助句式结构推断词义
      文言文用词精练,讲究句式结构的整齐,有时还采用对举或互文手法,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断词义。如“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六国论》),两个句式结构完全一样,“以赂秦之地”与“以事秦之心”相对,“封天下之谋臣”与“礼天下之奇才”相对,“封”与“礼”相对。“封”动词,“封赏”义,相对应的“礼”是名词,但从这句的结构可以推知出“礼”就应活用为动词了,释为“礼遇”。
      2001年全国高考卷判断“齐人追亡逐北”中“北”解释为“败逃者”是否正确。“追亡”是动宾结构,“亡”处于宾语位置,是动词活用为名词“逃亡者”;“逐北”也是动宾结构,与“亡”对应的“北”也应是名词,“北”原为动词“失败”义,此处活用为名词,释为“败逃者”正确。
      2011年北京卷判断“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不善”中“略”解释为“简略”是否正确。“计其大功”与“总其略行”结构完全一样,意思亦相近,我们从语法角度分析:(君主)〔不〕计(其)(大)功,(君主)〔不〕总(其)(略)行。“大”定语修饰“功”(功绩),“略”定语修饰“行”(行为),两句一对照,就明白“略”和“大”(大体上、总体上、主要)的意思完全一样,就可以推断“略”解释为“简略”是错误的。
      4.借助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反推词义
      现代汉语词汇大多是以古代汉语单音节词作为其中的一个语素发展为以双语素双音节为主的词,如“传/道/受/业/解/惑”这句话古代是六个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已演变为六个双音节词“传”——传授,“道”——道理,“受”(通“授”)——教授,“业”——学业,“解”——解答,“惑”——疑惑,我们可以利用古现代汉语的这一变化特点,以现代汉语的双语素双音节词的词义反向推断古代汉语实词词义,即由今义反推古义。
      2011年广东卷判断“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中“纵”解释为“腾跃”,“抵关适断,船不能行”中“抵”解释为“碰到”是否正确。现代汉语以“纵”为语素可以组成“放纵”“纵身”“纵横”“纵使”等许多双音节的词,将这些词一一代入语境,“放纵”义为恰当,“纵之去”即“放走那只猴子让它离开”,卷中的“腾跃”解释就错了;现代汉语以“抵”为语素可以组成“抵达”“抵赖”“抵偿”“抵制”等许多双音节的词,将这些词一一代入语境,“抵达”义恰当,“抵关适断”即“抵达夔关的时候船舵刚好断了”,卷中“碰到”解释错。
      2010年江苏卷“其平居语言容止”中将“容止”解释为“形貌”。“容止”在文中是两个单音节的词,如果用变换成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容貌”“举止”进行推断,就发现卷中把两个单音节词当作一个双音节词解释不当,卷中的这句话应译为“她平时生活中的言语、仪容、举止”。
      5.借助古汉语知识推断词义
      古代汉语有活用、通假、古今异义、复词偏义等许多特殊的语言现象,考生们掌握了这些古汉语知识,可以利用其特点推断词义。
      2010年安徽卷“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焉 家:定居”中“家”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安家”“定居”的解释是正确的;2011年广东卷“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 苦:痛苦”中“苦”是形容词活用动词,且是被动用法,“苦”释为“为……所困苦”,显然卷中的解释是错误的;2006年山东卷“今人乃自贵其贵贵:以……为贵”中前一个“贵”是形容词,它后面带了宾语,活用为动词,且是意动用法,卷中的解释是正确的;2006年福建卷“扶而去之 去:使……离开”中“去”原是一般性动词,“去”带宾语“之”(两位义士)就活用为特殊的使动用法了,卷中的解释是正确的;2010年全国卷“贼非吾主敌,盍趣降 趣:归顺”中“趣”通假字,通“趋”,释为“快快”才合语境,如果释为“归顺”与后面的“降”意思重复,又同这句反问的语气不吻合,卷中的解释是错的;2010年福建卷“遂大困,寻死富阳 寻:不久”中“寻”现代汉语一般当“寻找”讲,如果按此义解释,“寻死富阳”就成了“在富阳寻死”显然不合情理,此处“寻”是古今异义,当“不久”讲是正确的。
      我们解读文言文,遇到一些实词按通常义或通常用法讲不通时,不妨转换一下思路,看看是不是特殊的语言现象。
      6.借助语言环境推断词义
      古代汉语中实词词义大多具有多义性,对实词理解一定要依据“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境”的原则,因境定义。“郦道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石钟山记》)中两个“言”根据语境看,意思是不同的。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郦道元的“言”是“叙述”之意;渔工水师虽知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但因文化水平的限制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渔工水师的“言”就是“记载”之意。
      2010年江苏卷“年二十以归吾 归:出嫁”,2011年安徽卷“先生赎而归之 归:归还”中两“归”解释不同,“归”有“出嫁”“归还”的义项,但在这两句中的解释是否正确,放入到原句原文中才能判断。江苏卷“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这是梅圣俞概述他妻子出身以及嫁给他至死亡的年期,结合上下句来看,“归”就是“出嫁”“嫁给”的意思,“归吾”,就是“嫁给我”;安徽卷“父友冯侍郎仲诸子没入勋卫家,先生赎而归之”这句是叙述万贞文父亲的朋友冯侍郎的几个儿子被勋卫没为奴仆,万贞文为他们赎身让他们回家,句中“归之”的“之”是指冯侍郎诸子,而不是指物品,所以“归”释为“归还”就不合情理,根据语境应释为“使……回家”,“归之”,就是“让他们回家”。
      2011年江苏卷“以公少年易之 易:更换”,2011年北京卷“河上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以为易也 易:平坦”中两个“易”解释不同,解释是否正确,还是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判断。江苏卷“老吏曾腼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这句话是说资深官吏曾腼玷辱法律买卖官司,因为陈公弼年轻非常瞧不起他,结合语境看“易”释为“更换”是错的,应释为“轻视”;北京卷“河上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以为易也”这句话是转折关系的复句,前一分句说黄河平原地面像坟冢一样的小山丘多得不可胜数,这种地貌应该说高低不平了,但后一分句通过“犹”字转折,说黄河平原虽高低不平,但总体看仍不失平坦,结合文意看,这句话是类比一个人如果有大的功德,即使他有小错也不会影响到他的英名,结合句意看,“易”释为“平坦”是可以的。
      以上六种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只是角度不同,推断时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综合进行推断。2011年湖北卷“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 离:遭受”中对“离”解释作判断。既可以借助句式结构(两句结构完全一样,都是动宾结构,内容亦相近,“被”与“离”位置对应,“被”作“遭遇”讲,“离”亦可)推断,亦可借助古汉语知识(“离”通假字,通“罹”,“‘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列传》)推断,也可借助语境(“被”“离”带的宾语是名词性的偏正短语,中心词“灾”“祸”“遭灾”“遇祸”习见语)来推断。总之,六种方法考生不可机械套用,应要根据具体语言环境灵活综合运用,以保证文言文解读的正确性。
      

    相关热词搜索: 实词 词义 文言文 文言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