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论明代优语的修辞艺术]拟人修辞的语段

    时间:2019-05-12 03:29:5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优语是古代优人在表演过程中即兴创作的言辞,以讽谏或戏谑为目的,十分讲究语言的蕴藉与妙趣。从今天语言学的视角来看,优语主要是通过采用多种修辞手段来实现其艺术性。因此,分析和探讨优语中的修辞艺术,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优语的言外之意,体会优人高超的语言表现艺术。
      在古代优语的发展史上,明代优语颇为独特,由于当时的社会钳制较重,优人地位更为低下,因而所创作的优语极其隐晦含蓄,在表现技巧方面也更加精巧绝妙。本文选取明代优语为研究对象,以任二北先生所编的《优语集》为主要文本,从修辞学的角度对其中的双关、仿拟、映衬、借代、设彀等主要修辞手段进行分析。
      一、双关
      双关以汉语音义的模糊性为基础,是“一个词语同时关顾着两种不同事物的修辞方式”[1]。在古代歌谣中,双关被大量使用,如南朝流行的吴声《读曲歌》中有“杀荷不断藕,莲心已复生”,其中“藕”与“偶”谐音双关,“莲”与“怜”谐音双关。优语中对这一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极为普遍,依龙晦先生的统计,“《优语集》共搜集了三五五条优语,其中使用语音双关的占了四十多条,约占总数的十分之一”[2]。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歌谣与优语都是靠口头表演为生存状态,可以巧妙利用汉字语音的同音异形,使一句话带有两层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让接受者领悟语言表层背后所隐藏的潜台词。
      《优语集》中所收明代优语三十条,其中“仗此两钺”、“胡涂去得”、“熟蹄”、“王良贱工”、“钻燧改”、“头肠蹄卖千金”、“难洗当初一面羞”、“和尚成亲”八条都采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如“仗此两钺”条云:
      直既去,党人王越、陈钺尚在。丑作直,持双斧,趋跄而行。或问故。答曰:“吾将兵,惟仗此两钺耳。”问:“钺何名?”曰:“王越、陈钺也。”后二人以次坐谪。[3]
      此条优语是明宪宗时宫廷优人阿丑所说。据傅维鳞《明书》中记载:“阿丑者,宪宗时优阉也,多机警善诙谐,每于上前作院本多有谲谏之风。”[4]从这条优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阿丑使用双关手法的纯熟水平。“仗此两钺”的“钺”表面上是指称兵器中的“钺”,其实是双关王越、陈钺二人,还涉及到他们的后台汪直。宪宗时,宦官汪直权倾一时,王越、陈钺二人巴结汪直,结为私党。阿丑借助优戏表演,创制场景,巧妙地运用双关语,在皇上面前暗示汪直一党残渣余孽尚存。皇上领会到了语面背后的深意,从“后二人以次坐谪”,我们可以看到这条优语发挥了巨大的政治作用。
      又如,“熟蹄”条云:
      弘治己未科会试,学士程敏政主考,仆辈假通关节以要赂。举人唐寅辈因而夕寅缘,欲窃高第。为言官华昶等所发,逮赴诏狱。孝皇亲御午门,会法司官鞫问。以东宫旧官,从轻夺职……尝闻事未发时,孝皇内宴,优人扮出一人,以盘捧熟豚蹄七,行且号曰:“卖蹄呵!”一人就买,问价几何。曰:“一千两一个!”买者曰:“何贵若是?”卖者曰:“此俱熟蹄,非生蹄也。”哄堂而罢,孝皇顿悟。[5]
      此条中的“熟蹄”谐音双关“熟题”,隐含着对科考泄题舞弊现象的揭露讽刺。优人利用一个巧妙的谐音双关,用具体物品的名称双关时事,指桑骂槐,给接受者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演剧后,“孝皇亲御午门,会法司官鞫问”,若不是优语意味深长的讽刺,而只是大臣的直言进谏,可能不会让孝皇下这么大的决心去处理这件事。
      再如,“胡涂去得”条:
      成化末年,刑政颇驰。丑于上前作六部差遣状,命精择之。既得一人,问其姓名,曰:公论。主者曰:“公论如今无用!”次一人,问其姓名,曰:公道。主者曰:“公道亦难行。”最后一人曰胡涂。主者首肯曰:“胡涂如今仅去得。”宪宗微哂而已。[6]
      优语中的讽刺对象大多是确指的,这条却是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优人阿丑首先用设彀之法,多次铺垫,最后揭示答案,用一个人名“胡涂”双关当下官员故作“糊涂”的现象,同样是通过“有意味”的表演让接受者产生联想,最后豁然开朗,一针见血。
      双关修辞手法的运用,让脱口而出的语言别具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语言更有趣味,细细想来更有力量,所以,这种修辞手法在明代优语中最为常见,它不仅使语言表达更加含蓄、风趣,而且可以把人物的思想表达得更充分、深刻,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仿拟
      仿拟是模仿诗词、熟语的既成格式而重铸新辞的一种修辞手段。由于优语的接受者多是帝王、豪贵或文人,他们都饱读前人诗词,因此,改造诗词等既成形式的仿拟辞格在优语中使用十分广泛,优人常常通过曲解、篡改、化用等手段,古为今用,出人意料,在原来语言形式的结构框架内完成意义的重新建构,在庄谐轻重的强烈对比中达到幽默或讽刺的语言效果。
      优语中出现最早、流传最广的仿拟之语是南北朝时期石动筒的“胜伊一倍”。北齐时,高祖神武帝对郭璞的《游仙诗》极为称赞,诸学士都附和着说:“此诗极工,诚如圣旨”,只有优人石动筒敢于背叛圣意,仿拟郭氏《游仙诗》中的“青溪千余仞,中有一道士”,诵出“青溪二千仞,中有两道士”,“高祖始大笑。”故后人谓“胜伊一倍”。[7]明代优语中,“百户变了红蜻蜓”,“和尚成亲”,“虾蟆戴纱帽”三条运用了仿拟的修辞手法。如“百户变了红蜻蜓”条:
      万历初,吴中优人有铁砲杖者,以黑短得名,善谑浪。某百户以红袍赴新亲。宴坐,客嘱优嘲之。适演考试事,出“纸灰飞作白蝴蝶”。铁砲杖对曰:“百户变了红蜻蜓。”一座大笑。[8]
      “纸灰飞作白蝴蝶”出自宋代高九万的《清明日》:“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优人铁砲杖仿拟此诗,结合当时的情景,抓住百户官的特点,当场仿制出对句“百户变了红蜻蜓”,贴切自然又出人意料。从“一座大笑”可以看出仿拟修辞手法的运用所产生的诙谐讽刺效果。
      又如“和尚成亲”条:
      吴僧姓王,因兄登第,还俗、娶妇,而气极骄,众甚鄙厌。一日,偶同宴会,众谓优人曰:“王和尚颇作怪!汝可诮之。”因演苏季子传奇,起课者有“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之语。优念云:“王和尚有成亲日,起课人无得运时,”众大笑,王逃席去。[9]
      此条优语是优人临场发挥,仿拟戏曲套语“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谓“王和尚有成亲日,起课人无得运时”。既有诗句的仿拟,同时又利用谐音双关,可谓绝妙,即达到了幽默调笑的目的,又有强烈的讽刺效果。
      仿拟辞格在相似模仿之外,制造一种语义上的创新变化,以此形成反差,让人感觉在意料之外,思考之后又觉得在情理之中,凝聚着滑稽讽刺的情趣,词约意丰,言新意邃,效果甚佳。
      三、映衬
      映衬即“揭出互相反对的事物来相映相称的辞格。”[10]这种修辞格利用前后两个事项鲜明强烈的对比,或一正一反,或一雅一俗,充分挖掘语言的张力,使语义的重点更加突出,表达效果更为明显。
      明代优语使用映衬辞格的主要有“知有汪太监而不知有天子”、“政由宁氏祭则寡人”、“有天无日头”、“爬得高跌得重”、“和尚成亲”条。这些优语都是抓住一个讽刺的对象,然后找出它的陪衬背景,在对比或烘托中揭示对象的特征。如“知有汪太监而不知有天子”条:
      宪朝时,太监阿丑善诙谐,每于上前作院本,颇有方朔谲谏之风。时汪直用事,势倾中外。丑作醉人酗酒状。一人佯曰:“某官至!”酗骂如故。又曰:“驾至!”酗亦如故。曰:“汪太监来矣!”醉者惊迫,帖然。傍一人曰:“天子驾至,不惧,而惧汪直,何也?”曰:“吾知有汪太监,不知有天子也。”自是,直宠渐衰。[11]
      据《明史》记载,汪直初起掌管西厂,屡兴大狱,大学士商辂、万安等人奏其状,宪宗震怒,不得已罢西厂,“然帝眷直不衰……诏复开西厂,以千户吴绶为镇抚,直焰愈炽……一时九卿劾罢者,尚书董方、薛远及侍郎滕昭、程万里等数十人”。[12]从史书的记载中,我们可知大臣的直言进谏不仅没能撼动汪直的宠势,反而自身难保。优人阿丑则奋不顾身,迎难而上,大胆巧妙地把汪太监与天子对举,一人独尊的天子只是用来衬托汪太监遮天蔽日的权势,一反常理,对比鲜明,针锋相对,反客为主。“帝听然而笑,稍稍悟,然廷臣犹未敢攻直也。”[13]把天子置于太监之下,皇上听后反而笑,之后“稍稍悟”,这都是巧妙的修辞技巧所产生的效果。这条优语和今天相声中“三番四抖”的“包袱”技法很相似,之前反复的铺垫,只为最后一语道破其中的玄机,所以这种语言艺术的继承在今天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政由宁氏祭则寡人”条同样在宫廷皇帝面前表演,优人置生死于度外,运用鲜明的映衬修辞来进行优谏:
      神宗孝养两宫,尝设有四斋,近侍二百余名,设戏承应。一日。两宫升座,演新编《华狱赐环记》。中有权臣骄横,宁宗不振,云:“政由宁氏,祭则寡人。”神宗瞩目,御容不怿。[14]
      此条优语要结合当时的政治现状来解读,看戏的“两宫”指的是穆宗后陈氏和贵妃李氏。当时专权的内有太监冯保,外有宰相张居正,两人把持朝政,挟制神宗,优人借演宋宁宗之事,以宁氏影射张居正,寡人影射神宗,两人的真实地位形成鲜明对比,皇帝主持的只是没有实权的祭祀活动,而朝政之事则由宰相张居正把持,通过前后对象强烈的对比,从语面的映衬出发,接受者通过思考,才能体会背后深刻的意义。
      其它如“有天无日头”,“爬得高跌得重”,“王和尚尚有成亲日,起课人无得运时”等条,都是运用语面或语义的对比映衬,来突出重点,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四、借代
      借代“是用同本体事物有某种联系的其他事物代替本体事物的表达方式。”[15]不直称对象而用他物代换,和诗歌表现手法中的“比”一脉相承,但其曲折迂回的效果更强,接受者需要通过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在相同文化语境中达成一种不言自明的默契,同时留给接受者思考和判断的余地。
      明代优语中“截去梁柱头”条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邑吴默泉太宰罢归。值甲子岁,倭破明之兴化府,其乡绅康砺峰,大司空避地来吾乡。故与吾厚,因借其别宅,以居寓公,已数年。偶值度岁迎春,两公垂箔同观。故事:大家例邀春住,命优侑酒。优人为俪语云:“吴爷擎天碧玉柱,康爷驾海紫金梁!”语未毕,一青衫从旁云:“柱耶!梁耶!斫材时,须防截去梁柱头。”二公大不怿,罢酒而入。是年、康以谶恶归里。未几,二公俱不起。[16]
      此条优语首先吟诵了一句俪语,运用比喻,把吴默泉比作“擎天碧玉柱”,把康砺峰比作“驾海紫金梁”,其次运用谐音建立临时的借代关系,以“柱耶”称“柱爷”,即吴默泉,“梁耶”称“梁爷”,即康砺峰,最后一句“须防截去梁柱头”,就是用梁柱借代吴、康二人,语言更加委婉精炼。听者需要通过联想、思考,从本体领会到真正的语义所指,所以借代之法能曲尽其意,让接受者在恍然大悟后加深对语言的印象,也更鲜明地体现了说话人的爱憎情感,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优语中的借代大多是借用场上具体可见的实物来代称一些不好直言的人事,在二者之间建立某种相关性联想,通过延长接受者的接受过程,达到曲径通幽、含蓄委婉的修辞效果。这种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同样有大量的运用,使得语言更加含而不露、耐人咀嚼。
      五、设彀
      设彀是在说话过程中“诱导对方入己话语陷阱从而让对方说出自己想说的意思或循序渐进由对方的话自然地推出自己想要得到的结论的修辞手法”[17]。这种修辞手法最能体现出优人的聪明才智──要求优人不仅具备很高的语言修养,还需要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戏曲中专门设有副末、丑角等插科打诨,“副净发乔,副末打诨”,“发乔者盖乔作愚谬之态,以供嘲讽;而打诨,则益发挥之以成一笑柄也”[18]。优语表演与戏曲相仿,设彀手法的运用亦可体现出优人表演角色之间的互动。
      先秦的优语中已使用设彀之法,或欲扬先抑,或正话反说,往往是顺着君王的想法向前推理,最后得出一个荒谬的结论,以此警示君王。明代优语中,亦采用设彀的修辞手法,如“六千兵散楚歌声”条云:
      保国公朱永掌十二营。役兵治宏第。丑作儒生,诵诗,因高吟曰:“六千兵散楚歌声。”一人曰:“八千兵散,”争之不已。徐曰:“尔不知耶?二千在保国公家盖房。”于是宪朝密遣太监尚明察之。保国即撤工,赂尚明,得止。[19]
      丑角一开始利用项羽兵败的典故,通过对典故的篡改,形成矛盾,设下语言陷阱,让另一人以正常的逻辑来揭露矛盾,以此来和丑角的话形成对比互动,勾起接受者的好奇心,然后通过两人的争论,将矛盾激化,在反复铺垫后顺水推舟,一语道破,抖出包袱,揭示本质,表明自己的意图,使得语言更深邃婉曲,讽刺的效果更强烈有力。
      综上所述,明代优语中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不仅使优人的语言、对话具体通俗、准确有力,而且使文字鲜明精炼、含蓄生动,或针尖对麦芒,或四两拨千斤,寓庄于谐,雅俗共赏,充分地发挥了语言的潜能和效果。而且,优语中鲜明的讽谏目的正是通过修辞艺术的巧妙调和,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形成了“怨而不怒”、“谐而不谑”的审美风格。这些优语作为宝贵的语言材料,从中亦可以反映出中国人特有的幽默方式和幽默文化,其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更值得我们今天去继承和发扬,尤其是对当下的笑话、相声、小品等艺术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注释:
      [1][10]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7页,第74页。
      [2]任二北:《优语集·序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14页。
      [3][5][6][7][8][9][11][14][16][19]任二北:《优语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151页,第154页,第153页,第25页,第161页,第169页,第160-161页,第159页,第150页,第148页。
      [4][明]傅维鳞:《明书》,《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119页。
      [12][13][清]张廷玉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779页,第7780页。
      [15]马威:《戏剧语言学》,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85-286页。
      [17]吴礼权:《委婉修辞研究》,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84页。
      [18]王国维撰,马美信疏证:《宋元戏曲史疏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7页。
      参考文献:
      [1][明]傅维鳞.丛书集成初编·明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清]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任二北.优语集[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4]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5]吴礼权.委婉修辞研究[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8.
      [6]马威.戏剧语言学[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
      [7]高胜林.幽默修辞论[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8]胡范铸.幽默语言学[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9]董建华.谲谏的艺术[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2,(4).
      
      
      
      (贾琼玲江苏省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221116)

    相关热词搜索: 修辞 明代 艺术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