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为学生习作难解惑】

    时间:2019-04-01 03:37:0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学生为什么怕写作文,因为脑子里没有素材,因为不能巧妙组织语言,因为没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  【关键词】作文;难解;分析  Feels awkward for the student custom dispels doubt
      Lu Ping
      【Abstract】Why did the student fear writes the thesis, because in the brain does not have the source material, because cannot organize the language ingeniously, because does not have the enough patience and the confidence.
      【Key words】Thesis; Difficult solution; Analysis
      近年来习作教学一直存在着“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讲作文,怕批改作文”的现象。学生为什么怕写作文,因为脑子里没有素材,因为不能巧妙组织语言,因为没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老师为什么怕?因为仅仅一节课的引导,往往是老师声嘶力竭,学生无动于衷,了了无几的学生也只会发表干巴无力的观点,又何谈什么面向全体,往往批改几本作文下来,老师会唉声叹气、无可奈何,有的甚至满肚怒火。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我也一直在摸索,试图找到一种能提高学生兴趣,提高学生习作质量的方法,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下面结合自己的实践和感受浅谈一下我的想法和做法。
      1 积累——使语言生花
      习作中语句不通,言不达意等多种现象体现在不同层次的学生中,中年级尤为突出。追根求源还是语言积累少,调查不难发现那些能巧妙组织语言,写出丰满生动语句的学生阅读量大,好词、好句、好段积累较多。于是我在习作教学中注重了平时的积累。课文是最好的素材,每篇课文都是学生积累的对象,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了一个随身摘记本,规定每篇课文至少摘记两个词语一个句子,做到会背、会用,多多益善;另外,名言警句、歇后语也可随时记下。内容不会太多,学生不会花费太多时间就可完成,所以他们很乐意去做。我还鼓励学生每人准备一本书,即《好词 好句 好段》,现成的,直接背诵即可,每周一种题材的好词、好句、好段成了学生每天的必修作业,晚上背诵,早上进校交流。有条件的我还让他们读起了大作,《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语言华丽多彩、生动活泼,一定会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这样以点带面,少数带动多数,班级中形成了积累的氛围,大家把积累当成了一种习惯。读得多了,脑中的词、句、段自然多了,写作起来也会运用自如。
      2 体验——使选材更广
      作文课上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作文收上来,这个例子几乎成了所有同学习作的素材。这样的事对于语文老师来说司空见惯,为什么会这样,究其原因,学生不会选材,觉得无材可选。写师爱,就是灯下改作业,雨中补课……写母爱就是雨中送伞,夜晚缝书包……写了十几年,还是老一套。我国著名教育前辈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同样,没有生活做创作来源的习作也是死水一潭,决不能打动人。其实,生活中点点滴滴,大自然中的花、鸟、虫、鱼,社会中的奇闻怪事都是写作的好素材。
      2.1 在生活中选材:“文章贵为有感而发,缘事而发”,一切优秀的文章都是以作者丰富的生活为基础的。记得有一个孩子,语文成绩偏下,习作能力较差,但偶然一次,我出乎意料地发现他写了一篇好文章,虽然词藻并不华丽,但却抓住了细节,把事件的过程写得很具体,流露出了真情实感。怎么回事,原来就在习作前一天,他亲自参加了一场和外校学生间的“斗争”,他把外校学生在校车上如何用唾液吐自己和伙伴的样子刻画的淋漓尽致,不光有动作、语言,就连眼神中的轻蔑也写出来了,而他们为了报复,往车上扔土、大声叫骂和那种胜利的欢呼跃然纸上。且不论这样做的对错,就文章本身而言,这个孩子此篇文章确实让我深受启发。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个孩子正是因为这件事触动了他的心,所以才写得如此细腻。一次表扬,一次教训,一个动作,乃至一个眼神只要我们引导学生用心体会,都会成为学生笔下流动的“溪水”。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组织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要用活的教育教活的人。
      2.2 在大自然中选材。陶行知先生指出:“要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能看。引导学生看清事实,就能活跃学生的思想。”大千世界,包罗万象,日月星辰,花鸟虫鱼……无时无刻不处在变化之中,它们各具特色,各有其能。只要我们留心观察,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我经常带领学生走出校门,拥抱自然,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发现。一片落叶、一棵小草、一株野花、一只蟋蟀都成了学生的朋友,成了孩子们笔下优美的乐章。在一次蔬菜大棚参观回来,我看到了这样的佳句:一颗颗晶莹的露珠轻轻地亲吻着绿叶,瓜藤间挂着一条条黄瓜,有的还调皮的顶着黄帽,有的已长得亭亭玉立,像仙子在梳妆,又像少女在舞蹈。
      2.3 到社会中选材:社会是个大家庭,丰富多彩,异彩纷呈。每天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情,新房的建设、邻里的争吵……这些事孩子看见过或经历过,一定也有自己的想法。我要求学生留心生活,每天课前两分钟讲一件自己一天中看到的或经历过的最有感触的新人新事。每到这个时间,总会是学生最兴奋的时刻,许多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会给学生带来喜怒哀乐,可笑的、可恨的、可怜的、可悲的……
      都成了学生的话题。这样坚持下来,又何愁学生写作时无材可选?
      3 交流——使欲望更浓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除了让学生亲身体验,走出校门外,交流也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欲望。因为想要表达自己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他们都有把自己熟悉的事物讲给别人听的欲望,这就需要老师为他们建立一个交流的平台,使他们在宽松的氛围中交流自己的习作。我在引导学生交流时有以下做法:作前让学生交流选材,交流对材料的感受;作后交流(即修改)分三步,一大声读自己的习作给自己听,即自改;二是同桌互读互改;三是前后位互读互改。三遍下来,文章基本不会存在太大的问题,最后成文后,我还会让每位学生至少赏读10人的习作,汲取他人的优点。学生十分乐意,能读同伴的文章,这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长期以往,学生的习作兴趣自然更浓,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大好局面。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的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我想,这也是教给了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引领我们不断实践、研究,并一步步走向成功。我们只有引领学生不断在生活中积累,留心观察生活,用心体验生活,方能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写出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相关热词搜索: 习作 难解 学生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