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名著开讲《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名著

    时间:2019-03-21 03:32:2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约1400),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的籍贯有太原(今山西太原)、东原(今山东东平)、钱塘(今浙江杭州)三种说法,不可确考,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以及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根据晋陈寿《三国志》和南北朝裴松之注,以及有关三国的历史、杂记、遗闻轶事、野史小说和民间传说等丰富资料,经融合剪裁,重新创作而成。全书120回,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对后世的文学、文化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故事梗概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魏、蜀、吴三国相继崛起,成鼎足之势,演出了一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长剧。本书就是以此为历史背景演绎出的一部历史小说。
      汉末爆发黄巾起义,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割据一方、拥兵自重的豪强,他们为了各自利益又重新混战,最后,形成了三股强大的势力:北方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歼灭袁绍、袁术等势力,统一了黄河流域,占据中原地带;刘备最初转徙不定,直至他三顾茅庐,得诸葛亮出山辅佐,才制定了正确有效的战略方针,即以“帝室之胄”“光复汉室”为旗号,以“联吴抗曹”为基本方针,经过“赤壁之战”,迫使曹操北还,得以占据益州与荆州部分,逐步发展壮大;江东孙氏自孙坚开始,就以江东六郡81县为根据地站稳了脚跟,直至孙权,实力日益增强。
      此后,三国争战层层展开。先是孙权乘关羽和曹兵交战之际,派兵偷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死于孙权之手。不久,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汉自立,定国号“魏”。刘备亦继汉统,建立蜀汉。为报关羽被害之仇,刘备亲征江东,结果孤军深入,为陆逊所败,刘备病死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其后,孙权建立吴国。
      刘备死后,诸葛亮坚持联吴抗曹的基本方略,先后六出祁山伐魏,但均以失败告终,最终积劳成疾,病死军中。他死后,姜维继其职,先后九伐中原,同样无功而返。后主刘禅昏聩,朝政腐败,蜀汉国力日渐衰弱。曹丕死后,司马炎篡魏,建立西晋,先灭蜀汉,后亡东吴,三分天下至此重归统一。
      
      主题思想
      《三国演义》集中地描绘了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军事、政治、外交等方面或公开或隐蔽的种种斗争。通过这些斗争,作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朽,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人民在动乱时代的灾难和痛苦,也反映了人民对统治集团的爱憎和向背,以及他们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统一的愿望。
      但是,作者从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出发,诬蔑黄巾起义军是“劫掠良民”的盗贼。尽管这只是全书的引子,而且在具体描写中也客观地反映了起义领袖在人民中的威望,但这并不能掩盖作者对农民起义的偏见。
      
      艺术特色
      “七分历史,三分想象”
      发挥想象,合理虚构。《三国演义》中的很多精彩故事,都没有多少史实根据,或者是作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凭空虚构出来的,或者是根据民间传说再加上自己的合理虚构创造出来的。
      1 移花接木,张冠李戴。在小说创作中,根据情节的进展和人物性格的需要,作者常常把本来发生在甲身上的故事挪移到乙身上,从而造成奇特的艺术效果。比如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是表现张飞性格的一个重要情节,写得非常精彩。可是陈寿《三国志》中怒鞭督邮的是刘备:督邮因公事来到县里,刘备去拜见他,他不见。刘备恼了,径直进去把督邮绑上,打了二百鞭,解下官印,系在拴马柱上,弃官而去。但是《三国演义》里的刘备与历史上的刘备并不完全相同,他是一个忠厚仁德的人,如果照抄史书,让他鞭打督邮,就不符合他的性格。而把这件事移植到张飞身上,则恰好表现了张飞豪爽莽撞、嫉恶如仇的性格。
      2 借机生发,铺叙渲染。历史上曾发生过某件事,但史书记载十分简单,作者抓住一点,生发开来,大肆铺叙,创造出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大大丰富了人物性格和小说内容。如第三十七、三十八回写刘备三顾茅庐,这是刘备事业的转折点,也是刻画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性格的重要情节,在小说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根本没有提到这件事,在《诸葛亮传》中也只有简单的12个字:“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刘备为什么去了3次,每一次是怎样去的,发生了哪些故事,一点也没有写,留下了很多空白。罗贯中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用洋洋洒洒两回的篇幅,详细描绘出三顾茅庐的故事,使它成为《三国演义》中脍炙人口的故事之一。
      
      波澜壮阔的战争描写
      
      全书共写大小战争40多次,展现出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画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最为出色。对于决定三国兴亡的几次关键性的大战役,作者总是着力描写,并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等,写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又不显得凄惨,具有昂扬的格调,还表现得从容不迫、动中有静、有张有弛。
      
      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的结构
      
      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纷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实,又要注意艺术情节的连贯。因此,在结构的安排上有很大困难。可是作者却能写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各回能独立成篇,全书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这主要得力于作者构思的宏伟与严密。作者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写得既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而又能密切配合。
      
      精练畅达,明白如话的语言
      
      今天看来,《三国演义》的语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当时它却近于白话。用这种语言来写长篇小说,是一种创举,和过去某些小说粗糙芜杂的语言相比,也是一个明显的进步。蒋大器说《三国演义》的语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是比较恰当的概括。
      
      人物形象
      
      一、奸绝曹操
      曹操是书中刻画最成功的人物,具有深广的内涵和鲜明的特征,是一个价值和道德判断上彻底否定的人物,却是美学评判上不朽的典型,被称为第一“奸雄”。他的“奸”,表现在残暴和权术上。曹操是典型的阴谋家和野心家,身上集中了人类社会的一切丑恶和罪孽。他对别人没有信任,杀人方式繁多,对部下和朋友狡诈善变。他的“雄”即英雄的一面表现在:他有头脑、有眼光、有胆略、有气魄、有自信,文才武略,样样超人。青梅煮酒,以英雄自许;横槊赋诗,以周公自比。
      曹操同时还是一个能臣,在他身上,存在着诸多不可调和的矛盾:他奸诈到极点,时而坦率得惊人,时而隐而不露,时而又激烈奔放;他可以残忍得令人发指,也可以富有人 性地体贴入微;他今天睚眦必报、瞬息不容,明天又豁达大度、既往不咎;他猜忌极深,不相信任何人,可有时又推心置腹,无话不说;他有刚愎自用、骄横专制的一面,也有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的一面。他是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又是无耻自私的庸人。
      
      二、智绝诸葛亮
      
      1 智。诸葛亮集中华民族智慧于一身,天文地理、人文历史、国计民生,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他的智集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一种大智慧。如:大智,“隆中对策”未出茅庐而尽知天下;中智,赤壁之战;小智,借东风,木牛流马,八卦阵。诸葛亮的智慧有两个来源:一是丰富的知识储备,二是已有知识的融会贯通。这样,当作者把那些子虚乌有的东西加在他的身上时,就显得那样自然可信。
      2 忠。诸葛亮是两朝元老,一片忠诚,一旦选定明君,终身追随。白帝城托孤后,他竭尽全力辅助幼主,从未生篡位之心,六出祁山,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最后病逝沙场,履行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
      3 德。诸葛亮又是道德的楷模,在他身上体现了中国的传统美德。他不居功、不争功、不记恨,任劳任怨;他误用马谡,自贬三级,还能重用马谡儿子;他西取成都,却让庞统建功。
      诸葛亮的悲剧是命运悲剧,他一生在追求一个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梦想,是典型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三、义绝关羽
      
      关羽是按照社会理想塑造出来的典型,因此获得了社会各阶层的喜爱和尊重,官方和民间都修关帝庙,各行各业的人都敬奉他。关羽是一个超时代、超阶级的艺术典型。
      1 神勇。关羽战胜敌人不是靠力量、武艺、技巧、战术,而是凭一种磅礴的气势,任何强大的敌人在他面前只能引颈就戮,华雄、颜良无不如此。如:斩颜良,刀起头落,干净利落。
      2 大义。其一,守信、忠诚。关羽一生履行着自己的诺言,追随刘备,生前过五关斩六将投奔刘备,死后化为神还在为蜀刘出力。其二,超越性。超越集团和阶级的利益。关羽得到了各阶层和各类人的崇敬,官方的、民间的、正义的、邪恶的甚至小偷、强盗也敬之若神。其三,不变性(稳定性)。屯土山关公约三事,让他的义经受各种艰难的考验。这种义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改变的。
      3 傲气。关羽听不进意见,导致败走麦城而丢失荆州;他与马超比武,要马超出丑;因为黄忠,不受“五虎将”封号。因此,关羽的悲剧是性格悲剧。
      
      四、理想的化身刘备
      
      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孝景帝阁下玄孙”,无限忠于汉室。他听说黄巾起义,危及汉朝天下,就与关羽、张飞结为兄弟,积极镇压;当董卓擅权乱国时,他不顾兵微将寡,积极加入讨伐董卓的行列;当曹操野心暴露、把持朝政时,他见到汉献帝的玉带诏,就义无反顾地署名画押,誓灭曹贼;他对汉帝忠心耿耿,看到朝廷陵替、汉室衰微,就悲愤得心胆欲裂,甚至痛哭流涕,决心“伸大义于天下”,为重整汉家江山而拼杀:这一切都表现了他的“忠”。
      刘备少年早孤家贫,但极其孝顺。他贩屡织席以奉养老母;他在危难中得到谋士徐庶,当听说徐母身陷曹营,就毅然放走富有孝心的徐庶:这是在描写他的“孝”。
      刘备从不做损人利己之事,爱民如子,心系天下,关怀百姓,具有仁爱之心。火烧新野之时,他事先把居民迁移他乡;败走江陵时,他仍不忍抛弃百姓;陶谦三让徐州,他坚决不受;刘表要把荆州让于他,他也不接纳;刘障势弱,保不住益州,他因为与刘障是同宗,就不肯抢夺他的地盘:这些都显示了他的“仁”。
      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就为刘备信守大义奠定了基础。关羽在华容道上义释曹操,诸葛亮按军令状欲斩关羽,刘备以结义之情为其开释;关羽失荆州,走麦城,为东吴所杀,刘备不顾劝阻为其雪恨,以致兵败彝陵:这些情节都在刻画他的“义”。
      小说赋予刘备如此之多的美德,一是突出了“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二是反映了人民在动乱中盼望出现圣君的幻想。
      
      直通高考
      
      1 下列对《三国演义》的阐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 《三国演义》是以蜀汉矛盾为中心,以三国矛盾斗争为主线来展开情节的,故事连贯又曲折变化,于清晰明朗的脉络间,构成了既宏伟又严密的结构,语言通俗、简练、明快,人物语言极富个性,雅俗共赏。
      B 内事不决问周瑜,外事不决问张昭:这是孙策临死时留给孙权的忠告。事实也验证了他的准确,张昭主外事时主张投降曹操,周玳瑁主内事时把孙权的妹妹嫁给了刘备。
      C “匹马斩颜良,偏师擒于禁,威武镇三军,爵号亭伺群不忝;徐州降孟德,南郡丧孙权,头颅行万里,封称大帝耻难消。”上联称颂关羽赫赫战功,下联委婉地批评了他投降曹操、命丧孙权留下的缺憾。
      D 《三国演义》中,蜀国占据西蜀一带时,南方孟获作乱。诸葛亮听从马谡的建议,对孟获七擒七纵,反映出他攻心为上的战略思想和谋略。
      E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是刘备说的,主要意思是夸孙权能守住父兄基业,跟袁绍和刘表的那几个败家子不同。辛弃疾也很欣赏孙权,在自己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就化用了这句话。
      2 下列对《三国演义》的阐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 《三国演义》中,前后担任东吴都督的依次是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
      B 《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天下人负我,不教我负天下人”,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和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
      C 《三国演义》中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被称为蜀汉的“五虎上将”,其中关羽、张飞参加了“桃园结义”。
      D 《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中有“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之说,其中“伏龙”指诸葛亮,“凤雏”指徐庶。徐庶后虽被曹操用老母争取,但终生不曾为曹操设一谋,因此后有“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歇后语。
      E 顺江东下。直指江东的曹操百万大军,东吴形成的抗曹和迎曹两派,以张昭、鲁肃为首的文官主张迎曹,周瑜、黄盖等武将则主战抗曹。
      3 试简述“割发权代首”的情节,并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
      4 作为历史题材小说,《三国演义》源于历史,又不拘泥于历史,在艺术方面具有多方面成就。请你对此略作评介,不超过150字。
      5 《三国演义》描写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不同集团和派别,为达到一己私利,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使尽阴谋诡计,广泛地运用谋略权术,进行了激烈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请你以孙权为例,简要叙述他在这方面的一个故事。
      
      资料链接
      
      1 历史小说
      历史小说是以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小说。它往往以忠实于历史事实和逼真的细节等手段,艺术地再现历史风俗和社会概况。它不同于历史著作,可以有细节上的想象和虚构,允许适当的艺术夸张和必要的集中,但在大的史实方面不能杜撰、篡改、违背。可以涉及真实的历史人物,也能用虚构的人物同历史人物相混合,还可以集中描绘一个历史事件。它要求作者立足于现实去回顾历史,但必须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去描 写,艺术地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使读者从中了解历史并受到启示。
      2 文学真实
      是指作家通过对一定的社会生活现象或假定的生活现象进行艺术概括而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从而表现出人性的特征或内容,展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以及人生理想等。它是现象与本质、真相与假象、合情与合理的统一。
      
      “直通高考”参考答案与解析
      1 BE(B应为“内事不决应问张昭,外事不决应问周瑜”;E中“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是曹操说的)
      2 DE(D中“徐庶”应为“庞统”。E鲁肃不主张迎操。它是坚决主张抗击曹操的)
      3 曹操行军,为赢得民心,传令“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但没想到自己的马因乌而惊,跑到了麦田里,违犯了自己颁布的军令。按理说,就应当斩首。但他心中知道无人敢执法,也不会让他自杀。于是便借郭嘉之语“法不加于尊”,将死罪抛开,而以剑割发代首,并传示三军“丞相践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显示自己也是带头执法的。表现出曹操善弄权术、奸诈过人的特点。
      4 (1)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善于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全书写了400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如人们所谓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又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等就是典型的例子。(2)它长于描述战争。全书共写大小战争40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最为出色。对于决定三国兴亡的几次关键性的大战役,作者总是着力描写,并以人物为中l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等,写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3)它的结构宏伟壮阔又严密精巧。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把长达百年的时间,多至数百的人物,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写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各回能独立成篇,全书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4)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在当时用近于白话来写长篇小说,是一种创举。
      5 举例一:孙权为从刘备手中取回荆州,不惜以自己的亲妹妹为诱饵,使用“招亲”把戏,企图将刘备“赚来南徐……幽囚于狱中,却使人去讨荆州换刘备”。此计被识破后,又谎称“国太病重”,欺骗孙夫人携带刘备幼子阿斗返回东吴,企图以阿斗为人质交换荆州。这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
      举例二:在关羽失荆州死亡之后,孙刘联盟破裂,孙权唯恐刘备起兵报复,遂派使臣送一封信给曹操,孙权在信中奉承曹操说:“臣孙权久知天命已归王上,伏望早正大位,遣将剿灭刘备,扫平两川,臣即率群下纳土归降矣。”孙权劝曹操废汉称帝的企图有二:一是可以引起刘备及其他拥护汉室势力群起反对曹操;二是转移刘备对东吴夺荆州、杀关羽一事的注意,用心十分险恶。曹操看破了他的用心,说:“这小子想把我放在火炉上烧烤吗?”

    相关热词搜索: 开讲 演义 名著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