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学生主体性发挥的误区与对策: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时间:2019-02-19 03:24:5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时下语文课堂上发挥学生主体性集中表现为发言、讨论、表演等等浮泛而又热闹的场景,笔者认为这只是一种浅层次的“肢体介入”式的学生主体性体现,学生主体性参与的核心更多的应该显现为一种“精神介入”。本文就目前语文课堂学生主体性发挥存在的误区作一描述,并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发挥学生主体性存在的误区
      
      1.被动操纵型。有位老师教《藤野先生》,一堂课提了100多个问题,例如:《藤野先生》的作者是谁?(鲁迅)鲁迅原名叫什么?(周树人)《藤野先生》写于哪一年?(1926年)鲁迅在日本学习的地点有几个?(两个)哪两个?(东京和仙台)鲁迅在仙台学的是什么专业?(医学)藤野先生是鲁迅的第几个老师?(第二个)(括号内为学生回答的内容)表面上看,学生在动口、动脑、动手,但实际上学生所完成的一切,都是在老师的严密控制之下,学生的活动是十分肤浅的。这种所谓“学生主体性”,实际上只是一个幌子。
      2.追求热闹型。有一位老师上《项脊轩志》,让两位女同学站起来表演,一位扮演老妪,一位扮演归有光的母亲,她们滑稽的动作和表情引起了哄堂大笑,老师还嫌学生表演不到家,就亲自参加表演,结果招来更大的笑声,课堂上一派热闹景象。
      其实《项脊轩志》这篇课文是很沉重的,这种热闹的表演把这篇课文深沉悲伤的情感冲得无影无踪,不但对学生理解文本没有帮助,反而会阻碍学生深入文本。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看似“主动”,但这种“主动”实则只是一种无意义的精力消耗。学生既没有走进文本,更不用说能留下什么心灵的震撼。一堂课在热热闹闹中过去了,学生没有收获。
      3.滥用多媒体型。有一位老师上《胡同文化》,在课件制作上下足了工夫,动画和幻灯片充斥整个课堂,汪曾祺那极具表现力的文字却被老师晾在一边。多媒体等直观教具如果使用得当,的确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但它的有效运用,必须遵循语文课程本身的特点和规律。语文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要求学生学会凭借文本的言语展开想像,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那种连课文都不看就出示课件的做法,是不利于培养思维能力和想像能力的。
      4.低级媚俗型。有教师上《林黛玉进贾府》,课堂气氛特别“活跃”,学生哈哈大笑数次。老师讲“宝黛初会”,问学生中有没有会唱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的,果真就有学生站起来唱了,课堂上一阵大笑。后来老师问:“宝玉是个什么人物?”学生发表意见后,老师强调宝玉是个“情种”,学生又笑。老师接着问:“黛玉是个什么人物?”学生猜了半天,老师说:“也是个‘情种’。”学生又笑,老师又问:“你们想想,这两个‘情种’要是碰在一起,眼神会是什么样的?”学生又是一阵大笑。整堂课中“情种”被多次重复强调,“情种”来“情种”去,学生被引笑了,课堂“气氛”活跃了,但严肃的作品被庸俗化了,甚至被糟蹋了;学生的灵魂非但没有被净化,反而沾染了污垢。这种主体性开发朝媚俗方向走的课,居然还被不少教师欣赏模仿,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二、走出误区的对策
      
      1.“倾听”文本是前提。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就是“潜心会文本”。语文教学的关键,是必须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读书,主动充分地利用原有的知识和文本储备,调动自己的思想情感意志进入语境,积极思考,把文章真正读通、读懂,也就是让他们围绕文本发现、探讨、争辩,张扬个性,从而体验创造的乐趣,感受文本的魅力。把文本抛在一边的所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无根的主体性,是假的主体性,是要不得的。
      2.教师的引导是保障。倾听文本,是一种理解活动、审美活动,也是一种创造活动。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生活经验、艺术修养不同,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也不同。但是决不能把这种主观差异性无限夸大,因为理解和鉴赏的主观差异并不能改变文章本身的基本性质,这种基本性质是从文章的历史背景、整体描述中体现出来的。因此,教师在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到见解的同时,对学生不成熟的、有偏差的、甚至错误的见解,要加以正确引导。如果“学生说的都是对的”,“学生的主体性”就成为一句没有意义的空话。学生错误解读文本是正常的,关键是通过老师的引导,要走到正确解读的路子上来。而这,正是学生主体性的内在要求。
      3.语文素养的提高是根本。关于“发挥学生主体性”,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换句话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对语文教学有什么好处。毫无疑问,“发挥学生主体性”是语文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但这一命题本身也告诉我们,我们是在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层面上来讨论“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那么,这一教学原则、教学策略的目的是什么呢?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确定“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基本策略呢?我的回答是:语文素养的提高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根本。我们不能忘记这个根本。片面追求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量和热闹气氛,这是当前一些语文课堂教学的流弊。

    相关热词搜索: 主体性 误区 对策 发挥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