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以人为本关注安全_以人为本,关注心灵

    时间:2019-01-26 03:36:3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懂得人文关爱――塑造学生的美好人格。充满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激情,传播美好的人文精神,启迪学生的精神良知;用富于启迪的语言和思想哲理,感召学生唤醒自我、富于自尊,促进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精神,关注学生心灵发展。学者于丹说:孔子十又五而志于学,十五岁之前的教育应该是心灵的教育。那么作为应该有着人文情怀的语文教师如何让语文真正走进学生心灵,让语文课成为学生的节日呢?下面笔者就谈谈《繁星》的教学实践及由此生发的一些思考。
      只要花一节课就可以把《繁星》上掉。是的,我是这样做的。然而,当我跨出教室门口时,却并不轻松。
      怎么回事?明明把重点、难点讲透了,甚至把后面的习题也和学生一起理解了,学生发言还可以,但我却很不舒服。很明显,学生并没有对我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我一点成就感也没有。
      想想早读课,倒上得很满意,跨出门口时还意犹未尽。早读很随意,让学生读了几遍课文,然后突然想到了“纳凉”的故事。令我没想到,学生们都来劲了,我本想讲讲自己的“纳凉”故事,到下课都没机会讲,想想不要紧,语文课可以继续。
      然而我没有继续,我忘了学生刚才下课时不舍的眼神,心里只想着一节课把课文上掉。我把解读课文当作一种任务、一种负担,无形中让学生感觉到了。一堂课下来,上得很认真,很不随意,任务完成了,可情趣全无。事实上我没有去留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期待,缺少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过于功利和拘谨,我反而把语文课上成了一潭死水。
      也听过一些教师的课,或设计了十几个环节容量过多节奏过快而学生应接不暇,一堂课下来学生疲惫不堪,兴趣全无;或居高临下让学生做回答问题的机器,一堂课下来学生没有自由与选择的空间;或以教师的理解取代学生的理解;或学生回答好后兀立着,教师自己讲完才手一挥示其坐下,而面无表情。很少看到有教师能俯首侧耳甚至微笑着来倾听或欣赏学生的发言,甚至说“谢谢”的话了,也很少看到有学生下课时脸露满足与快乐,甚至意犹未尽的。看来,是我们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作为一个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和发展规律。
      著名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说:“凡是教师能够讲述,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己发现、探究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语文知识的获得,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应该为我们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能做传声筒。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学生的关切,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研究表明:学生大部分的学习困难来自他们过重的学习压力,解除这些压力,明显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和潜能的开发,当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时,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就更灵敏,记忆力会大大增强,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所以教学中关注学生心灵的发展就是要给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
      不少教师依然习惯牵着学生走而不是引着学生,其自主性和创造性及被尊重感就很少了,学习的满足感和快乐感就不强,失去了源头活水,离开了生活,就文本而文本,缺少对学生的尊重,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会让学生觉得语文离生活很远,语文离教师更远。面对无生命的文本,面对被文本隔得很远的教师,他们当然就表现不出浓厚的兴趣了。
      为上课而上课,为考试而上课,为升学而上课,为考评而上课,眼里没了学生,结果当然会适得其反。如果语文课能自然些、朴素些、生活化些、随意些,多表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灵成长的关注,语文课反而会上出精彩。
      很怀念做学生时,徐关林老师给我们上课的情形。他从不发怒,从不轻易否定我们的想法。他从来不会给我们去仔细分析课文,把一篇完整的好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七零八落,美感全无。次要的文章或文段他干脆不讲,人眼的他也只是很随意地和我们读读,讲讲,不时给我们几分钟时间想想,悟悟。他总是顺着文章的气脉领着我们时而走入文本,时而走人身边的生活故事,时而感叹,时而欣喜,时而悲伤。一堂课下来,我们像过节一样快乐、轻松,不知不觉中我们都喜欢上了语文,总期待着他的课。他的课还妙语连珠,充满幽默和智慧,看他信手拈来个故事引入课文,这种随意,实在是一种语文的功底,我们只有望其项背的份。现在提倡的新理念,生态课堂,也许从这位传统的语文教师那儿能找到一二。当然,教学的灵感和随意而为的境界,我们不易做到,但我们完全可以以谦卑者的姿态做引领学生的朋友,以入戏的言情宽松的气氛来让学生喜欢语文。
      常想起犹太人的家庭教育。作家铁凝在《色变一生命与和平相爱》一文中对戴维的成长有过这样的描述:“在他成长的历程中,父母从不拒绝客人对戴维的夸奖,他们鼓励他的努力。戴维八岁时就曾写过长达五十八页的带插图的侦探小说,虽然那不过是一个孩子的幼稚之作,但老费尔斯汀先生却一丝不苟地将这小说打印出来,完好地保存至今。这个家庭的亲情,和谐,朴素,他们彼此关切,并且能够细致的欣赏对方。”这样的家庭气氛显然非常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能更多的注入“和谐、朴素、夸奖、欣赏”等因子,少一些功利性,同样会更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和心灵的成长。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说:“做人必须清楚,人生的任务就是建立自我和懂得爱,谁做到了谁就得到真正的幸福。你们之间的问题只不过是在相处的艺术、交流的技巧和沟通的理解和该如何关心、尊重和信任对方的尺度把握方面出了技术问题而已,充分的理解、包容、宽待、温柔和尊重,给对方有足够的心灵活动空间,使生活活得真实、踏实和舒心。所以。我再次强调的是,爱是可学习的,爱是需要学习的,真正的爱需要有一个学习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缺少的不是爱,而是对学生爱的技巧,如果在爱的细节上把握好了,那么就可以更有效地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导师常说上语文课最喜欢用自己的眼睛看着学生的眼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看来,在以人为本,提倡和谐社会的今天,如何解读新课标,在语文教学中真正关注学生心灵的发展,需要每个教育工作者用自己的实践和思考来不断作出回答。有人说教师是社会的良心,那么对学生的充分关注,创设随意、宽松、民主的有利于学生心灵发展的课堂气氛,用心去走近、走进学生的心灵,应该是良心的一种表现。由此激发学生的灵感和兴趣,也可以激发教师上课的灵感,让师生在解读文本中互相理解,互相肯定,互相欣赏,互相享受,让语文课成为学生和自己的节日。藉此,语文教学的春天必定会更加芳香怡人。

    相关热词搜索: 以人为本 心灵 关注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