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日记 > 正文

    [高考文言文实词解读方法例说]高考文言文常用常错实词100例

    时间:2019-05-13 03:17:5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无论是对文言实词的专项考查,还是对文句的翻译、文意的理解,都涉及对文言实词的含义的理解。文言文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不仅需要学生平时不断积累,还必须在此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方法,以便灵活运用,
      关键词:文言文实词解读方法
      一、课本知识迁移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虽取自课外,但多数知识点是分布在所学的教材中的,因此,我们可以联想已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辨别异同,据此正确理解词义。
      ①亦不能夺之矣。(2011江西卷)
      ②邓愈镇江西,数延见。(2011全国卷)
      ③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2010安徽卷)
      ①句中的“夺”在《陈情表》中有“舅夺母志”,注解为“改变”;②句中的“延”在《桃花源记》中有“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理解为“邀请”;③句中的“行李”在《烛之武退秦师》中有“行李往来,共其乏困”,解释为“使者”。
      二、语境分析法
      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很常见,要确定一个实词的词义就必须联系具体语境作分析,要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阅读过程中可以利用上下文来求解。
      ①而顾与暴秦乱君竟为奢侈。(2011湖北卷)
      ②则相与笑之曰:鄙。(2010湖北卷)
      ③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2008湖北卷)
      ①句中的“顾”,可根据前文所说的陛下仁慈宽厚,应弘扬汉家的天德等内容,分析得出该句与前文构成转折关系,所以“顾”在此应为“反而”的意思;②句中的“鄙”,可以根据前文的“农者,天下之本也……而今之为吏者不然”,推断“鄙”应理解为“见识浅薄”;③句中的“受业”是考生易错点,在很多情况下“受业”可以理解为“传授学业”,如韩愈《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但根据具体语境可知“陈氏族子之幼者”的身份是去求学,所以,此句中的“受业”应理解为“从师学习”。
      三、词类活用法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指名词、动词、形容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具备了另一种词的语法特征,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的这样一类语法现象。当文中的实词按其本义、通假等都无法解释时,我们可以从词类活用角度来考虑。
      ①先生赎而归之。(2011安徽卷)
      ②凝议上将士功状。(2010全国Ⅱ卷)
      ③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2010山东卷)
      ①句中的“归”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的意思;②句中的“上”是难点,在此处为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奏”的意思;③句中的“师”是名词作状语,理解为“像对待老师一样”。
      四、语法分析法
      文言文句子的结构是有一定规律的。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形容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语在文言文句子中的位置,作语法分析,可以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①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训之。(2011重庆卷)
      ②请者必当其人。(2011广东卷)
      ③贼非吾主敌,盍趣降。(2010全国课标卷)
      ①句中的“籍”带有宾语,应为动词,“登记”的意思;②句中的“当”在句中作定语,应为形容词,理解为“恰当”;③句中的“趣”作“降”的状语,应为副词,理解为“赶快”。
      五、结构对称法
      文言文由于受到诗歌形式的影响,一般讲究句式整齐,节奏和谐,常常使用一些结构相同的句子,这类句子中的相同位置上的词的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利用文言文句式的这个特点,我们可以由已知词语推知未知词语。
      ①俾其守约束。(2011浙江卷)
      ②法天道,顺人心。(2010全国Ⅰ卷)
      ③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笑。(2008重庆卷)
      ①句中地 “俾”,可根据原文“故赠以刀,欲其果于断;故赠以带,俾其守约”,句中的“俾”和“欲”二者意思相近,都为“想要,使”的意思;②句中的“法”和“顺”都为动词,解释为“效仿”;③句中的“傲”与“崇”为反义,理解为“轻视”。
      六、辩明通假法
      通假现象是文言文实词常见的语言现象,通假字包括通用字和假借字。通假字和本字往往没有意义上的必然联系,所以在阅读时,如遇到按该字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是通假字。
      ①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2011重庆卷)
      ②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2010山东卷)
      ③治国不失秉。(2009天津卷)
      ①句中的“趣”通“促”;②句中的“卒”通“猝”,“仓猝”的意思;③句中的“秉”通“柄”,意为“权柄”。
      七、借助成语法
      成语是人们长期使用后凝固下来的固定词组。成语比较完善地保留着文言文词汇、语法等特征,可以说成语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在解读文言实词时,如能联想到含有这一语素的成语,解释起来就容易多了。
      ①泽命不渝,信也。(2011山东卷)
      ②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2010全国Ⅱ卷)
      ③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2009宁夏、海南卷)
      ①句中联想到成语“矢志不渝”,可知“渝”为“改变”;②句中的“鬻”联系成语“卖官鬻爵”,可知其为“卖”的意思;③句中的“薄”,由成语“日薄西山”,可推知其解释为“削弱”是错误的,应解释为“迫近、接近”。
      文言文实词复习是一个难点,在平时阅读文言文时,不论是教材、课外读本还是练习中遇到的重点实词,都要根据注解,利用工具书,弄清它的意思、用法,并加以归纳整理。这里所谈到的方法应综合运用,特别是在平时的训练中应有意识地加以运用,不断巩固强化,在反复训练中,提高自己解读文言实词的能力。
      
      

    相关热词搜索: 实词 法例 高考 文言文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