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情书 > 正文

    【论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中普及人文关照的现实对策】 人文关照

    时间:2019-04-03 03:21:2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纵观20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不难发现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人们在享受巨大的物质上的成功和精神上的成就的同时,又普遍品尝到人文精神失落和危机的苦果。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急剧转型时期,新旧观念在此相遇碰撞,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大量精神困惑、人文精神失落等现象,这也是中学历史教育塑造人文精神的背景。
      我校位于城郊结合部,大多数学生都是周围拆迁的农民的子女,他们的身份比较特殊,介于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之间,农村孩子的淳朴在他们身上慢慢消失,同时又受到来自城市生活的各种诱惑,他们的行为习惯、他们的社会公德意识普遍比较差,缺乏社会责任感。对这些孩子而言,人格的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显得尤为重要。而历史教育具有承载人文关照的天然优势。塑造人文精神是历史教育的主题和指引,这是不容置疑的,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又该如何实现这个宗旨呢?这就涉及到历史教育塑造人文精神的方略,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一、以唯物史观指导人物评价
      历史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最大特点是以其朝代的更替、事件的演变,人物的言行等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唯物史观,这也是历史教学所必须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学习历史,也就意味着人们无时不在地与历史人物打交道,因此,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构成了历史学习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辩证唯物史观的最常用、最有效的途径。而历史最独特的地方,那就是它是己经逝去的客观存在,是不能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迫使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时,非得用辩证唯物史观不可,尤其是在评价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作用及其功能与过时,显得尤为重要。正因如此,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时,要求全面地看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把历史人物当“人”看,即他们也是人,只要是人的话,总有其不可克服的弱点,如近代史上的曾国藩,他一方面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具有地主阶级的残忍性,但是,另一方面,他又继承了中国士大夫传统道德,具有优秀的个人品质:一方面勾结洋人,“借师助剿”,丧权辱国,但是,另一方面,他又师夷长技,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是中国工业之父。又如,评价毛泽东,既要看到其伟大的历史功绩,那就是在他的领导下,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实现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统一。但也要看到,作为人他同样也会犯错误,主要有:大跃进时违背经济规律搞经济建设:夸大阶级斗争,造成“文化大革命”的灾难。他的功绩和失误不能简单地进行对半分或三七分,也不能因为他的失误而否认他的伟大功绩,更何况他的错误并非他一个人造成,从历史影响来看,应该是功大于过。像诸如此类的历史人物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归结,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就是要通过这样的实例,使学生能触类旁通,同时又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为人处事,必须一分为二,辩证看待,切忌“一刀切”或以偏概全,最终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以历史伟人影响人格信念
      在基础教育中,言素质教育的本位,不能不谈人格教育,因为素质教育说到底是培养具有怎样的人格的人。历史学具有丰富的人格教育因素。历史伟人的人格教育,构成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历史教学中,就要善于用伟人的人格来熏陶学生,培养其正确的人生信念。如孔子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立己利人的人格:孟子的“故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修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孙中山的“文,爱国若命”而为理想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孜孜追求、百折不挠的精神;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在演说中大声疾呼:“吾人既生于是时也矣,生于是国矣,安忍坐视而不求事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周恩来的一生就是这样为国为民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己;邓小平同志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的爱国情操,等等。在实际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听、读、看、写的形式,用伟人的伟大人格对学生的人格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听,就是在教学中,历史教师用娓娓动听的语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真挚、饱满的情感,生动描述历史长河中丰富多彩的动人的伟人故事,来吸引学生,引起学生共鸣。读,就是在课外,有意识地向学生提供有关伟人事迹的史料,并向学生推荐相关的书目,供学生阅读,这不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中进一步感受伟人的情怀。看,就是让学生观看有关伟人的影视作品,如《周恩来》、《孙中山》、《走进毛泽东》等,用栩栩如生的画面,让学生领略这些伟人独特的人格魅力。写,就是在听、读、看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动笔,对自己所熟悉的伟人进行评价,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的理想,从而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潜意识里影响学生的人格养成。通过这些形式,用伟人的人格来唤醒学生的自觉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生信念,使他们对人的地位命运和人生价值的终极关怀。
      三、以横向视角强化国际意识。
      邓小平同志早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就很远见地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在21世纪的今天,每个地球村的“村民们”只有具备强烈的世界意识、全球意识,才不会有被开除“村籍”的危险。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在世界意识教育的优势。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在中国融入世界的时代大潮中,更好地信任时代的使命,迎接中国同国际接轨的挑战,并用世界的眼光解决我们的问题和人类共同的问题。如学习“闭关锁国”这一历史内容,要使学生从内心感受和体会到,人类的科学文化总是在相互渗透和互相交流中前进的,若是脱离这种交流和渗透,就会被世界潮流所抛弃,中国历史上的闭关锁国的政策最终导致丧权辱国的结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又如,讲述新航路开辟的史实时,可以引导学生作如下探究:早在十五世纪早期,以郑和下西洋为标志,中国的航海技术己领先于欧洲。但中国人没有最终走出去,却强化了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基础,助长的中国封建统治者的不思进取、贸易上坚持“厚往薄来”的原则,其目的仅仅是为了显示中国的富强与富有,从而加深了中国人的自我虚骄和以我为中心的世界观,结果成全了西方人。他们走出了国门,建立了殖民地,开拓了新疆土,从而有了全球范围内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因此,现在我们实行改革开放,就得用全球的眼光来审视问题。如果我们今天仍然着眼于养活自己,费很大的劲来发展农业,配置大量资源,这必然会影响我国的工业化。事实上,从全球资源配置着眼,只要我们能生产出足够的工业品,换来外汇,买得起粮食,也同样能养活自己。如果我们历史教学能从这些角度来引导学生,就能使学生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培养其正确的国际意识。
      参考文献:
      1、肖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人民大学出版社
      2、宁裕先编:《历史教育方法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3月版
      3、金一呜:《教育原理》,安徽出版社,1995年版《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4、李守常:《史学要论》,北师大史学所印
      作者单位:南京市百家湖中学

    相关热词搜索: 关照 对策 普及 人文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