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美文 > 正文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

    时间:2019-05-24 03:26:2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 生活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教育即生活,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小学生的道德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道德教育要做到以人为本,让德育主体回归生活,真正做到生活过程德育化,德育过程生活化。
      【关键词】 生活;实践;德育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用新的课程观点去观照德育,德育无处不在,它就是一种生活。作为德育工作者,应根据时代的要求努力构建面向生活的德育新理念,使德育工作不断适应新的形势需要。
      1 德育要基于现实生活
      生活是人类道德生成的基础,离开了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小学生的道德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德育要贴近生活,要将德育的主体置于现实生活之中,应与人的丰富生活相联系,做到生活过程德育化,德育过程生活化,离开生活的基础,道德将走向虚无。
      1.1 生活经验的体会是道德生成的源头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进行道德教育的最好原材料。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现实的社会也给予了学生们多种多样的体验,学生又是生活在多变的社会中,生活可以教给学生许多在课堂、学校、家庭中学不到而必要的东西。
      上学期,在一次班级组织的活动,师生乘车回校时,一男子上车没多长时间就开始吸烟,司机劝他将烟熄灭,该男子并不理会司机的劝告,还和司机争吵起来。但当学生们都纷纷出来指责他的不对时,该男子才在公共的道德约束下为他不文明的行为道歉。透过这个例子,我感到学生们亲身体会到遵守公共道德的必要。这种从生活中获得的教育比学校教师单纯的教育要有效的得多。
      1.2 生活习惯是道德生成的过程
      “春风化丝雨,润物细无声”,学校道德教育从生活开始,就其本质而言,就是要从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出发点。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过:教育就是帮助人培养好习惯。人们在夸奖一个孩子懂礼貌、尊重人时常常会说这个孩子家教好,而好的家教实际上就是家长培养孩子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
      1.3 生活环境是德育文化的土壤
      生活世界是蕴含丰富价值和意义的世界,是道德根植于其中的深沃土壤。“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环境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力量。营造一个有利用人的发展的文化环境,己逐渐得到学校教育的认同。我们经常说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质上就是要利用积极、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提升道德意识。
      2 德育要联系生活实际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在很大程度上是主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在解决一系列的道德冲突的过程中形成的。这就是说,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之中,不应该有脱离生活的道德。生活应该是最好的老师,它对人产生最直接、最深远的影响。
      2.1 道德目标要贴近生活
      人是社会的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正因为这样,德育目标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不应该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分析人的需要特征时提出了著名的人的需要层次论,这给我们在德育目标的确定上有一个很大的启示,即德育目标应具有层次性,应该循序渐进。尽量避免空洞的理论和口号。
      2.2 德育的内容要源于生活
      我班成绩较好的小陈同学一次在食堂打饭时,工作人员不注意将他的碗摔到了地上,工作人员马上给他道歉,可是小陈同学就是不依不饶。我了解事情的始末,并没有马上给予严历批评,相反是对他敢于维护自己正当利益的行为进行了大力的赞赏,这使得他有些意外,但我又让他再好好自己有没有做得不妥之处呢,是不是这件事在某方面给你带来了很大且不可挽回的损失呢,是应该“得理不饶人”呢,还是“得饶人处且饶人”等等。经过这一番的谈话后,他也知道自己做得不对,事后也进行了道歉。
      3 德育要回归生活
      生活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学生接受教育,接受生活的磨练,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生活。回归生活是德育工作改革的必然趋势。如何能让德育回归生活?
      3.1 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在德育中最根本的标志就是“以学生为本”。这要求在德育中,彻底纠正德育的“人的缺位”状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德育“回归生活”,就是要尊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客观存在,让德育的展开过程成为学生个体完美充盈的成长过程。让学生在由生活构成的德育情景之中,能积极自主地思考、发现、探索、理解和领悟。
      3.2 让学生体验感悟生活
      学生个体自我生成的、感性的、具体的、现实的生活就是“生活德育”;直接的、天真的、无痕情境,没有刻意的创设,学生主体不会觉察自己是在接受教育,只是在习以为常的情境中享受着真、善、美的浸染。德育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生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中。比如有的放矢地让学欣赏有关于人性的电影和书籍,以各种方式创设自然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参与和体会,用无痕的情境陶冶闪耀着教育的智慧,让学生感受着真实且看起来没有参杂任何的课堂教育的德育教育。在晶莹明澈,静谧安详的氛围中,开启思路,放飞情愫。
      3.3 师德建设回归生活,构建生活课堂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师德,是一种高尚的人格精神,是教师之所以成为“人师”的根本,是教育的精髓所在。只有师德回归了生活,作为教育主导的教师才能真正做到让德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回归到生活中去。让课堂“回归生活”,要求教师会从教材描述的生活片段中选取链接生活的点,注意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联系,充分发挥已有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应该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中选择合适的素材进行一定的加工,在教材与学生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让学生感受品德与生活的内在联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自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财富。”学校德育回归生活,关注、指导和引导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德育根植于火热的现实生活和学生特殊的生活世界里,才能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做到德育内容联系生活,德育方法贴近生活,德育途径通向生活,德育主体走进生活。
      参考文献
      [1] 麦志强,潘海燕主编. 班主任工作读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1
      [2] 湖北教育学院主办. 班主任之友. 班主任之友杂志社,2006.5
      [3] 魏书生主编. 班主任工作漫谈. 漓江出版社,2002.4[4] 刘铁芳《面向生活引导生活——回归生活的德育内涵与策略》

    相关热词搜索: 源头活水 如许 问渠哪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