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美文 > 正文

    “东莞特色”留下浓彩|广东东莞中浓盘磨

    时间:2019-04-24 03:25:3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如果说深圳是打工文学“漂移地图”的第一个绘制者,那么东莞就是打工文学“漂移地图”的润色者;如果说深圳是打工文学的策源地,那么东莞则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了打工文学作者的聚集地。
      在东莞,打工文学活跃时间之长、作者队伍之大、作品数量之多、政府扶持力量之大,在南粤首屈一指。
      打工文学作家王十月就是在东莞写出了《国家订单》,获得了“鲁迅文学奖”。广东文艺批评家张一文在东莞樟木头置业后,和王十月、王一丁、刘芬等同居此地的作家一道,推动成立了“中国作家第一村”。作家村一问世便引起新华社、《人民日报》、香港《文汇报》等各大主流媒介的强烈关注。各地名作家也纷至沓来,作家村和村民们,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
      除了《国家订单》之外,东莞近年来还涌现出如《牛小米外企打拼记》、《东莞不相信眼泪》、《东莞打工妹生存实录》等一大批打工文学精品。
      东莞政府扶持打工文学创作所形成的“东莞特色”,引起全国的关注。
      其中,打工文学研究实现了东莞文学研究国家级和省部级立项的零的突破,《打工文学的整体观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打工文学研究》被列为广东省社科基金项目和广东省重点文学创作项目、广东文学院签约项目。东莞市文联现主办有《东莞文艺》、《南飞燕》两本刊物,均为月刊。
      2005年10月,柳冬妩的打工诗歌评论《在城市里跳跃》荣获第五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文学类三等奖。该文首发于2004年第11期《读书》杂志,《新华文摘》、《文汇读书周报》、《中国文化报》、《文学报》等三十多家报刊等进行了选载、摘介或发表推介文章。
      柳冬妩,安徽人,现供职于东莞市文联。他是从打工底层奇迹般成长起来的评论家,本身有过比一般农民工更曲折的打工经历。2006年12月,他所写的《从乡村到城市的精神胎记——中国“打工诗歌”研究》出版,是全国第一本打工诗歌理论研究专著。
      柳冬妩本身就是打工者,他的打工文学评论较之于学院派评论家,多了一种切肤的痛感和亲近性,并标志着打工阶层话语权的觉醒和实现。
      2007年,在东莞打工的郑小琼出版了她的第一本书、散文集《夜晚的深度》。本书的出版受到了东莞市文学艺术创作和文学艺术奖励专项资金的支持。出版此书之后,郑小琼的文学之路越走越宽。
      借助于繁荣的“打工经济”,东莞市有着丰裕的财政收入。2005年起,东莞市政府每年通过财政拨款拿出至少500万元,作为东莞市文学艺术创作和文学艺术奖励等专项资金。这项政策落实到操作层面上,就是出台了《东莞市文学艺术工作者个人出书、展览和演出资助试行办法》。据湖北籍“新莞人”、作家赵原称,“个人出书资助办法”原来只针对东莞本土作者,后来,也许从郑小琼出书开始,扩大到也对“新莞人”作者个人出书进行资助,让他们与本土作者一样,享有作品发表受扶持资助的权利。于是有一大批在莞打工诗人、作家圆了出书梦:赵原(小说集《我们不得不重新回到大街上》、诗集《晨曲和叙事诗》)、刘大程(诗集《眺望或低徊》)、汪雪英(纪实作品集《那些向上生长的枝丫》)、尹宏灯(诗集《奔跑》)等等,使东莞成为繁荣打工文学、打工文化的乐土。
      打工文学“漂移地图”上,“东莞特色”无疑留下了浓彩。

    相关热词搜索: 东莞 留下 特色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