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美文 > 正文

    “作用”及“好处”类题型攻略:初中阅读理解题型题目的好处

    时间:2019-02-23 03:25:1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研读近几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试题,不难发现,以“作用”“好(妙)处”设问的题目出现的频率相当高。然而,由于命题角度多变,“作用”的范围较广,这就使不少学生面临“作用题”时,对其“好处”或茫然无知,一筹莫展,或凭感觉,任意作答。本文主要以2009年高考试题为例,就这类题型的设题角度和答题方法作探讨。
      
      一、细节描写的作用
      
      细节,是构成艺术整体的基本要素,是刻画人物性格、展开故事情节、构成典型环境的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它在整个艺术作品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没有细节,便没有情节的生动性、形象的鲜明性、主题的深刻性”。细节描写是指对作品中的人物(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包括场面)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其作用可以使作品的主题更深刻,使作品充满诗情画意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折射人物情感世界,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以及连接故事情节。
      【高考连线】(2009年安徽卷第13题)董师傅每晚到湖边闲坐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相关语段】董师傅精通木匠活儿,也对校园里的山水草木很是熟悉。若是有人了解他的知识,可能聘他为业余园林鉴赏家,其实他自己也不了解。一年年花开花落,人去人来;教师住宅里老的一个个走了,学生宿舍里小的一拨拨来了。董师傅见得多了,也没有什么特别感慨的。家里妻儿都很平安,挣的钱足够用了,日子过得很平静。
      校园里有一个不大的湖,绿柳垂岸,柳丝牵引着湖水,湖水清澈,游鱼可见。董师傅每晚收拾好木工工具,便来湖边大石上闲坐,点上一支烟,心静如水,十分自在。
      【答案解析】抓住关键词“心静如水,十分自在”,同时要考虑与情节的发展联系,正是由于到湖边闲坐,才会巧遇小翠。答案:①反映董师傅淡定平和的情感世界;②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或“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高考连线】(2009年四川卷第16题)这篇小说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中画线部分作简要分析。
      【相关语段】我坐在那里呆呆地发愣,陷入绝望之中。过了好一会儿,我又拿起那本书,翻了起来。翻到伤寒――仔细看了它的各种症状,我发现我又得了伤寒,想必我得此病已经好几个月了,竟然还茫然不知。不知我还患有其他什么疾病?
      起初,我对此颇有些伤感,心中似有几分失落……我不知道自己究竟还能活多久,我得做一番自我检查……我看了看自己的舌头――我尽量把舌头伸得长长的,闭上一只眼睛,用另一只眼睛来检查。我只能看见自己的舌尖,得到的唯一收获是:我比以前更加确信我得了猩红热。
      【答案解析】本文以“想象”为线索,一个鲜明的特色是以心理活动描写为主要方式来展开故事情节。这篇小说的细节描写使故事情节更加真实细腻,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其中,“呆呆地发愣”写神态,“绝望”“伤感”写心理,这些描写重在刻画主人公的脆弱;“闭一只眼”“睁一只眼”“看伸长的舌头”写行为,突出他检查自身症状的专注与仔细,由此刻画了他的敏感和多疑。
      
      二、想象的作用
      
      文学作品离不开想象,一般而言,由实而虚的基本作用是:虚实相生,从人们熟悉的实体写到蕴含哲理的象征体,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便于读者的理解逐步深入。只要掌握了这个基本作用,再结合具体语境,把“实体”和“象征体”变换成具体的写作对象即可。
      【高考连线】(2009年湖北卷第19题)在第⑥、⑦段中,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想象中的古墙和疏竹?
      【相关语段】⑥以此,我便爱上了北窗。南窗的光强,固不必说,就是东窗和西窗也不如北窗。北窗放进的光是那般清淡而隐约,反射而不直接。说到反光,当然便到了“窗子以外”了。我不敢想象窗外有什么明湖或青山的反光,那太奢望了。我只希望北窗外有一带古老的粉墙,最低限度地要老到透出点微黄的颜色;假如可能,古墙上生几片青翠的石斑。这墙不要去窗太近,太近则逼窄,使人心狭;也不要太远,太远便不成为窗子屏风;去窗一丈五尺左右便好。如此古墙上的光辉反射在窗下的桌上,润泽而淡白,不带一分逼人的霸气。这种清光绝不会侵凌你的幽静,也不会扰乱你的运思。
      ⑦假如,你嫌这样的光太朴素了些,那你就在墙边种上一行疏竹。有风,你可以欣赏它婆娑的舞容;有月,你可以欣赏窗上迷离的竹影;有雨,它给你平添一番清凄;有雪,那素洁,那清劲,确是你清寂中的佳友。即使无月无风,无雨无雪,红日半墙,竹荫微动,掩映于你书桌上的清晖,泛出一片青翠,几纹波痕,那般的生动而空灵。你书桌上满写着清新的诗句,你坐在那儿,纵使不读书也“要得”。
      【答案解析】本题要从内容、结构(或行文、构思)和表达技巧几方面来回答。从内容上回答要容易些,后两个要点相对较难。其首要的作用是这些描写本身的作用――表现对北窗的爱,还要考虑对文章表达效果和结构的作用。考生需要调动平时的积累,比如课本中的《荷塘月色》一文,第五自然段写月下荷塘:“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作者借树叶、树影来写月光,选文与之有相似点。
      【参考答案】①通过古墙和疏竹把北窗的光影之美形象地描绘出来,强化了作者对北窗的偏爱,因为此处更宜于读书和写作。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增强了画面感,营造了诗的意境。③写想象中的古墙和疏竹,使行文摇曳多姿,富有变化。
      
      三、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
      
      在文学作品中,如果用某一物象作标题,一般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起主人公的一生,二是象征某种哲理或意蕴,表现某种情思或精神。
      【高考连线】(2009年浙江卷第15题)有人建议把文章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
      【相关语段】 “没错,是空的。”她认真地说,“40年前,我妈将这盒子合上捆紧,同时也将世上最甜蜜的地方――家的声响、家的气味和家的场景统统关在里头了。自此以后,我一直没将盒子打开过。我觉得这里头仍然充满了这些无价之宝呢。”
      这是一只装满了天伦之乐的盒子!和所有纪念品相比较,它无疑既独特又不朽――相片早已褪色,鲜花也早已化作尘土,只有家,却依然如自己的手指那么亲近!
      【答案解析】本题其实是作品以“魔盒”为题有什么好处的另一种表述,着重考查考生对文章标题和内容的把握能力。虽为开放型试题,但得能够自圆其说。看法一:以“魔盒”为题更合适。理由:①制造悬念,吸引读者;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③形象生动,具有象征意味。看法二:以“贝格斯太太”为题更合适。理由:①贝格斯太太是全文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②小说中人物关系单纯,以此为题,更能紧扣中心;③外国经典作品常以人物姓名为题。
      
      四、特定词语的作用
      
      这里的“特定词语”是指词语的情景义,是指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派生出来的临时义,离开了这个语境,临时义也就消失了。有时是指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或作用,这种词语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可以结合文本从思想倾向、感情色彩、形象感受、语体特点以及风格特色等方面来揣摩其作用。
      【高考连线】(2009年北京卷第18题)第二段里的“仰望中的登攀”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相关语段】韩城南边是一个有别于周围山原的盆地,绿树葱茏,良田万顷,疑是到了江南仙境。从这里流入黄河的芝水,使芝川有着天赐的好风水。与司马迁结缘的汉武帝,曾想长生不死,那些方士官宦之流投其所好,竟在这一带挖到了灵芝。汉武帝喜得瑞药,却也没能活到今天,只是由此将原名陶渠水的这条河更名为芝水了。过小石桥,穿木牌坊,踏上石砌的古道,便开始了仰望中的登攀。
      【答案解析】这是一个明显的过渡句。内容上,考生要注意“仰望”一词,仰望谁?为什么要“仰望”?答案:①在结构上统领下文,承上启下;②表现司马祠的地势由低到高的走向;③暗含对司马迁的敬仰之情。
      【高考连线】(2009年浙江卷第13题)指出三处画线词语“似乎”在句中所起的作用。
      似乎①:________________
      似乎②:________________
      似乎③:________________
      【相关语段】①她忙着又给我倒了点热气腾腾的茶,接着端坐在安乐椅上,默默地注视着我――似乎在思索着如何选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②“一定感到奇怪,是吧?”贝格斯太太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珍藏着这么一个似乎是无用的东西。不错,这里头的确是空的。”③又过了一会儿――还是在那晚,我又一次眺望着伦敦城。灯火神奇地闪烁着,这地方似乎变得亲切得多了。我心中的忧郁大多已经消失。
      【答案解析】通对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答题要点:①显示人物的情态。②表示对魔盒作用的肯定。③反映“我”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五、写景的作用
      
      文学类文本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往往构成人物活动的环境或背景,所以写景的基本作用就是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某种气氛。而景物更重要的作用是以景衬人,它又可细分为两类:正衬,即以景物之优美衬托人物心灵之美好,或以景物之凄凉衬托人物命运之悲惨;反衬,即用景物之美好或气氛之欢快来反衬人物悲惨的命运或凄凉的境遇。
      【高考连线】(2009年浙江卷第12题)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相关语段】在一抹缠绵而又朦胧的夕照的映衬下,我四周高耸着的伦敦城的房顶和烟囱,似乎就像监狱围墙上的雉堞。从我三楼的窗户鸟瞰,景色并不令人怡然自得――庭院满目萧条,死气沉沉的秃树刺破了暮色。远处,有口钟正在铮铮报时。
      【答案解析】 要抓关键词“景色并不令人怡然自得”“满目萧条”“死气沉沉”,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段景物的特点:封闭压抑,阴沉死寂。作用:营造忧伤、压抑的氛围,渲染“我”孤独、烦闷的心情。
      
      六、引用古典诗文(格言警句)的作用
      
      从论证的角度分析,引用诗文格言属于引证法,一般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此外,对引用史实和古诗文而言,它还有丰富文章的内涵、增加文采等方面的作用。
      【高考连线】(2008年全国卷Ⅰ第17题)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相关语段】 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穿甲,满是凄凉悲惋。然而,今天阳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游人漫步这里,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何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进,且把它还给古诗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这是郭小川的诗句吧!
      【答案解析】 第一问要抓住“何必”“不必”这两个情感倾向明显的词语。考题就最后一段设问,解答一定要考察它与首段的关联,它常常有首尾呼应的作用。答案:①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②回应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
      
      七、修辞的作用
      
      修辞种类虽多,但用来设题的往往是比喻、拟人、对比、排比与反复。比喻使语言形象具体,通俗易懂;拟人使语言生动活泼,同时还便于直抒胸臆;排比可以增强语势,同时还便于语义的层层递进或语境的步步扩大;反复可以突出语义或强调情感。只要掌握了上述修辞的基本作用,准确答题应当不成问题。在各种修辞中,以比喻设题的频率是最高的。诚然,一般比喻句的作用是使语言形象具体,但是,如果是以题目作喻体,而这个喻体又蕴涵丰富的象征意义。而且,比喻句后面还有比较深刻的议论句,那么,这种比喻的作用至少有三点:其一,呼应题目;其二,揭示喻体的象征意义;其三,表达作者与之相关的感情。对比既是修辞方法,也是表达手法。如果只是两种事物的简单对比,那是属于修辞方法,其基本作用是为了塑造反差鲜明的形象,使读者印象深刻。如果是多种事物的分项对比,而对比的内容占全文一半以上,那就属于表达手法的对比,它的基本作用应当是丰富文章的思想内涵,使表达层层深入而更加集中。
      【高考连线】(2009年上海卷第7题)第①、②段画线部分都用了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相关语段】 ①我写过北国的春风。记述在冰雪沉睡的山沟里,忽然一夜间,呼啸咆哮,“卡卡”折枝,“砰砰”冰裂,沙石扑窗如机枪扫射,木头梁、柱、椽、檩“格拉格拉”如山神大虫冬眠初醒,伸腰伸腿,骨节作响……天亮起来一看,冰雪依旧,只是趴下来点贴近地皮。
      ②春风告退。忽又从千里外,从沙漠,从戈壁起跑,跨栏一般生猛,跨越崇山峻岭,踢蹬起黄沙黄土,高天朦胧,太阳淡化……这样一而再三,麦苗才吐青,冰雪也还在角落里、背阴里、洼里坎里龇着白牙。
      【答案解析】画线句修辞显而易见为拟人,其作用是形象地写出了北方冰雪的野性特点以及在春风中消融的过程。
      
      八、插入史实或回忆某一事件的作用
      
      插入史实一般是为了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如果在史实前后有总括性语句或总结性语句,那么,插入的史实往往就具有例证的作用。插入某一事件一般是为了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所以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同时还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一般表示对生命、生活或事业的积极而深入的思考,丰富了文章的思想容量。
      【高考连线】(2009全国卷Ⅱ第14题)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回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相关语段】 那时的长白山,还没有进行旅游开发,所以并没有什么所谓的“景点”,许多人去长白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去看天池。我们大概也是那个样子,所以一爬上汽车,人们的心和飞旋的车轮就达成高度的默契,一路盘旋而上,直奔峰顶。尽管一路上的好花、好树、好景色层出不穷,但似乎都与我们无关。过后,当我重新翻阅那天的记忆时,除太阳未出时的美人松剪影和最后的那泓天池水还算清晰,中间大部分片段都是些红绿交错、模模糊糊的虚影,如一张张焦距没有对准的照片。
      只有那些岳桦树,对于我来说,却是一个意外,也是一个惊奇。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行文思路结构,关键要抓住“只有那些岳桦树,对于我来说,却是一个意外,也是一个惊奇”一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①补充解释旅行中的印象;②为下文描写岳桦进行铺垫。
      
      九、首段的作用
      
      一般而言,首段的作用有: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如果开篇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激发读者思考的作用。如果开篇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高考连线】(2009年山东卷第19题)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相关语段】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去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答案解析】 本题关键是要抓住“我想,人生也是如此”这一句,从两方面作答:内容上是以个人习惯类比人生,引发感悟;结构上是为下文作铺垫。
      【高考连线】(2009年江苏卷第11题)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相关语段】 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答案解析】本题要求比较具体,要求分析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作用,要抓住关键词“水”“人”“精神”,才能作答: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十、末段的作用
      
      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卒章显志),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有时候,试题只针对最后一句发问,而这一句偏偏又很含蓄,答题时可表述为: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此外,根据卒章显志的传统技法,说明它可能与揭示主旨有关,只不过因其含蓄,所以它的作用不再是点明题旨,而是暗示主题。除了上述两点,最后一句往往还具有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高考连线】(2009年四川卷第17题)结合小说主旨,你怎样理解结尾医生为“我”开出的“处方”?小说以“处方”作结有何妙处?
      【相关语段】我径直来到一家最近的药店,药剂师看了看处方,又将它退了回来。他说他不收这种处方。“你不是药剂师?”我问。“我是药剂师。如果我经营一个合作商店兼营家庭旅馆的话,我倒是可以为你效劳。可我只是一个药剂师,我无能为力。”
      我看了看那处方,上面写道:“一磅牛排,外加一品脱苦啤酒,每隔六小时服用一次;每天早晨散步十英里;每天晚上十一点上床睡觉。此外不要满脑子都装些你不明白的东西。”
      【答案解析】文章标题为“想象”,主人公“我”显然是“臆想症”患者,俗话说得好“心病还须心药治”,答案可表述为:这“处方”是针对“我”敏感多疑的心病开出的“心药”,目的是劝慰我解除思想负担,轻松愉快地健康生活。小说以幽默的“处方”作结,巧妙地揭示了作品的主旨。
      
      十一、中间段的作用
      
      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承上启下),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如果描写的物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衬托(或烘托、铺垫)。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
      【高考连线】(2009年天津卷第19题)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相关语段】关上咿呀作响的木门,我到一位朋友家去做客。我们是同龄人,他高我矮,他瘦我胖。儿时,我们一起光着屁股在村前的水塘中戏水,后来又一道去放牛,在田边戽水[用戽(hù)斗汲水]捉鱼。当晚霞在天边辉映出万道红色或紫橙色的霞光,我们把斗笠挂在身后,骑在水牛背上,慢悠悠晃悠悠一高一低地回家来。
      【答案解析】本段生动形象有画面感,朴实自然有乡土气息,通过对儿时生活片段的回忆,表现了淳朴、快乐、悠然自在的乡村童趣。其作用是引起下文对现实中朋友及“老屋”变化的叙写。
      本文只是为中学生提供解答该类题型的一般套路或答题框架,因为高考试卷中选文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而作用题概括的框架是有限的,因此,必须在有限框架的基础上结合选文内容加以发挥,才能最大限度地贴近参考答案。
      (编辑 文 墨)

    相关热词搜索: 题型 好处 作用 攻略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