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句子 > 正文

    【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激励机制】 最新马斯洛需求7个层次

    时间:2019-05-24 03:23:4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发现两种现象,一种现象是:语文阅读教学课中,低年级的学生爱积极的举手回答问题,随着年级升高,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逐渐减少;另外一种现象是:在阅读教学中,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有些时候会积极回答问题,而有时候却沉默寡言。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不同的现象呢?本人从人本主义心理学者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里找到了答案:激励要建立在学生的需要,特别是当时的主导需要基础上。下面,我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来剖析两个教学案例,以揭示上面所描述的现象。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研究人的需要结构的一种理论,它包括生理需要——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的保障;社交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尊重需要——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自我实现需要——最高等的需要。
      在马斯洛看来,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在高层次的需要充分出现之前,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它的激励作用就会降低,其优势地位将不再保持下去,高层次的需要会取代它成为推动行为的主要原因。即是说没有低层次需要的满足,就不可能会有高层次需要的强烈欲望,而低层次的需要一经满足,便不能成为激发人们行为的动因,取而代之的是高层次的需要。
      二、语言评价到位激励机制
      教学案例:一位语文老师要上一节示范课,曾用了不同的年级试讲同一篇课文《荷花》(人教版第六册)。其效果如下:
      第一次在二年级上课,老师用屏幕出示以下内容: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老师说:“谁来读读这段?”学生马上举起手来。当同学读完后,老师激励说:“你真棒!”老师接着说:“谁还想读?”学生读完后,老师又激励说:“你读得真好!”接着又说:“谁读得比她更好?”在这种激励性的氛围中,学生积极的举手读书,气氛很好。
      第二次在四年级上课,老师在同一时候用屏幕出示同样的内容。
      老师说:“谁来读读这段?”没有几个同学举手。当有同学读完后,老师激励说:“你真棒!”老师接着说:“谁还想读?”这时,没人愿意来读书。老师又激励说:“我相信你们肯定能读好这一段的。谁来读?”仍然没有人举手……
      第三次仍然在四年级上课,老师在同一时候用屏幕出示同样的内容。
      老师说:“这段文字很美,谁来读读这段?”有几个同学举手。当同学读完后,老师点评说:“你注意了‘挨挨挤挤’这个词,让我隐隐约约看到了荷叶的多。你也注意了‘有的’这个词,让我知道了荷花的姿势美。”那位同学满意的坐下了。老师接着说:“谁还想读?”这时,很多人举手。老师的点评让学生明白了自己读书到底好在哪里,而后面读书的同学也知道自己该在哪个地方重读,哪个地方要放慢速度。最后,那节课很成功。
      同样的课题,同样的老师,同样的同学,为什么第三次试讲又成功了呢?因为有不同的评价激励机制。案例中学生读完片段后,老师的评价是‘你注意了’‘挨挨挤挤’‘有的’这些词,后面的同学读书,老师同样指出了他读得好在什么地方,这样的评价让学生知道了该如何读才能读得更好,满足了同学们当时的需要,所以这样的课堂就会活起来。
      三、问题层次设计激励机制
      教学案例:某老师第一次在上《惊弓之鸟》一文时,让学生在课堂上自渎了几遍课文,便向同学提问:“从大雁被更羸‘射’下中你知道了什么?”结果没几个同学举手。而起来回答的同学,答案都不尽如人意。课堂沉闷,最终以失败告终。某老师第二次在上《惊弓之鸟》一文时,吸取了前一次的教训,在知道同学们已经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了“惊弓之鸟”的含义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是谁害了大雁?”这时,同学们都举起了手,看得出来,他们都希望来回答,都有想说出自己想法的欲望。学生回答的答案是不一样的,有的说是更羸害了大雁,有的说是弓箭害了大雁,也有的说是大雁群害了它,还有的说是大雁自己害自己。当时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其实他们的答案都有道理,于是老师都给予鼓励,满足他们的需要。根据当时的情况,老师顺势又提出:“从‘大雁自己害自己和大雁群害了那只大雁’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很快知道“要善于观察,遇事要镇定,同伴之间要互相帮助,要团结……”当然,那位老师少不了对他们进行恰当的表扬,主要是表扬他们回答问题的准确性中肯定他们的能力。最终,课成功了。
      由此可见,在同年龄学生身上的不同时候需要是不同的,而在高层次的需要充分出现之前,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我们只有清楚学生在课堂上的需要,特别是主导需要,准确的运用问题层次设计激励机制,才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四、如何准确把握语言激励和问题激励
      在利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实施激励政策时,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何才能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准确把握语言激励和问题激励机制?我们不妨借鉴企业管理家运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实施的激励政策。他们认为企业管理中有效实施激励政策的关键是“换位、定位、到位”三位一体。我以为在我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也应当以此建立激励机制。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当如何理解“换位、定位、到位”三位一体?换位,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的考虑学生在学习这个内容时已经知道了什么,需要知道什么,想表达什么,需要得到怎样的表扬。第二是定位,即通过与学生的沟通,观察他们的言行,明了他的需要,这实际上就是我们说的“了解学情”。
      语言激励机制教学案例中,我们知道,低年级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需要就是大声的正确的朗读课文,然后得到老师“你真棒!”、“你读得真好!”这样粗浅的表扬即可。这是我们站在低年级的学生角度思考了他们的需求,从而进行换位和定位思考,所以虽然是简单的一句激励语言,也能恰当的满足低年级学生的需求,从而使激励语言到位,因此就调动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有了活跃的课堂。
      问题层次激励机制教学案例中,第一次失败就是因为老老师定位不准,所以问题设计就不到位,导致课堂教学失败。而第二次,老师就先换位思考,然后准确定位,最后问题到位,所以课堂成功。
      可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进行“换位、定位、到位”三位一体激励政策进行思考,把握好学生的主导需要,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