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句子 > 正文

    胸有成竹的启示作文 [“胸有成竹”不会成全作文教学]

    时间:2019-05-12 03:30:5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胸有成竹,一挥而就。”既指绘画技艺的娴熟,也指做事前心里早已有了准谱,故能做到挥洒自如、有条不紊。因为写作与绘画的共通之处,“胸有成竹”一词也往往用在写作上,既指文思泉涌,也指胸有成章。
      “胸有成竹”,用在写作过程中应当说是没有异议,但如果用在作文教学中,特别是教学中对作文内容的认识上,如果说益大于弊,我不敢苟同。因为,教学重在策略的运用,在于激活、唤醒学生生活的储备与记忆,梳理思绪。而写作,重在对已有的作文素材加工处理之后的倾吐与输出,由非线性的材料变为线性输出,通过文字的表述,让第三方理解思想,或是进入作者所要营造的思想情境中去。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学生开始学习作文时的状况:当学生进入三年级时,在他们第一次用作文本进行写作时,学生是有非常高的兴致与激情的,对作文这件事是非常有兴趣的。但是两三次下来,不少学生一开始的作文的好奇与热情就逐渐消失了。这是因为写作这件事本身有一定难度,这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但不是全部的、决定性的因素。学生的作文兴趣一点点地消失,在我看来是因为作文导学和过程缺少智趣的成分,少了神秘的探究感与悬念,就让学生少了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传统的作文教学有两大特色:一是学生的自写自悟成为作文能力习得的重要途径;二是先写后教,以评代教,是老师在作文教学中最重要的职能体现。所以可以这样认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的作文可以说是没有教学的,至少导学这个环节是相当缺失的。因为导学环节的缺失,或者虽有导学的环节,但因导学环节缺少智趣的因素,导致学生对作文最终失去了兴趣。没有兴趣,少了乐于、肯于来写的动力,自然难有信心,作文教学出现高耗低效的局面在所难免。
      回到文章的主题上,为什么说“胸有成竹”不能成全作文教学?在我们司空见惯的以训练为核心的作文课堂上,当师生共同面对一个作文题时,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彼此心目中自觉不自觉的都有在这个文题之下的“成竹”:学生觉得这样的题目只能写成这个样子,而老师的潜意识里往往也觉得只应该写成这个样子。于是,在“胸有成竹”的影响下,在同一文题之下,师生思想的趋同性越来越多,体现在学生习作之中就是模式化的千篇一律、千人一腔。因为没有变数与智趣的因素,让作文定格成了师生的胸中“成竹”。其实,写作本身是一件很智慧的事,对写作的人有较高的智的要求,而我们在阅读一部好的作品时,一是会为作者的智慧所折服,二是浸润其智的营造与创造之中,获得智的启迪。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我们的课堂始终让学生充满好奇与乐趣,不是从教者写下题目起,师生心目中彼此就知道该写什么内容,大致该用什么样的段落结构、表现形式等等,而是始终让学生对教者后面的内容充满探究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获得创造感和成就感,等到动笔的时候,通过老师不断地梳理与引导达到胸有成竹,这样的作文教学是不是更科学些呢?可是,在我们传统的写作教学中,几乎很少提及“智”的元素,特别是小学习作阶段,将学习写作定位在语言文字的熟悉、拆解训练上,入格远远重于出格,把学生习作只看成学徒阶段的模仿与熟悉,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智的参与和介入,少有创造的成分在内,学生的个性、动力与成就感就在没有任何悬念与神秘探究中消失殆尽了。
      智趣就有要让学生玩作文,在智中彰显作文本身的魔力,来吸引学生来写,玩中激发学生作文的动力,趣中激活学生生活、情感、体现的储备,在思如泉涌的愤悱状态下,完成习作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了。如果始终将作文做成一件很智趣的事,学生作文的兴趣始终得以维系,由兴趣发展成一种书写倾吐的习惯,能力自然会在习惯中形成。
      所以,我的观点是,作文教学的过程,一定要有智的因素和成分在内,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师生对一次次的作文题的认识都是“胸有成竹”,那只能让我们的作文教学变得僵化,少有生趣与生机。当然,教师对作文教学过程、环节是需要“胸有成竹”的;而在写作的过程,师生如果能做到胸有成竹,倒是会成就一篇篇佳作的诞生。
      需要强调的是,我这里所说的“胸有成竹”,针对的只是对习作的认识和观点,而不是其他。胸有成竹,更多的是成就写作。

    相关热词搜索: 胸有成竹 成全 作文教学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