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句子 > 正文

    石字读音_从“石”字谈古今读音

    时间:2019-04-21 03:19:1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前些天看《百家讲坛》栏目,有著名学者王立群教授讲的《大风歌》,主要讲汉代历史,其中涉及秦汉官阶里“石”这个字的读音,王教授特别强调应当读shí,他说每次他讲到“二千石”之后都会有很多热心观众写信给他,纠正他的读音,说“王教授,这个字在这儿应该念dàn”。王立群教授否定了dàn的读音,而肯定了shí的读音,这让人百思不得其解:难道从小到大一直将表示重量的单位“石”读dàn都错了?那么多热心观众也都错了?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2版)、《辞海》(第1版)、《新华字典》(第11版)、《古入声字手册》等都表明“石”当计量单位讲的时候“古读shí,今读dàn”,原来是古今读音的差别。
      《康熙字典》:“石,《唐韵》《集韵》《正韵》常只切,《韵会》常亦切。”从韵书反切看只能切出shí音。
      可见古读shí是有依据的,这就让人产生疑问:dàn音是从何而来呢?
      《后汉书·宣秉传》讲到宣秉的美德,说他“所得禄奉,辄以收养亲族。其孤弱者,分与田地,自无担石之储”,唐李贤注引《前书音义》:“今江淮人谓一石为一担。担音丁滥反。”据李贤注,将“石”读为dàn是从一些方言区开始的。
      《汉书·律历志上》:“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计算一下,一石应该是一百二十斤左右。古人以担挑粮,一担粮食的重量差不多也就是一百多斤,所以“石”“担”相通是有道理的。吕叔湘先生在《语文常谈》中指出:“因为一石粮食恰好是一个人所能挑担的重量,于是一石又称一担,可是仍然写做‘石’,于是‘石’就在shí之外又添了dàn这个音。”裘锡圭《文字学概要》也举了“石换读为担’的例子,他提出:“唐以后,谓一石为一担的,早已不限于江淮人了。因此很多人把‘石’用作当量词讲的‘担’的简体。”
      在今天,不只“石”这个单位退出了历史舞台就连“斤、两”也面临着被“公斤、克”笔单位所取代的命运。虽然现代社会生茫中用到“石”这个单位的机会已经很少了,但我们还要使用这个词,就像我们的社会已经没有了“太监、驸马、兵符”等见象,但我们有时还会使用这些词一样。尤其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这些字的读音更不可能回避。比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观刈麦》中就有“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句,该诗被收入多家语文教材。韩愈《马说》文有“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该文也被收入语文教材。
      总之,“石”本来只有“shí”一读,因其当重量单位讲时与“担”意义相通,就在这个意义上改读为“dàn”。
      实际上读音的变化历朝历代都有,只不过语音的相对稳定性让生活于同时代的人很难觉察到这种变化。有心人对比隔代人的语音就会发现若干变化的端倪,那再上溯千年历史,可以想见,即使今人能“穿越”到古代,怕也难以听懂当时人的语言了。明末陈第在《毛诗古音考·自序》中早就提出过“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的观点。所以今人读古文在语音上完全保持原貌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但如果据此就一切以今音为准也有问题。我们认为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第一,古今读音不同,意义也有别,此时当区分古今读音。比如“雨”(yǔ)和“雨”(yù),读上声时指雨水,读去声时是动词,指下雨或下雪。如果把“冬雷震震夏雨雪”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中的“雨”同读上声,就会造成语义误解。再如李白《将进酒》中有“呼儿将出换美酒”句,两个“将”意思不同,题目中的“将”是“请”的意思,应读qiāng,诗句中的“将”当“拿出”义讲,应读Jiāng。
      第二,古今读音不同,但不区别意义,此时当视具体情况而定,有押韵等特殊要求的可以读古音,一般情况下统一读今音就可以了。比如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字,按照现代汉语读音,“白”音bái,但也有人提出应该音bó,因为按照《唐韵》《集韵》《韵会》《正韵》等韵书,都只能切出bó音来。我们认为,从实用的角度看,读bó还是读bái都不会产生意义区别,应当取大家都熟悉并早已接受的读音。又比如“斜”,今音只有xié,但古音读xiá。就意义来讲,读成xié或者xiá都没有关系,只是在音韵上,取古音xiá更合辙押韵,如果在不是特别强调押韵的情况下,读xié未为不可。
      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要遵从古音很困难,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今天我们用普通话读起来很多地方都不押韵了,但按照古音,“物”“壁”“雪”“杰”“发”“灭”“月”都是入声字,声调短促,有塞音韵尾,按照保持古诗、尊重古读的说法,这些地方都该读入声,但是在绝大部分入声已经消失的北方地区推行古入声读法显然不切实际。当然,在专门的古诗词吟诵场合,为了强调押韵而读古音还是可以理解的,就像在京剧念白里还保留了尖团音的区别一样。
      其实,我们的语音规范化工作早就注意到了古今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遵从了从俗从众原则。比如成语“叶公好龙”,“叶”古读shè,现在已经统一为今读yè了。
      “石”的dàn音不仅在词典里有地位,在语言使用者中也很有基础,属于被广泛接受的音义结合体,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热心观众给王立群教授纠正读音了。在这种情况下,强调同样的意思古读shí今读dàn,于表义无任何作用,徒增使用者的记忆负担,不如统读今音,以免造成误会。语音说到底是表义的,对于交际者来说,只要是在现阶段能很好表义的音就是适合的。

    相关热词搜索: 读音 古今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