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句子 > 正文

    运行机制 [构建统整与调适的运作机制]

    时间:2019-04-14 03:32:1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本文拟从实践生成的层面对新课程实施统整与调适的背景、内容和策略进行描述,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新课程改革和实践统整与调适的开放谐调的运作机制,为高质量推进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提供一种切实、可行、持续、有力的体制保障。
      关键词:新课程;教育改革和实践;运作机制;行动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9-037-2
      生成性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也是新课程改革赢得生命绩效的核心。如何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务实高效地推进实践的生长,凸显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思路,构建并落实最优化的开放谐调的运作机制是新课程实施全面提速和增效的关键,也是影响甚至决定未来教育质量和走向的关键。尤其是在经过了前期的改革尝试并全面步入实施的攻坚时刻,反思前期新课改的经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统整与调适的构想就显得特别重要而有时代意义,现结合我校推进新课改实验的实情,提出学校新一轮课程全面实施的统整与调适意见如下:
      一、统整与调适的背景: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案例:一位富有改革精神的教学新锐大胆地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他邀请了部分家长和同事参加听课,在学习鲁迅先生的《祝福》一课时,他开始即向学生提出了研究性的教学目标,并引导学生围绕目标查阅资料、自主思考、相互交流、共同讨论、形成结论,如对祥林嫂到底是不是被封建礼教逼死的问题的探究,有的同学提出“祥林嫂是被众人的唾液‘淹’死的”,有的同学提出“祥林嫂是被金钱的大山‘压’死的”……不一而足,尽管教者因势利导进一步追根穷源,和学生一起清晰地看到了祥林嫂之死的实质,完成了研究目标明确、研究过程完整、研究成果丰富的一节研究课的教学任务,但课后,家长还是对教和考的脱节提出了质疑,一些老师也认为这种研究性的运作方式很难复制和推广。
      实施难的症结到底何在?
      根据问卷调查统计,主要原因是:
      (一)观念守旧。不少人认为:研究性学习等活动的开展是“银样蜡枪头——中看不中用”。
      这表明:应试教育的观念时至今日仍未从根本上更新,还存在着人为的把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对立的状况,担心搞研究性学习是作秀,会影响教学成绩的提高。
      (二)培训工作未落到实处。一些人认为:研究性学习排不进课表,抑或排进了课表,也实施不了。真是“聋子的耳朵——装饰”。
      这表明:教师的专业素质不过关,导致了研究性学习的走过场。客观上,面广量大给师资培训带来了困难,但缺少有层次的规划、组织,也是培训不到位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而使研究性学习悬置。一句话:缺乏整体的有效培训和组织保证。
      (三)新课程方案的实施缺少匹配的保障、评估、激励机制。比较多的人认为:单一地行政推行新课程的实施,严重缺乏与之相匹配的人本化措施。好比“马鞭子当帐杆——相差大半截”。
      这表明:实践尚处于初步,改革研究和实验不够深入,教育整体规划、统筹调控、多维支持的持久推动的力度不够。
      (四)社会、家长的理解程度还偏低。大多数人认为:家长普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试验品。不要“六月天晒瓦——坏了胚子”。
      这表明:现行的以分论才的评价标准在不少家长的心中还是唯一的价值杠杆,分本位思想依然严重。
      (五)学校并未从生存和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新课改的重要性。绝大多数人认为:学校自身倾向于穿新鞋走旧路。执著于“石匠锻磨——走老路”。
      这表明:急功近利,舍不得加大对新课改实践的投入,因循守旧,不愿意在原有价值体制未更新的情况下贸然行事。
      二、统整与调适的内容:措施和建议
      新课程改革实践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是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的综合性的工程。从改革蓝图设计到具体实验操作,均系统地体现了它是以学校为主阵地、以社会为大背景的整体工程。因此,新课程的实施离不开统整和调适。
      首先应加强规划工作。整体联动,统配资源,提高实施新课改方案的组织地位。应积极营造关心、理解、支持、参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社会氛围,使家长、社会各界理解并支持新课程改革,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优质资源的使用效率[1],促进对新课程实验的评价、研究和调控,进一步保障对学校、社区、家庭教育的协调和管理,并提供资金保证,为构建“有特色、高质量、现代化”的新课程实施机制创造优越的条件。
      其次应加强指导工作。有序推进,局部调控,提高实施新课改方案的操作水平,应尽早在学校范围内组织对新课程方案标准的全面学习和深入研讨,使学校领导与教师对《方案》和《课程标准》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和深入细致的理解;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办学条件和师资情况按《方案》要求酝酿产生新课程方案的编制,充分研讨课程实施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完善、形成可行的校本课程方案;应完善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切实使学校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及网络信息技术等各种专用教室的建设与新课程接轨,成为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使学校能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超市”。
      第三应加强评估工作。优化教学,对接高考,提高实施新课改方案的实际效益。应在评估的过程中强调发展性原则,建立新课程的培训制度和以校为本的教学评价制度,研制对学生有益的高考选课指导方案,建立学生选课指导组织,确定学生选课指导原则和程序,充分研讨学生选课过程中的难点,形成学生选课指导手册,将充分发掘并有效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提上日程,突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地位,建立研究性学习机制、社区服务网络和社会实践规程,并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创造条件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一个适宜的学习和成长的环境,拥有一份优良的学习和成长的成绩,拥有一股快乐的学习和成长的动力。[2]
      三、统整与调适的策略:构建并落实开放谐调的运作机制
      (一)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凸显新课程改革的中心地位   新课程的全面实施首先必须构建一个可行的整体指导方案,学校必须成立“新课程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和“新课程实施专家指导小组”,制订与《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相适应的学校新课程实施工作计划,建立校本师资培训机构,确定专用培训基地,划拨新课程实施及研究专项经费,多方面创设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多渠道、多途径地突出新课程实施的重要地位,从组织、规程、经费等方面有效地保障新课程实施的落实。
      (二)突出重点,大胆实践,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1.关注课程改革,更新教育观念。
      要组织全体教师人人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验)》和各学科新课程标准。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方向,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实施新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开展新课改实验活动。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青年教师上新课程试验课和新课程解剖课,把新课程的理念引进课堂教学,构建自主、探究、合作的课堂教学新机制,促进教师的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的根本转变。
      要举办专家报告会。围绕新课程改革和研究性学习进行专题培训,交流信息,提高理论水平,对教师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加以指导,提高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
      2.创新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益。
      要实施推门听课制度。依据新课程背景下的开放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估,形成相互听课、相互学习的浓厚风气,并把听课、评课作为教师工作考评的依据之一,使开放的课堂教学成为以创造性教学为中心的、便于教师互相学习和共同成长的课堂。[3]
      要研究高考改革动向,搜集高考信息。组织教职工外出学习、参观、交流,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促进校际合作,与外校教师共同研讨新高考复习思路,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新高考试卷及评分标准,解决好新课程实施与高考绩效相统一的难题。
      要坚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把它作为课堂教学评价不可忽缺的依据之一。鼓励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组织教学,自主制作教学课件,建立符合新课改要求的开放型信息化新课堂。
      3.研究教育课题,增强教育活力。
      要全面推进国家、省、市、校四级课题研究。把新课程改革、研究性学习与各课题有机结合起来,以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为突破口,深入开展各项研究活动。
      要实施全员参与制和自主申报制,全体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研究。所有课题组成员都有明确的课题研究目标、计划、记载和总结。
      要鼓励全体教职工撰写以新课程推进为主题的科研论文。举行校级论文评比活动,并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级论文大赛。制定并执行学校教职工论文奖励条例,进行专项考核和奖励。
      4.开设活动课程,完善课程系统。
      按照新课改方案的要求,学校要把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等科目列入课程计划,并着力在实施中加以落实。目前,主要是把各学科的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课堂教学中推崇并采用探究式学习,形成初步的研究氛围和研究机制,各项必备的活动都要按省厅规定课时开足开齐,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学校要开设丰富的选修课程,加强对学科内模块组合的科学性的研究,并开设可供学生选择的兴趣小组活动课程,如:文学沙龙、英语角、天文观测、计算机应用等,全方位满足全体学生的要求,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和谐和可持续地发展。
      5.开发校本课程,加强特色发展。
      学校要在开好必修课的同时,强化选修课的教学,并实施学分制。目前,我校开设的校本课程大致可分为学科延伸型校本课程、校园资源型校本课程、实践活动型校本课程三种类型。在构筑创新平台方面实施了“三突破”校本课程育人机制。突破一:挖掘校园文化资源,营造课程生态环境。包括:挖掘传统资源,开发校本历史课程;挖掘乡土资源,开发校本地域课程;挖掘特色资源,开发校本形象课程。突破二:开发课堂教学资源,构建课程实践体系。包括:开发选修资源,丰富校本兴趣课程;开发活动资源,丰富校本生活课程;开发研究资源,丰富校本探究课程。突破三:丰富创新设计资源,实施课程自主管理。包括:丰富创意资源,设置校本思维课程;丰富策略资源,设置校本管理课程;丰富反馈资源,设置校本品牌课程。
      (三)贯彻方针,全面育人,放大新课程改革的显著效应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在具体的改革实践中,无论是宏观的规划,还是微观的设计,学校自始至终都要把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为新课改的聚焦点,要把德育塑人工作摆在新课程实施的首要位置,致力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以生为本,塑造新人。
      学校要健全与新课程实施相匹配的德育工作机构。职责明确,运转协调。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工作网络。学校要切实开设德育类校本课程,积极开展德育科研,不断研究新形势下加强德育工作的新途径。
      此外,学校还要落实德育基地。加强学生的德育实践和德育体验。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德育基地参观、学习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启动和实施“德育心理辅导教学”的研究和实验,为实现新课程改革保障学生全面、均衡、富有个性地发展的终极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改革实践需要从民族生存的高度审视和规划,新课程改革实践需要在阵痛中历练和创生,新课程改革实践需要不断反思和优化。一句话,新课程是属于生成性的课程。因此,尽管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会有坎坷、有波折甚至有失败,但我们每一位肩承教育发展伟业的工作者责无旁贷、任重道远、义无反顾。构建并落实开放谐调的运作机制,实现新课程改革实践提速增效的目标,我们还需要用三句话来共勉:1.现在的时代就是黄金的时代。2.先投入战斗,再决定胜负吧。3.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要创造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彭坤明著.知识经济与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蒋敦杰,杨四耕主编.高中新课程理念与实施(第四卷).海南出版社,2005.
      [3]李志宏,邱孝玉主编.新课程校本教研的示例与指导.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相关热词搜索: 调适 构建 运作机制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