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句子 > 正文

    让德育之花悄然绽放在语文课堂上_悄然绽放半命题作文600

    时间:2019-04-02 03:16:2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韩愈在《师说》中对教师的职能做了精确的论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理诚至理,但以之来反省我们“师者”自身,不难发现“经师”居多,兢兢业业于“授业解惑”,却常常忽略了最重要的“传道”。其中弊端不言而喻,首当其冲的便是造成了学生们一心为学而不为人。因此,每位教师都应该扛起以德育人的大旗,肩起“人师”的自然职责。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自然地渗透德育应成为语文教师深思的问题。如果把握不好渗透方式和渗透程度,那么语文课极有可能变成政治课,甚至事与愿违,不但德育没渗进去,学生还给老师扣上“假道学”的帽子,对语文课倒了胃。
      近些年来,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尝试渗透德育,有了点滴思考和认识,即扣住时代脉搏,润人于无声。扣住时代脉搏,就是要从当今社会现状出发,去思考当前学生德之失处,运用能引起学生思考兴趣乃至产生情感共鸣的现实材料、话题浚其德之源;润人于无声,就是在文本教学过程中自然渗透德育,不留斧凿之痕迹,如春雨之润物。二者并用,相得益彰。下文以《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的教学设计为例示于方家。
      《获得教养的途径》是笔者在初中教学中选用的一篇文章,是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文章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笔者觉得这是一篇渗入德育的绝佳文章:一来“教养”与“德”相依无缝,二来文章本身已经传达养德之法,可谓授学生鱼与渔。更重要的是,当下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所困,所读书的量少且良莠不齐。而书籍是“养德”的最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德”之缺失应与此现状有关联。为此设置以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布置作业,查阅资料,预设德育。让学生查找关于作者赫尔曼·黑塞生平的资料,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的致词,并提供作者其它一些文章的篇目,如《黑塞自传》、《我最爱读的书》、《论与书为友》等供查阅。这些文章展示了赫尔曼·黑塞的读书观,尤其剖析了读书对于教养的积极意义,并且结合作者自身体验,有助于学生对本文的理解,还能对渗入德育先做情感和认知上的铺垫。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提出,赫尔曼·黑塞是怎样一个人?其自身的经历体验能否为大家说明“读书是获得教养的途径”?这样一方面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一方面用作家本身的资料来引证其观点,更有说服力,强化了德育的效果。
      环节二:引入现象,展开讨论,促进德育。上课伊始,先通过课件介绍一段资料:1.“展淑女气质,显绅士风度”。这是一幅校园标语。当它出现在有着80年历史的江苏省重点中学南京四中的校园里时,引起了学生和社会各界的特别关注。2.杭州宋城华美学校也推出了与传统“三好学生”评选标准不一样的评优准则,不再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评选优秀,而在学生中评选起了“小绅士”、“小淑女”,公开表示要培养具有“贵族气质”的学生。然后请学生就材料中校方的做法进行评论,并思考何为“淑女、绅士”,你是否愿意成为“淑女/绅士”,如果愿意,你认为怎样才能达成目标。
      讨论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淑女/绅士”这个话题很感兴趣,毕竟是十六、七岁的孩子,渴望被异性关注乃至得到他人的认可,成为“淑女/绅士”是他们大多数人潜在愿望。关于材料中校方的所作所为,学生也能作辩证思考,他们指出“和声细雨、谦恭礼让”并不是“淑女/绅士”的内涵,“淑女/绅士”不以带有封建气息的“贵族气质”为体现,“淑女/绅士”在当今社会下与我国古代有不同的涵义,应是一种有“教养”的集中体现。在这个谈论和思想的交流碰撞中,学生其实已经在彼此渗入“德育”——那就是我们要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环节三:质疑文本,带动思考,渗入德育。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按照文本,赫尔曼·黑塞倡导读怎样的书?你赞同他的观点吗?这个问题是针对黑塞在文中的读书观——“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而提出的。这个问题切合当今学生的阅读现状和阅读心理——“经典作品”读得极少,“通俗”作品流通广泛。当然这个问题不在于批驳黑塞的“读书观”,而是让学生敢于质疑,发出自己的声音。进一步指出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不同的书会充实我们的精神思想,而在这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杰作”无疑会最大化地完善我们的精神思想。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对黑塞的读书观持不赞同的态度,认为“通俗文学”也是“获得教养的途径”,哪怕“报纸、杂志”等媒体也可以达到提高教养的目的,有的学生还以《读者》为例,说明其对于自己的精神涵养作用。在此过程中,笔者引用了吴希义的文章《以书为友》来具体解释了黑塞的读书观,让学生对黑塞的说法有了客观的理解。
      环节四:以己为鉴,反省自身,强化德育。授完文本后,让学生讨论: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你读怎样的书?给你带来哪些方面的变化?这些问题触动了学生。因为他们发现所读的书实在太少,大多拘囿于课本和自己感兴趣的报纸杂志等。自己的点滴教养多来自于“父母的言传身教”和学校、社会的“道德”约束。他们也发现自己的精神生活比较“单调”,且自身的教养大多是外化的,而不是内隐的,教养并没有融合在其精神深处,渴望自己成为“有教养的人”,亦希望他人也能“有教养”,而读书是教养内化的绝佳手段。
      整个教学环节是自然穿插于文本教学中的,而不是孤零零地独立于文本之外。要以文本分析为“经”,适时编织“德育”这根“纬”。纵览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热烈探讨及富有个人色彩的观点让我感觉这节课是深入其心的,或者说触动了学生道德教养的神经。他们在思考社会、他人和反思自己的过程中,感触到了“教养”的力量并找到了“获得教养的途径”。所以,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不能一味“引经据典”,否则会收效甚微甚至遭学生之摒弃。如果能“扣住时代脉搏”,并“润人于无声”,则可能事半功倍。
      (作者单位:盐城市亭湖区永丰初级中学)

    相关热词搜索: 德育 之花 悄然 绽放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