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句子 > 正文

    [潜能生:走向优秀还是沦为落后]潜能生转化记录

    时间:2019-03-31 03:11:1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潜能生在中小学中几乎是教师关注的盲点,面临沦为落后的发展困境。要使中小学潜能生彻底摆脱这一困境,逐步走向优秀,就必须进行教学反思,重视学生个性教育,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强化潜能生的自我优化意识,从而充分发掘潜能生的潜能,帮助他们摆脱落后,走向优秀。
      【关 键 词】潜能生;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108-03
      潜能生在中小学不是少数,他们是优秀生的后备军、后进生的预备队,是迫切需要关注的群体。但现实中,中小学潜能生几乎是教师关注的盲点,在教师与其自身对自己的忽视中陷入了种种困境。教育者有责任审视这一现象,进行教学反思,找到问题的症结,采取有效策略,促使中小学潜能生走向优秀。
      一、中小学潜能生面临沦为落后的困境
      所谓潜能生,是指由于思想意识、行为习惯、认识能力、价值取向、个人情感、意志和学习状况等原因形成的,缺乏强烈的竞争意识,自我价值观念淡薄,定向、定位偏离自我,在单位教育教学体系中处于中间状态,[1]但却具有其他方面特长或抓住其潜能点的发展便可迅速转变成优秀生为特征的群体。在中小学,不少班主任认为潜能生情况复杂,不易出成果,所以不愿为这样的学生多费精力,而热衷于“抓两头带中间”,学生结构群体普遍呈橄榄型。教师对潜能生与所有处于橄榄型结构中部的中等水平的学生一样,使用完全相同的教育方法,完全没有顾及到潜能生的个性特点。中小学潜能生在长期的被忽视中陷入了困境,他们被统一要求,缺失个性,他们时常会处于各种矛盾与对自己的怀疑与否定之中,这对他们并未成熟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目前,中小学潜能生主要面临以下发展困境,极易使他们沦为落后。
      (一)缺乏个性
      潜能生既不像优秀生那样出类拔萃,也不像后进生那样频频闹事,他们是温和的群体,有很多共性,对于他们各自的潜能点教师无法一一顾及。因此,教师对于潜能生提出要求的途径更多是在课堂上以一般性要求的形式面向中等生提出的。在教师看来,潜能生在学校中就是中等生。因为潜能生的特长一般与学习无直接联系,教师无暇顾及,所以只能对其同中等生一起提出一般性的要求。一般性要求具有模糊性,它似乎适用于所有学生,但实际上却不适用于任何一个具体而独立的个体,因为他们的个性被忽略了。中小学生的可塑性强,因此教育者的导向作用十分重要。目前,中小学很多教师都忽视了潜能生的个性,放弃了潜能生的潜能转化为良好行为品质的可能。潜能生有自己的个性与特长,有自己的理想与奋斗目标,但教师却不能顾及到他们的个性需求,不能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长此以往,必将使潜能生陷入真正平庸的困境,甚至是加入到落后的行列。
      (二)情感上得不到教师及时肯定的回应
      很多教师实际上并不了解潜能生的真实想法,潜能生在内心里是很渴望得到教师肯定评价的,哪怕只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赞许的微笑。他们希望自己取得进步时,教师能及时发现并给予肯定或表扬。但教师却可能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及时发现潜能生取得的某项成绩或无法体察到他们细微的进步,甚至认为他们学习以外的长处不足为奇,从而错过了肯定的最佳时机,而这恰恰会极大地伤害学生的情感,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陷入“自作多情”的尴尬境地,进而否定自己的进步,让一切回到原点。
      (三)对自己的能力常持怀疑与否定的态度
      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会在有意无意间向潜能生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即他们是有潜力的,他们所处的现状并不是他们真实水平的客观体现,只要再努力一点,克服学习中的粗心、交往中的羞涩等小毛病,就会成为优秀生。但实际上,事情并不像说的那么简单,有很多潜能生一直在努力,也尽量克服小毛病,但可能方法不对或未找到潜能点,因此仍然成不了优秀生,不能成为教师心目中的宠儿。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往往引起潜能生心理的困惑,他们找不到造成问题的外部原因,就只能在自身找原因,认为自己比别人笨,对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进行怀疑与否定。教师与家长对其过高的期望及对其学习生活中问题症结的简单定位与对困难估计的不足,导致了中小学潜能生的心灵困境。
      二、中小学潜能生面临沦为落后困境的成因
      (一)长期以来中小学的升学压力直接导致了教师对班级潜能生的忽视
      目前,对教师的评判标准基本上依据其所教班级学生的成绩水平。在这样的标准制约下,教师更多关注优秀生可以快出成绩,出好成绩;也关注后进生,后进生的进步容易体现。教师的个人成绩易于通过优秀生的成绩与后进生的进步来体现。对于潜能生来说,他们情况复杂。虽然潜能生可发掘,但不同的学生潜能点不同,发掘的方式也不同,况且潜能生的特长也不一定就有利于其升学,教师要使他们每个人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并取得巨大进步,在时间和精力上难以顾及。
      (二)班级授课制自身的缺陷导致潜能生成为与教师交往的盲点
      班级授课制目前仍是我国中小学采取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在班级教学中,教师要面对全体学生,以讲授为主,师生互动的机会很少,加之教师要保证一定的教学进度,在橄榄型班级结构的前提下,教师在课堂上与优秀生和后进生的个别交流要明显多于同潜能生的交流量。学生在学校中,课堂上的师生交往是正式的交往形式,它往往决定了师生其他时间内的交往频率,并且教师在课堂上的评价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是非常大的。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表扬的心理效果胜过其他任何时候教师对学生形成的心理影响。因此,在师生课堂交往中处于劣势的潜能生容易成为师生个别交往的盲点。
      (三)潜能生对自己身份的标定影响其展现自我与良性发展
      人处在一定的环境中,就会形成一定的自我印象,会给自己在这个集体中定位,中小学生也不例外。在班级中通过一两次大的考试或活动,学生自己、学生之间就会给自己和他人定位。潜能生很容易将自己定位在中等生的位置上,一旦这种标定成立,晕轮效应就很容易出现(所谓晕轮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2]),潜能生自己或他人都会认为其所有方面都无过人之处,有时这种标定可能会耽误潜能生其他方面特长的发展,这对于潜能生素质的提高与今后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四)评价学生标准自身的局限性
      评价是把“双刃剑”,它既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特别是评价标准本身有缺陷时更是如此,而评价标准完全没有缺陷乃是很难的。[3]目前,我国虽然注重学生素质的提高,但学业成绩依然是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潜能生很多是学业成绩平平而有其他优势或未找准潜能点而转化失败的学生,教育者对他们其他方面优势的忽视或因要求其提高学业成绩而压抑其优势的发展是目前我国中小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种对学生评价标准自身的局限性恰恰扩大了潜能生的范围,压抑了他们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
      三、中小学潜能生走向优秀的策略
      (一)教师要进行反思性教学
      所谓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及其所依据的观念、思想、教学结果、教学伦理、教学背景或给予肯定、支持和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和修正,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主体性的过程;是教师借助行为研究,不断探究、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是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4]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行为等进行反思,研究不同学生的特点,找到适合本班级学生尤其是潜能生的发展途径,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超越理论。“实践的超越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理论对现实的反思精神,当理论消失了它的指导性之后,那些表面上看来是联系实际的做法在本质上很可能背离了实践的要求,导致教育实践对教育理论的偏离甚至有悖于目标达成。”[5]作为新时期的中小学教师,尤其需要一定的理论水平与超越理论的实践素养,只有如此,才能解决班级工作中的难题——潜能生的发展问题。
      (二)注重对中小学潜能生进行个性教育
      “个性教育更多地着眼于个体独特的内在潜能和资质的唤醒、显发和弘扬。”[6]教师应该克服以往喜欢安分守己的“良民”局限,要认识到潜能生没有优势、没有向优秀生转化的愿望是十分危险的,这将泯灭他们的个性与创造性。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遵循扬长迁移原则。“所谓扬长迁移原则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主动发现学生的优点、特长、兴趣、爱好和闪光点,利用学生自身之长,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触发学生形成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机制,调动学生内在的自我发展潜能,促进和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和提高。”[7]教师要善于利用潜能生其他方面的长处带动其薄弱环节的共同良性发展,通过对其潜能点的发掘推动潜能生向优秀生转化。
      (三)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密切配合
      教师在学校是学生的管理者、知识的传授者、潜能的激发者,但在家庭中,教师的影响就成为间接影响,而家长则成为直接影响者。如果家长能与教师密切配合,完成教师在学校未完成的教育影响,那么学生将会接受最完整、最适合其自身特点的教育。对潜能生来说,家长比教师更了解他们的优势与潜能点。因此,要做好潜能生向优秀生转化的工作就需要家长与教师的配合,家长向教师提供学生的信息,教师根据信息实施恰当的教育。家长与教师保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指导思想的一致,这样才能真正引导潜能生走出困境。
      (四)强化中小学潜能生的自我优化意识
      让潜能生明确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树立挫折意识,从内因出发,逐步走出困境。潜能生要在教师与家长的共同协助下找到自己具体问题的症结,发现自己的长处,找准自己的潜能点,锻炼自己的意志,遇到挫折不轻易退缩,明确近期与远期目标,端正学习态度,找准学习方法,促进自己向优秀生转化。
      (五)完善中小学生评价制度
      改变过去以成绩为参照的评价标准,综合学业成绩、人际交往能力、创新精神等各种因素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及制度,为潜能生走出困境提供制度保障。
      综上所述,潜能生在班级中出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因此教育者应当更多地关注他们,促使逐步摆脱面临落后的发展困境,稳步走向优秀,身心的持续健康发展。
      注 释:
      [1]何伟.中等生心理成因类型分析及其引导[J].宁夏教育,1999(5):9.
      [2]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26.
      [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273.
      [4]胡波.浅谈反思性教学中的个体反思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3(6):31-34.
      [5]张立昌.试论教师的反思及其策略[J].教育研究,2001(12):26-27.
      [6]肖川.“个性教育·人格教育·主体性教育”辨析[J].江西教育科研,1999(5):25-28.
      [7]张爱华,王海鹏.个性教育的扬长迁移原则[J].中国教育学刊,2003(6):12-14.

    相关热词搜索: 沦为 潜能 落后 走向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