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句子 > 正文

    诫子书文言虚词总结【高考文言虚词总结】

    时间:2019-03-21 03:27:5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考点精析】      文言虚词在2006年的高考大纲中明确为“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而2007年则为“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就说明“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十分重要。所以,复习文言虚词,一般不要求死记硬背虚词的义项,而是在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上下文中确定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作用。文言虚词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掌握特点。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在汉语发展史上变化比实词大。例如一词多义:“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苏轼《石钟山记》)“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韩愈《师说》)前者“之”为代词;后者“之”是用在主谓间的助词。又如 “舟摇摇以轻�,风飘飘而吹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以”和“而”,作用完全相同,都为连词。
      2. 明确重点。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共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要在个个落实的基础上,从常用意义和非常用意义方面比较区别,把握常用意义和用法,照顾特殊意义和用法,可以采用多义比较的方法,以类相从,同类集中。
      3. 联系课文。课文是虚词运用的典范,重点文章一定要反复吟咏体味。虚词以实词为骨骼和支撑,是内容表达的传神之处,因此不能肢解词语,要在语境里体会理解。其次,还要明确文言虚词考查的形式。从近年来全国卷和各地高考试题题型来看,一般分为:判别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选择题”,判别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混合型的“选择题”,正确理解和翻译句子中含有的虚词。此外,还有文言断句题型,即利用“之”“乎”“者”“也”“已”“焉”“哉”以及“矣”等来划分句子的意义单位。
      
      【实战练习】
      
      1.请写出下列句中“则”的意义和用法。(答案写在后面的横线上)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则:______________;则:______________
      ②“壮士!――赐之卮酒。”则与之斗卮酒。(《鸿门宴》)则:______________
      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则:______________
      ④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谏太宗十思疏》)则:______________
      ⑤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师说》)则:______________
      ⑥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六国论》)则:______________
      ⑦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则:______________
      ⑧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则: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答案写在后面的横线上)
      ①鸾鸟凤凰,日以远兮。(《涉江》)以:______________
      ②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六国论》)以:______________
      ③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以:______________
      ④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者。(《寡人之于国也》)以:______________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以:______________
      ⑥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以:______________
      ⑦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以:______________
      ⑧是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赤壁之战》)以:______________
      3.请写出下列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答案写在后面的横线上)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于:______________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于:______________
      ③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于:______________
      ④是故所欲者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孟子二章》)于:______________
      ⑤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五人墓碑记》)于:______________
      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师说》)于:______________
      ⑦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于:______________
      ⑧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于:______________
      4.指出下列“乃”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B.①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②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
      C.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D.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5.指出下列“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臣之壮士,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B.①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逍遥游》)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C.①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项脊轩志》)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其共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D.①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
        ②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齐桓晋文之事》)
      6.指出下列“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B.①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
      C.①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
      D.①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原贾生列传》)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参考答案与解析】
      
      1.①副词,就; ②连词,于是,就 ;③副词,就; ④表转折的连词,却; ⑤连词,于是,就;⑥连词,那么; ⑦副词,就; ⑧判断动词,就是。
      2.①表修饰连词,不译; ②连词,来; ③动词,认为 ;④介词,按照 ;⑤连词,因为 ;⑥介词,因为; ⑦介词,凭 ;⑧介词,因为。
      3.①介词,被 ;②介词,比; ③介词,对; ④介词,比; ⑤介词,比; ⑥介词,被 ;⑦介词,从; ⑧介词,在。
      4.B ①乃,副词,“竟然”;②乃,副词,“于是,就”。(其余A、B、D三项中的“乃”字,全部为判断动词,意为“是”)
      5.D ①之,代词,“那些”;②之,动词,“到、达到”。(其余 A、B、C三项中的“之”,都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6.A ①而,表修饰的连词,不译;②表假设的连词,“如果”。(其余B、C、D三项中的“而”字,都是转折连词,“但是、可是、却”的意思)

    相关热词搜索: 虚词 高考 文言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