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句子 > 正文

    胡同文化的精义应为“和”: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

    时间:2019-02-26 03:27:4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胡同文化》中,作者说:“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忍,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这似乎是无可争议的事了,只是再读其文,却又很难信服。体会《胡同文化》中的记述,觉得“和”到能肩负北京胡同文化精义的职责。
      从城市布局特征上看。北京城方方正正,四合院方方正正。方方正正的四合院就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在这种四方四正的城市特色中生活,时间长了,自然会感到相对而又协调。长短相对,宽窄相依。不过而及,协调有致,这反映到生活现实中,就会时时希望四平八稳,就有求安、求平、求自保的意识。历时越久,这种意识就会更加根深蒂固。成为一种思维定式。蛙住井底,见天不大,虽为寓言,却有生活,依据。
      这种定式,构成了人们生活、思想上的无形的方正古城。让这方正古城不为外事物所残毁而能保持安宁完整,较为恰当的处事方略就是“和”。不偏不倚,不急不躁,不追求不争执,不逞强不惹事,和和乐乐,平平常常,这就是胡同中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中庸》讲:“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达道也。”胡同文化的“和”,怕正是此理。方正又体现出规矩、专制。市民们地位低下,物质生活简单,非常容易满足,相互之间也只能和,除了“和”之外,还能怎样?
      于是,在作者笔下,《胡同文化》无一不表现“和”的思想。
      胡同的名称选择,表现的是“和”的市民心态。看吧,惜薪司胡同、大哑巴胡同、王皮胡同、手帕胡同、羊肉胡同、羊尾巴胡同、狗尾巴胡同,等等,这些胡同名称,不伦不类,名不见经传。石老娘胡同,因老娘是接生婆而得名。文中没有一个胡同的名称是有头有脸能登大雅之堂能为大人先生们神往而叫得响的。作者列举的这些胡同名全都是很平民化的。随意取名,随意称呼,名称就显得很卑下。连胡同里的一点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声音也和乐。
      这种平平淡淡的“和”的文化,使人们安土忌迁,再怎么破的家,也不愿轻易弃掷而另寻新居。有一个破家已属不易,安个新家又谈何容易!何况还有相和相乐的街坊呢!择邻也不简单。
      人们讲究处街坊。左邻右舍,为了相安,相互之间礼尚往来,送点礼。“随一点‘分子”’,这才感到符合礼数。棋友、酒友、鸟友,各以所长会友,不分尊卑,彼此平等,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大白菜成了北京市民的一大嗜好。“北京人每一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大腌萝卜、小酱萝卜、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就是佳肴。生活的平淡,也表现了平和的人生态度,真是“陋巷箪瓢亦乐哉。
      北京市民爱看热闹,不爱管闲事,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就连天翻地覆的大事,他们也泰然处之,唯一关心的是有没棒子面卖。能否维持平常的生活,犯不着为别人的事去找不自在,找不和。《胡同文化》中写小伙子打了开电梯的小姑娘一个嘴巴,这是对不和的否定。一个小姑娘靠开电梯这份服务于入的工作来求生存,你一个小伙子却要去打人家,这不是过分了吗?何其不和如此呢?这衬出的仍是“和”。对这个不明礼貌不知文明的男青年也只称“小伙子”而不用带鄙夷侮辱性的称呼,更没有诅咒。“别烦躁,别起急”,没事就好,别没事找事;即使有事,也用不着起急,平平和和,以和为事,以和为美。“吃得亏,打得堆”。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忍过事则喜,忍也是为了和。时代不同了,和的精神仍在。“和”,永远正确,永不褪色,这就是作者笔下北京市民的处世方略,处世心理。
      从历史文化上看,“和”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安定,就是安民。为了安定,于是要安民,最好的安民方法,就是认小民们不争不求不存奢望,知满知足,知足常乐,安分守己。这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长治久安。在中国,统治阶级的思想从来都是居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一切服从最高权力,这就是中国政治历史的两面性。在这种历史文化之下,不和,是行不通的。
      作者受沈从文先生影响很深。沈从文先生注重情感。沈先生曾告诫作者,在创作中“千万不要冷嘲”。作者却理性与情感皆有,这是各自的生活经历不同。作者当过“右派”,遭过批斗,吃过大苦,含过大冤。“觏闵既多,受侮不少”,对极“左”这种反人民反人类的大不和有切肤之感,于是。作者看得清楚,看得深切。作者曾说:“为政治民者,可不慎乎”。这是作者几十年遭遇的惨痛总结,石破天惊中却说得平平和和,心平气静,这是“和”的很高境界。正是“和”的高境界,作者才能用“和”来善待不和。作者在《随遇而安》中记述自己含冤受斗的事。在这大不公的屈辱面前,作者对批判他的人也心存同情,毫无怨恨,还说“他们也并不好受”。《牙疼》中写自己的门牙被人无意间推门而入撞掉了四颗。这本是很让人恼怒的事,作者却对那人连声说“没事儿”。四颗门牙碰掉了,作者却说:“掉了四颗门牙,竟没有流一滴血,可见这四颗门牙已经衰老到什么程度。”这有点无奈的苦涩,也有坦然达观的面对。“人不知而不愠”实在君子得很,平和得很。风雅和谐,精神开朗,心胸广阔,这是“和”的根本所在。
      面对衰落的胡同文化,作者怀念、感伤。如果胡同文化只是封闭落后,仅是淡泊无味,仅是一辈子都吃大白菜,正如作者在《随笔两篇》中说的“一个一年到头吃大白菜的人是没有口福的那样,胡同文化还有多少可以留念的呢!”作者留恋感伤的应是可贵难得的“和”的精义。平平和和,和睦相处,平等相待,不争不夺。
      胡同的文化形式终会被经济大潮卷走,“总有一天会消失”。为此,作者“怅然低徊”,只能是空遣,只好向胡同作“唱彻‘阳关’泪未干”似的告别,“再见吧,胡同”。满怀深情,无限眷念,依依难舍却又无可奈何。“再见吧。胡同”,这话还可理解为。胡同消失了,胡同文化会消失吗?胡同文化如能薪火相传,我们将建设怎样的和谐社会呢?作者彻底超然已十多年了。面对飙升不辍的房价,面对“特殊利益集团”的渐成气候,面对令人痛心的贫富悬殊,作者如果健在,会怎么看待四方四正的胡同文化呢?
      另一方面,作者虽重和谐,却决不苟合,“君子和而不流”,这也是作者的做人准则。作者追求“和”,注重“和”,喜爱“和”,怀念“和”,但是,对北京市民“和”得不恰当之处,也微微热讽。于是,对小伙子打小姑娘嘴巴的事。作者义愤不平。于是,才给北京市民的“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以调侃,“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一个“太”,给予“精彩”另一种意义。作者进而模拟一下“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这调侃中不乏不满与批评,也有苦涩与无奈。这与作者的“和”相去甚远,于是,作者冠以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的美誉。这绝不是肯定,绝不是赞扬,更不是推崇。
      作者曾说:“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和”成了作者毕生的理想,成了作者精神思想的凝聚,这种思想情感行诸笔端,自然会从字里行间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来,《胡同文化》也不例外。
      《胡同文化》的行文风格也很平和。全文静态叙述多,动一点的,也只两处简洁的对话,对话也显得古井般,了无波痕。
      于是想,胡同文化的精义,从“和”的角度认知,怕还恰当些。

    相关热词搜索: 应为 胡同 精义 文化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