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句子 > 正文

    提升形象 提升品味 提升_大胆质疑,深入品味人物形象

    时间:2019-02-26 03:27:2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历来主张应提倡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能在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作品内容中找到疑点,提出问题,最后分析解决。这是深入理解作品内容和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好办法。赏析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当然也是《项羽之死》这篇课文教学的一大重点。
      通过结合课文的相关内容有根有据地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确作者司马迁在本文中是连续集中地写一个人,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和自刎乌江三个连续的事件,并在其中集中笔墨塑造了项羽的形象。垓下之围表现了项羽的多情善感,东城快战表现了项羽的勇猛自负,乌江自刎表现了项羽的知耻重义和视死如归。《项羽之死》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作者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他的性格。
      刘熙载《艺概》云:“太史公文,精神气血,无所不具。”这篇文章就刻画出了项羽的“精神气血”:有诀别美人名骓的血性柔肠,有感天怨时的自负自叹,有拼死决战的勇猛刚强,有乌江拒渡的知耻重义,有赠马赐头的豪侠意气。这些都令人难以忘怀,整篇文字读来荡气回肠,令人不免对这段传奇的历史感慨万千,对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悲之叹之。爱之怜之。但是。在本堂课上,师生展开了广泛讨论,对该篇文字提出了两点质疑。
      第一,文中描绘东城快战中“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难以让人置信。项羽乃西楚霸王。名震天下,他的坐骑,他的铠甲,有何特色,恐怕是尽人皆知。再者,身为统帅,穿戴自不同于其他将士,“汉军”何以“不知项王所在”?项羽既知“今日固决死”为“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愿为诸君快战”,这位勇猛无敌的末路英雄意气启负,要痛痛快快地打一仗给部下看看,他并非要力挽危局,也非为求脱逃性命,他若不乔装改扮穿上其他将士的服装,“汉军”又怎么会“不知项王所在”?但依项羽的个性,他绝不会这么做!尤其是前文有述“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羽“乃分其骑以为四队”,“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这样的化整为零之术,才二十八骑的项羽面对数千汉军,这种战术意义甚微,并不能起到渲染项羽勇猛无敌的作用,反而让读者不由生疑,堂堂西楚霸王项羽居然在二十八骑中就“不知项王所在”,项羽就这么没有与其他将士的不同之处,可能吗?鲁迅先生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既肯定它的史学价值。又盛赞它的文学价值,文学艺术是会有虚构的。但是这种虚构起码要有生活的“真”,让人觉得可能如此,尤其是史传文学,尤应不失其“真”。作者欲通过这样的情景展现项羽的勇猛无敌,主观愿望美好,但也不失为一个小小的疏忽。
      第二,“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与乌江亭长准备好船只在乌江边等待他,劝他渡江,他拒渡赠马,赐头自刎,自相矛盾。“于是”乃承接前文,“欲”是准备、想要之意。文中既已明确项王欲东渡乌江,何以亭长力劝乃反不愿渡?事实上,项王诀别美人名骓,东城快战,慨叹“天之亡我,非战之罪”,这与他对亭长笑曰:“天之亡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是完全相通的,是完全符合项羽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的。他根本就不会去想“东渡乌江”,否则这就不是项羽,他选择悲壮地死。方才成就了他更加丰满完美的真英雄形象。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就是在极力推崇项羽不肯过江,知耻重义的男儿气节,是一位真正的英雄。这一幕总不免让读者咨嗟叹息,起坐彷徨,足见司马迁撰写人物的艺术魅力。但若是写他欲东渡乌江,再写他经亭长劝其急渡又改变这一想法,然后自刎乌江,反而让人觉得不真实,不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就说项王到了乌江边,遇上亭长正好准备了船只在等待他,接下来情节就自然多了,要不然项王正“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正准备好船只等待,恰到好处,机会难得,一拍即合,项王渡过乌江不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吗?
      经过这样一番质疑、讨论,乃至争论,自然加深了学生们对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也增强了他们的能力。

    相关热词搜索: 人物形象 质疑 品味 大胆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