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句子 > 正文

    小学文言文阅读解答技巧 [文言文阅读应考临场解答技巧]

    时间:2019-02-23 03:25:5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考纲解读】   《考试大纲》规定,文言文阅读涉及七个考点,即“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其中高频考点为文言实词的含义、筛选文中的信息、文意理解题以及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解题技巧】
      
      一、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技巧
      
      1. 利用形训,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
      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例1 (2009年山东卷)遂与大夫期十日 期:约定。
      例2 (2009年湖南卷)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 零:降落、落下。
      [分析]“期”字的形旁为“月”,日、月都有表时间的意思,所以“期”的本义是“约会、约定”,再联系后面的宾语“十日”,不难判断其词义解释是正确的。“零”的形旁为“雨”,本义是“下雨”(指落细雨),句中主语又是“繁霜”,故而可判断“零:降落、落下”也是正确的。
      2. 借助成语推断词义
      解释文言实词时,如果能联想到含有这一语素的成语,理解词义就省时省力了。
      例3 (2009年四川卷)而革近世之不然者 革:改变。
      例4 (2009年北京卷)度吾所能行为之 度:估量。
      例5 (2009年广东卷)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诛:惩罚。
      例6 (2009年福建卷)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戚:忧愁。
      例7 (2009年上海卷)写出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因知古人制字为不苟云
      [分析]今有成语“革风易俗、革故鼎新、洗心革面”,“度德量力”“天诛地灭”“休戚与共”“一丝不苟、不苟言笑”――以上成语中加点词的词义,我们相对熟悉。借助它们,可快速作出判断:例3至例6的释义,除了“诛”外,都是正确的;而“诛”应解释为“杀戮、诛杀”。至于“因知古人制字为不苟云”的“苟”,意思是“草率、轻率”。
      3. 借助句内语法结构来推断词义
      例8 (2009年广东卷)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奇:奇妙。
      例9 (2009年浙江卷)虽尤物不足以为病 病:祸害。
      例10 (2009年福建卷)见其面斥人过 面:当面。
      [分析]“奇”如果作形容词,确实是“奇妙”之类的意义,但句中它带了宾语“之”(“之”是人称代词),显然已活用为动词(意动用法),应释为“认为……奇特、奇异”。而“不足以为病”的“病”,受“不足以为”支配,属名词,释为“祸害”是恰当的。例10的解释也正确,“面斥”即“当面斥责”,“面”是名词活用作状语。
      4. 根据上下文推知词义,即“因文定义”
      例11 (2009年北京卷)若真鄙儒也 鄙:品德低下。
      例12 (2009年湖北卷)至以首�触,庶几其一惧 庶几:差不多。
      例13 (2009年江西卷)贫者立券还之 立:订立。
      [分析]例11考查“鄙”的词义,根据语境(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你们“不知时变”(不懂得时代的变化),所以是“鄙儒”,可推断“鄙”应释为“见识浅陋”(课文《曹刿论战》中有“肉食者鄙”,《出师表》中有“先帝不以臣卑鄙”,《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例12,试题把“庶几”解释为“差不多”,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但上文有“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接下来又写道:“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整体意思说的是如果人不怕虎,老虎的威风就无处施展,则“庶几其一惧”应是说老虎“希望”两个小孩中的一个能害怕,这里的“庶几”应是“希望、企图”之义。例13中的“立”,如果是动词“订立”,那么“贫者立券还之”就是“如果是贫困的人,订立借据还给他们”,原文谈的是卖酒的人将死前,把向他借贷的人一起召来说:“你们借贷资金若干,本息若干了。”如果有人能偿还,不要他们还利息;如果是贫困的人,“立券还之”――既是“还”“券”,根本无须“订立”契约,实际上此处的“立”是“立即”的意思。
      
      二、筛选文中信息的注意点
      
      筛选文言文中的信息,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意理解的程度。对信息的筛选的考查,最常见的方式是挑选若干文句(一般是六句)分别编为四组,要求找出全都说明某个问题的一组。
      解答这类题,应注意:
      1. 必须对信息点有一个清楚透彻的理解。如果没有弄清信息点的含义,接下来的筛选就毫无头绪,也就根本谈不上选出正确答案了。比如2009年广东卷第7题的题干为“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胆量非凡”指的是勇气过人、无所畏惧,像“迪深厚有器局”是说李迪“沉厚而有才识度量”,属于总体介绍,不带“胆量非凡”与否的判断;“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是写李迪遭报复而被贬官,“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写他对朝廷和皇上的忠心――这两句同样不符合要求。
      2. 要能够以信息点为准绳,以此去衡量各个文句,排除与信息点不相符的语句。
      3. 要注意陈述对象是否与题干吻合(是否说的是无关的其他人的言或行)。
      4. 要注意题干中有没有“直接”一词。比如2009年山东卷第11题为“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直接体现诚信的一组是”,“直接体现”,那么“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等与“诚信”只有间接关系的文句,都应该排除。
      
      三、文意理解题选项干扰设置
      
      文意理解题(也就是考“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其选项通常是“三对一错”,设问角度基本是选误,四个选项大多依原文的先后顺序对文意作概括性的转述和分析;那个错误项中的大部分叙述一般还是符合文意的,往往只设置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综观2009年的高考试题,命题者设置干扰的方法主要有:
      1. 曲解词义
      指命题者在设置干扰项时,故意对文言材料中某一词语错误地加以解释,从而导致叙述出错。
      例1 全国卷Ⅱ第10题C项(选文出自《宋书・郭原平传》):
      郭原平以种瓜为业,曾遇大旱,运瓜的沟渠不能通船。县官刘僧秀要引农田中水注入瓜渠让他运瓜,他不肯接受。运瓜时他见有人遇到困难,却能迅速相助。
      [分析]本选项错在“要引农田中水注入瓜渠让他运瓜”的“农田中水”,应该是“下渎水与之”――“渎水”即瓜渎中的水。
      2. 夸大其词
      命题者在构拟这类选项时,常常在大体准确的概括、分析中,夹杂一两处故意夸大的地方作为干扰。
      例2 北京卷第10题D项(选文出自《史记・叔孙通传》):
      鲁地儒生皆固守气节,坚决不与叔孙通合作。
      [分析]该项错在“皆固守气节,坚决不与叔孙通合作”,原文为“鲁有两生不肯行”,叔孙通“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固守气节,坚决不与叔孙通合作”的只是两个儒生。
      3. 张冠李戴
      命题人故意把发生在甲身上的情况说成发生在乙身上(或者说成发生在甲与乙身上),这就属于典型的张冠李戴。
      例3 全国卷Ⅰ第10题C项(选文出自《北史・魏德深传》):
      魏德深深受百姓欢迎,又能镇慑奸猾之人。他到馆陶,百姓见他如见父母;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他后来将回贵乡,贵乡吏民互相庆贺。
      [分析]原文中的表述为“自德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未尝辄敢出门。逃窜之徒,归来如市”(意思是“自德深到县任职以来,赵君实呆在家中,从来不敢出门。流亡四方的人,纷纷回到馆陶”),可见“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说法与文章不符。
      4. 颠倒事实
      即命题人故意颠倒事实,造成选项错误。
      例4 四川卷第10题B项(选文为王安石的《慈溪县学记》):
      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
      [分析]本项原因解释出错,原文中的说法是“后世无井田之法”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而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因为学校被废弃。
      5. 无中生有
      这种陷阱的设置,在高考中是常见的――干扰项在文段中找不到根据,是命题人臆造出来混淆视听的。
      例5 湖北卷第12题B项(选文为苏辙的《孟德传》和苏轼的《书〈孟德传〉后》):
      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分析]实际上,原文为“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根本没有谈到“派人向上级报告”这一情节。
      6. 偷梁换柱
      命题者通过偷换某个概念来设置陷阱,这在高考中也很常见。
      例6 湖南卷第11题C项(选文为张耒的《送秦少章赴临安簿序》):
      文章所述秦少章中第后不快乐的原因之一,是他认为一旦为官,就将疲于应对官吏事务而无暇顾及自己,如果稍一显露傲气,祸患就会随之到来。
      [分析]本项错在“就将疲于应对官吏事务而无暇顾及自己”,原文“今一为吏,皆失己而惟物之应”,说的是只能应付外在事物,只能“勉以随人”,或者说皆要受外物约束限制,而失去了心灵自由、行为自在――失去了自我。这里,不只是“应对官吏事务”,“失己”更不是“无暇顾及自己”。
      此外,命题人还可能“综合设误”,即在同一个选项中,综合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设误法。
      
      四、在理解的基础上翻译文句
      
      理解句子是正确翻译的基础。理解句子,既要分析语境,又要分析句子本身。具体应做到:
      1. 以易求难,推敲关键词语
      多年来的高考试题表明,要求考生理解并翻译的句子,并非每一个词语都有难度,都难以理解,往往只是两三个词语有较大难度。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解句子就是对关键词语的确切认知。一般说来,这类关键词表现为多义实词或词的形态特点(单音词、双音词)、用法特点(即词类活用)。
      例1 (2009年湖北卷)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分析]在这个句子中,“意”“食人”“以威”“不惧之人”“无所”“施”等都不难理解,难的是“被之以威”的“被”。“被”带宾语“之”,首先可判定它是个动词;从意思上说,“被之以威”与“而不惧”形成转折关系,这一点也不难判断。“(老虎)先用威风将吃的人(或者说对方),但对于不惧怕它的人来说”,横线处该填入哪个动词呢?看来应当是“吓倒、压倒”之类的意思。于是全句该理解为:“推测虎(要)吃人,先用威风压倒对方,但(对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无处施展了吧?”这样看来,所谓“以易求难”就是根据已知求未知,“求”的过程,就是对语句作分析的过程。
      2. 烛照全文,求助于左邻右舍
      有些文句,仅靠分析句子本身是不够的,还需跳出文句,求助于“左邻右舍”――上下文,甚至是综观全文。
      例2(2009年全国卷Ⅱ)太守蔡兴宗临郡,深加贵异,以私米馈原平及山阴朱百年妻,原平固让频烦,誓死不受。人或问曰:“府君嘉君淳行,愍君贫老,故加此赡,岂宜必辞。”原平曰:“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终不肯纳。
      [分析]本段文字中,“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如何理解呢?句中“耋齿甚多”的“耋齿”指老人,“屡空比室”的“屡”可译为“经常”,“室”是指家室,“非吾一人而已”可译为“不止是我一个人而已(或罢了)”,这都容易看出;而“若以其贫老邪”和“屡空比室”的“比”是什么意思?根据前文郭原平“誓死不受”和他人的劝说(“岂宜必辞”)来看,郭原平这段话意在说明自己不受“私米”的原因;画线句前的“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是在作假设――“府君如果是因为我品行高尚(而赐给我)呢,其实我没有一点善行,不可以随意接受这样的赏赐”,由此看来,“贫老”与前一句的“义行”对应,“若以其”的“其”与“吾”对应(也是第一人称代词,意思是“我”)。这样一来,“若以其贫老邪”就好理解了――“如果因为我又穷又老的话”。至于“屡空比室”,它既然也是推辞馈赠的理由,那么只能解说为“家家户户经常贫困”。所以本句意思是:“如果因为我又穷又老的话,老人很多,家家户户经常贫困,不止是我一个人而已。”
      
      五、直译句子的三项“注意”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高考强调以直译为主。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遣词造句的特点。这个要求是比较高的,其主要之点分述如下:
      1. 注意字字落实
      “字字落实”是一个原则性的要求,应区别以下不同情况:
      (1)留。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专有名词,原样保留,不必翻译。
      (2)删。对那些起语法作用但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者是表敬称、谦称而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在译文中可以删去。
      (3)换。对那些古今意义上有差别或多义的词,应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的词语。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中,“兵”应换成“兵器”,“利”应换成“锋利”,“弊”应换成“弊病、毛病”等。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指这一类“字”必须落实。
      2. 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
      用词的特点,主要指活用的词类。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即译文要正确表述出活用的情况。比如《过秦论》“外连衡而斗诸侯”一句中,“外”是名词作状语,应译为“对外”;“连衡”,在这里用作动词,应译为“用连衡的策略”;“斗”,用作使动词,应译为“使……争斗”。全句应译为:“(秦国)对外用连衡的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这样便译出了全句用词的特点。
      3. 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所谓原文造句的特点,指原文所使用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特点。译出这种造句的特点,分两种情况:一是文言文的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要译成现代汉语相应的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二是省略句要补出省略的成分,倒装句要合理地调整过来。
      【针对性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秦叔宝,名琼,齐州历城人。大业中,为隋将来护�帐内。叔宝丧母,护�遣使吊之。军吏怪曰:“士卒死亡及遭丧者多矣,将军未尝降问,独吊叔宝何也?”答曰:“此人勇悍,加有志节,必当自取富贵,岂得以卑贱处之?”隋末群盗起,从通守张须陀击贼帅卢明月于下邳。贼众十余万,须陀所统才万人,力势不敌,去贼六七里立栅,相持十余日,粮尽将退,谓诸将士曰:“贼见兵却,必轻来追我。其众既出,营内即虚,若以千人袭营,可有大利。此诚危险,谁能去者?”人皆莫对,唯叔宝与罗士信请行。既而明月果悉兵追之,叔宝与士信驰至其栅,栅门闭不得入,二人超升其楼,拔贼旗帜,各杀数人。叔宝、士信又斩关以纳外兵,因纵火焚其三十余栅,烟焰涨天。明月奔还,须陀又回军奋击,大破贼众。由是勇气闻于远近。从须陀进击李密于荥阳,军败,须陀死之,叔宝以余众附裴仁基。会仁基以武牢降于李密,密得叔宝大喜,以为帐内骠骑。密与宇文化及大战于黎阳童山,为流矢所中,堕马闷绝。左右奔散,唯叔宝独捍卫之,密遂获免。叔宝又收兵与之力战,化及乃退。后密败,又为王世充所得,署龙骧大将军。叔宝薄世充之多诈,因其出抗官军,至于九曲,与程咬金等数十骑西驰百许步,下马拜世充曰:“虽蒙殊礼,不能仰事,请从此辞。”世充不敢逼,于是来降。高祖令事秦府,太宗素闻其勇,厚加礼遇。从镇长春宫,拜马军总管。又从征于美良川,破尉迟敬德,功最居多。高祖遣使赐以金瓶,劳之曰:“朕肉可为卿用者,当割以赐卿,况子女玉帛乎?卿当勉之。”叔宝每从太宗征伐,敌中有骁将锐卒,炫耀人马,出入来去者,太宗颇怒之,辄命叔宝往取。叔宝跃马负枪而进,必刺之万众之中,人马辟易,太宗以是益重之。六月四日,从诛建成、元吉。事宁,拜左武卫大将军。其后每多疾病,因谓人曰:“吾少长戎马,所经二百余阵,计吾前后出血亦数斛矣,安得不病乎?”十二年卒,太宗特令所司就其茔内立石人马,以旌战阵之功焉。十七年,与长孙无忌等图形于凌烟阁。
      (节选自《旧唐书・秦叔宝列传》)
      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此诚危险,谁能去者诚:确实。
      B. 既而明月果悉兵追之悉:全部。
      C. 叔宝薄世充之多诈薄:轻视、看不起。
      D. 卿当勉之勉:尽力、努力。
      2.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秦叔宝“勇”这一性格特征的一项是(3分)
      ①此人勇悍,加有志节,必当自取富贵
      ②人皆莫对,唯叔宝与罗士信请行
      ③须陀死之,叔宝以余众附裴仁基
      ④左右奔散,唯叔宝独捍卫之
      ⑤跃马负枪而进,必刺之万众之中
      ⑥朕肉可为卿用者,当割以赐卿
      A. ①②⑤
      B. ①③⑥
      C. ②④⑥
      D. ③④⑤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秦叔宝早年虽然出身卑微,但他勇猛剽悍而有志节,受到隋朝将领来护�等人的重视。
      B. 隋朝末年,秦叔宝跟随张须陀抗击卢明月,敌众我寡,关键时刻靠秦叔宝、罗士信偷袭敌营,才击败敌人。
      C. 秦叔宝跟随张须陀进攻李密,结果战败,张须陀战死,秦叔宝就归降了李密,并被任命为帐内骠骑。
      D. 秦叔宝归附大唐后,冲锋陷阵,攻城拔寨,立下赫赫战功,受到唐高祖、唐太宗的厚遇。
      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士卒死亡及遭丧者多矣,将军未尝降问,独吊叔宝何也?(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叔宝、士信又斩关以纳外兵,因纵火焚其三十余栅,烟焰涨天。(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少长戎马,所经二百余阵,计吾前后出血亦数斛矣,安得不病乎?(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B(句中的“悉”是动词,意思是“全部派出”)。2. A(③、⑥并非言其“勇”,应当排除)。3. C(与原文“须陀死之,叔宝以余众附裴仁基。会仁基以武牢降于李密……”不符)。4. (1)士兵死亡以及家里遭遇丧事的太多了,将军从来不曾屈尊慰问,为什么单单慰问秦叔宝呢?(2)秦叔宝、罗士信又斩死守关贼兵来让外面的隋兵进入,趁机放火焚烧了敌军三十多座营栅,烟焰弥漫天空。(3)我从小在军中长大,所经历的战斗达二百多次,总计我前前后后流的血也有几斗了,怎么会不得病呢?(第(1)句关键词有“尝”“降问”“吊”等;第(2)句关键词有“以”“纳”“因”“涨天”等;第(3)句关键词有“少”“计”“安得”等,“长戎马”意为“(于)戎马长”)
      (编辑 文 墨)

    相关热词搜索: 应考 文言文 临场 解答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