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句子 > 正文

    中学文言文注释商榷 文言文狼的翻译和注释

    时间:2019-02-19 03:27:2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人选于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都有注释,这些注释对于语文教师从事教学起到了很好作用,是教师备课、教学必须参考的重要材料。应该肯定,语文教材的编写者在文言文注释方面下了很大工夫,多数注释是可靠的。但是,毋庸讳言,中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注释,尽管不断修订,远未臻致完善的程度。只要备课用心钻研,时时可以发现一些败笔、疏漏。对此,中学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予以纠正、补充,切不可盲目依从,尽信其注,甚至奉之为金科玉律,以讹传讹,误人子弟。
      归纳起来,大致上有五种类型。由于受篇幅限制,本文每种类型但举一例说明之。
      第一,由于人选课文疏于版本的捃择、考辨而引起词语注释的失误。如:
      《过秦论》:“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课文注:“叩关:攻打函谷关。叩,击。”①《过秦论》版本出处甚多,其中较好的有《史记・秦始皇本纪)《汉书・项籍传》和梁萧统《文选》。而课文“选自贾谊《新书》,个别字句依《史记》和萧统《文选》改”。贾谊《新书》早已失传,今本是后世好事者从《史记》《汉书》辑录而成,“所载之文割裂其章段,颠倒其次序,而加以标题,殊瞀乱无条理”。⑦而今存最早者是明刻本,又经“明人追改”,已非其旧观。③所以,《过秦论》选用《新书》版本,则是疏于捃择。查《新书》“叩关”作“仰关”,课文编纂者盖据《史记・秦皇始本纪》、《文选》李善注本改为“叩关”的。但是,李善注引或说:“叩,或作仰,言秦地高,故曰仰攻之。”其两存之,采取谨慎的态度。《文选》六臣本作“仰关”,刘良注:“言诸侯与兵于秦什倍,百万仰函谷关。关高,故云‘仰攻’也。”《汉书・项籍传》也作“仰关”,颜师古注:“秦之地形高,而诸侯之兵欲取关中者皆仰向,故云‘仰关’也。今流俗书本仰字作叩,非也。”说明“叩”是错别字。仰的古字作“印”,讹为“叩”。仰,是向的意思。课文依据《史记》是误改。
      第二,由于没有充分尊重、合理利用旧注而造成的注释错误。
      入选课本的古文,若有前人旧注,则一定要尊重、参考、利用。因为旧注距离作品的时代比较近,其注释相对要可靠一些。如《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课文注:“抱布贸丝:拿布来换丝。”④这条注释问题甚多。“布”是什么东西?课文虽然没有说明,盖理解为“麻布”或“丝帛”之类的纺织成品。“抱布贸丝”,是用成品换原料。《诗经》旧注有西汉初毛亨的《诗故训传》,东汉末郑玄的《诗笺》和唐初孔颖达的《正义》。读《诗经》需要参考这三家注。毛亨《传》:“布,币也。”郑笺:“币者,所以贸买物也。季春始蚕孟夏卖丝。”说明汉人以“布”为“币”,没有看做纺织成品。孔颖达《正义》说:“布,泉也。其藏曰泉,其行曰布。取名于水泉,其流行无不遍。《檀弓》注云:‘古者谓钱为泉布,所以通布货财,泉亦为布也。”’布,即是市场上流通的货币的别名。春秋战国之世有“爱布”“刀布”“郢布”等,时见出土于春秋战国之古墓。毛、郑、孔是正确的。《尔雅・释言》:“贸,买也。”贸是“买卖”“交易”而非“交换”。抱,别有怀藏之义。《类篇・手部》:“抱,怀也。”《文选》班彪《北征赋》:“游子悲其故乡,心怆恨以伤怀。”李善注引《仓颉篇》:“怀,抱也。”抱布贸丝,是说怀藏布币去买丝。解“布”为“布帛”,盖泥于“手抱”之义。
      第三,不明古义而强以今义解释之。如:
      《寡人之于国也》:“王好战,请以战喻。”课文注:“请以战喻:让我用打仗来做比喻。”⑤将“喻”解释为“比喻”,是犯了以今律古的大忌。先秦时代,喻,表示“明白”“开晓”之义。《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皇侃疏:“喻,晓也。”《汉书・项籍传》:“喻以所为。”颜师古注:“喻,晓告之。”《淮南子・修务训》:“喻于道者。”高诱注:“喻,明也。”据现存训诂材料,表示“比喻”之“喻”,盖起于战国晚期以后,在孟子时代还没有出现。又,东汉赵岐《孟子注》说:“因王好战,故以战事喻解王意。”喻解,即是“说解”“开解”,喻用“明晓”古义。
      第四,某些课文的词语,当注而未注。当注而未注,盖有两种类型:一是当做普通意义看待,没有意识到必须注释;二是意识到要注释,但是注不出来,有“存疑阙如”之意。本文说的是前一种情况,后者另当别论。如:
      《张衡传》:“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⑥‘从容”没有注释,课本编纂大概没有意识到需要注释,盖作“宽缓”“闲逸”之意理解的。其实不确。“从容”古书还表示“举动”“行为”的意思,多为今所未知。清人王引之说:“《楚辞・九章・怀沙篇》:‘重华不可�兮,孰知余之从容。’王逸注:‘从容,举动也。言谁得知我举动欲行忠信?’家大人曰:案从容有二义:一训为舒缓,一训为举动。其训为举动者,字书、韵书皆不载其义,今略引诸书以证明之。《九章・抽思篇》曰:‘理弱而媒不通兮,尚不知余之从容。’《哀时命》曰:‘世嫉炻而蔽贤兮,孰知余之从容。’此皆谓己之举动,非世俗所能知,与《怀沙》同意。《后汉书・冯衍传・显志赋》曰:‘唯吾志之所庶兮,固与俗其不同;既傲傥而高引兮,愿观其从容。’此亦谓举动不同于俗。李贤注:‘从容,犹在后也。’失之。又案:《中庸》曰:‘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从容中道,谓一举一动,莫不中道。犹云‘动容周旋中礼也’。《韩诗外传》曰:‘动作中道,从容得礼。’《汉书・董仲舒传》曰:‘动作应礼,从容中道。’王褒《四子讲德论》曰:‘动作有应,从容得度。’此皆从容、动作相对为文。《中庸・正义》曰:‘从容闲暇,而自中乎道。’失之。《缁衣》曰:‘长民者衣服不贰,从容有常。’引《都人士》之诗曰:‘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从容与衣服相对为文,‘狐裘黄黄’,衣服不贰也;‘其容不改’,从容有常也。《正义》以从容为举动,得之。《都人士序》曰:‘古者长民者衣服不贰,从容有常。’义与《缁衣》同。郑笺以‘从容’为‘休燕’。失之。《大戴礼.文王官人篇》曰:‘言行亟变,从容谬易,好恶无常,行身不类。’从容与言行相对为文。从容谬易,谓举动反复也。卢辩注云:‘安然反复。’失之。《墨子・非乐篇》:‘食钦不美,面目颜色,不足视也;衣服不美,身体从容,不足观也。’《庄子・田子方篇》曰:‘进退一成规,一成矩,从容一若龙,一若虎。’《楚辞・悲回风》:‘寤从容以周流兮。’傅毅《舞赋》曰:‘形态和,神意协,从容得,志不劫。’《汉书・翟方进传》曰:‘方进伺记陈庆之从容语言,以诋欺成罪。’此皆昔人谓举动为从容之证。”⑦其说甚确,当可作此“从容淡静”为解“举动淡静”的旁证。
      第五,要广阅博取,吸收当今学人研究的优秀成果。在古籍整理、古书注释方面,当今学人取得了可喜成绩, 有些直接关系到中学语文教材的是非问题,作为中学语文教师需要关注这方面的研究情况,尽量吸收、利用其确凿可靠的成果。如:
      杜甫《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课文注:“频烦,犹‘频繁’,连续多次。”⑧杜诗写刘备求访诸葛亮明明是“三顾”,然后再来一个表示“连续多次”的“频烦”,语意重复,显然讲不通。频烦,不是“频繁”,不解为“连续多次”,而是“殷勤”“恳切”的意思。今人蒋礼鸿先生有详考,说:“古有便蕃之言,其字或作便番、便繁、频繁、频烦,朱氏《辞通》既裒之矣。至所以释之,朱氏之言大致有二:其一日:犹繁数;其一引《汉书・王莽传》‘郑重’颜师古注曰:‘郑重,犹频烦也。’至于郑重、频烦之于繁数为同为异未尝致详。今案:《王莽传》曰:‘匪皇天所以郑重降符命之意。’《广韵》去声二十五《劲韵》‘郑’字注:‘郑重,殷勤。’则郑重即是殷勤。《王莽传》所云郑重正谓殷勤,非繁数也。颜注所云郑重犹频烦,此以异语释《汉书》,其实频烦亦是殷勤。杜甫《蜀相》诗云:‘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既云‘三顾’,不必又云‘繁数’,即此频烦义亦为殷勤也。其异文又为便蕃,唐宋文辞多用此。《旧唐书・裴度传》:‘况累承宠命,亦为便蕃。’前云累承,继云便蕃,属辞之意与杜诗正同。”⑨其说已为当世学人所认可,今人注杜,多取其说。中学语文教材不可熟视无睹,或者视而不见,采取消极回避态度,更当及时吸收,取为己用。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孟子・尽心下》)古人对前世文化遗产,尚有如此求实作风,中学语文教师更应该以务实态度看待课文的文言文注释,那就是:实事求是,切不可以讹传讹,误人子弟。另一方面则要求编纂中学语文教材的部门、专家在文言文注释方面,精益求精,不断完善,广泛吸取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研究的新成果。
      ①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语文》(第二册),2005年版,第93页。②③《四库全书提要》,四库本。④人民教育出版杜《普通高中语文》(第三册),第4页、第29页。 ⑤人民教育出版杜《普通高中语文》(第一册),第102页。 ⑥人民教育出版社实验《高中语文》(第四册),第90页。⑦清王引之《经义述闻》第三一《通说》“从容”条,江苏古籍出版杜,2000年影印本,第728-729页。 ⑧《蒋礼鸿集》(第二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第49页。引文略有删节。
      浙江杭州外国语学校 310023

    相关热词搜索: 文言文 商榷 注释 中学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