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句子 > 正文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分析:网络文化的特征

    时间:2019-02-14 03:27:5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相互性、有限性、方向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影响方式包括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两个部分,影响程度因人而异并随时间变化,短期影响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转化就为长期影响;影响程度同个体的上网的时间、内容以及上网的目的、本人对网络的态度及网络环境特别是网络抵抗能力直接相关。
      关键词:网络文化; 大学生; 价值观; 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4-0009-04
      
      随着网络的普及化,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并且仍然在以其自身特有的方式融入学校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其影响和熏陶对于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阶段价值观教育的缺失,加之市场经济大潮和西方文化的冲击,青年人当中拜金主义很受追捧,究其原因,社会影响特别是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一、大学生价值观的主要特点
      
      大学生价值观就是大学生对事物价值的根本评价标准,主要由价值目标、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三要素组成,是大学生对于区分是非、好坏、荣辱、得失、祸福、苦乐和利害等问题的基本观点,是大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人的价值观念是后天形成的,是通过社会化培养起来的。家庭、学校等群体对个人价值观念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其他社会环境也有重要的影响。个人价值观有一个形成过程,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的。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定势,是不易改变的。总体来看,大学生价值观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
      1.价值观处于最后形成的过程中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前期,青年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突变期,在这个阶段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特点在于追求自己内在世界中存在着的“本来”的、本质的我,并将注意力集中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价值上。作为青年前期的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为走向社会作着前期准备,在大学阶段有了相对自主的行为选择,通过在大学这个既是校园又是社会的环境中的学习、积累、沉淀和升华,大学生的评价标准走向完善,社会目标和人生目标逐渐形成,道德目标趋向成熟,形成了相对稳定、较为完整的价值观体系。在这个阶段,大学校园文化环境是价值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限接触到的社会环境和家庭因素是价值观的次要影响因素。大学生这一时期所接触到的道德标准、价值目标、文化环境、学习的积淀、榜样示范、亲身体验和自我评价都是影响价值观形成的基本因素。而在校园文化环境中,网络环境占有重要地位。
      2.具有较大的可塑性
      大学生价值观的可塑性是由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价值观自身的形成规律决定的。青少年是人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阶段,这个时期也正是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加强自身修养、形成价值观的最关键阶段。这就是说,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没有最终形成,此时外界的影响仍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大学生离开家庭进入学校后,家庭对他们的思想观念方面的影响程度降到了很低的水平,而来自教师、同学和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则成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大学4年里,大学生所处的环境、氛围和受到的影响、熏陶的不同,会使他们此后的人生轨迹完全不同。价值观同道德观念一样,从本质上讲都是人的综合性的心理定势,是客观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头脑中,经过人的学习、锻炼、判断、取舍以及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而形成的系统的价值判断标准。外界客观条件制约着价值观的产生和形成。因此我们说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可塑性较大。实际上,不仅是大学生,在特定条件下,任何人的价值观都会发生变化。大学生道德观发展尚未最后成形,这一特点体现得更加突出。
      3.总体上呈现多元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中西文化的碰撞,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已由单一走向多元。例如,在价值标准上,有的“唯书”,有的“唯实”,有的“跟着感觉走”;有的以社会利益为标准,有的以小团体利益为标准,有的以个人利益为标准。在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上,有的重钱,有的重义,有的重享乐,有的重事业,有的重权力,有的重原则,有的重“关系”,有的重理想,有的重现实。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大学生当中的一些人对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传统观念”已不屑一顾。他们渴望成才,企盼致富;他们关心事业,关心家庭,关心“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不论什么事总希望走捷径,其价值取向更加讲实效重现实。但是,这种实用性有时带有一定的庸俗性,如有些青年过分看重“关系”、享受、金钱、地位和眼前,欣赏高尚但不想拥有高尚,赞誉英雄但并不想成为英雄,其价值观具有鲜明的实用色彩。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分析
      
      1.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特征
      (1)网络文化影响的相互性任何文化都是人创造的,同时文化又对人施加影响。网络文化也是这样。师生共同创造了学校的校园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又反过来影响着师生特别是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从总体上讲,是“先人创造文化,文化影响后人”,尤其是对新生,一进校门就会融入全新的文化氛围当中,他们首先要适应这种新环境,调整自己的言行,然后才谈得上以自身的方式影响周边的环境。
      (2)网络文化影响的有限性大学生处于价值观最后形成的阶段,在总体上能够接受的影响范围和程度都是有限度的,而且,影响是因人而异的,同样的文化氛围,对不同的人作用效果有很大不同,因为每个人的心理素质、个人经历、社会关系都不相同;同时,在校园文化对价值观的影响当中,对于不同的内容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例如,对于美与丑的标准的影响程度要明显大于是与非、善与恶。
      (3)网络文化影响的方向性网络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正有负,很难统一而论,良好的网络文化催人奋进,不良的网络文化也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在价值观念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范围所受到的影响程度也都是不同的。在宏观上,班风、宿舍风气的影响是极为明显的,其他方面的外界条件可能完全一样,在两个相邻的宿舍里,由于风气不同,4年后两个群体中学生的学习、思想、心理、身体等诸方面可能会有相当大的差别。这方面的案例屡见不鲜。
      (4)网络文化影响的阶段性大学校园里网络文化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在学生毕业离开校园之后,这种直接的影响便不再存在,学生走上社会后便进入了一种全新的环境,不仅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要发生很大变化,就连价值观念也要遇到新的挑战。但长期影响在学生头脑已经固化的部分会仍然起作用。实际上,即使在大学的4年中,不同的阶段影响也是不同的,例如,受网络游戏影响最大的是一年级的大学生。
      2.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过程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过程是对某些事物从不接受到接受,从不认识到认识,从不适应到适应,从不理解到理解,最后固化成自身的评价标准和行为准则的过程。网络文化不外乎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的内容,对大学生的影响过程如图1所示。
      不论什么样的网络文化,首先都要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要经过一定的认识过程,才能被学生接受。对于不同的内容,这个过程可能很长,也可能很短,可能很容易,也可能很困难,但不论如何最终都是趋于理解和固化,形成认识事物判断事物的内心准则。当然校园文化的不同部分在引起学生注意后是要经过有意或无意的筛选,并不是校园文化的所有内容都能对学生的道德观造成影响。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三、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模型
      
      1.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方式
      网络对于大学生影响方式可称为“影响方式假说”,其描述式为
      Q=B+G(1-F), (0≤F≤1)
      式中:Q为影响程度(影响变量); B为短期影响;G为长期影响; F为控制变量,即人的接受能力;(1/F)为抵御能力。
      影响变量中的短期影响B,在不同的环境要素中所占的比重是不同的,有时可能占绝大多数,有时可能仅占一小部分。网络文化影响的长期影响G 能发挥多少作用又取决于F,即人对于外界环境抵御能力。同样的环境条件,对每一个人的影响是不同的。
      网络文化单一要素对人的影响程度,可以表述为
      q=b+g(1-f)
      对于一个人来说,总的影响为
      Q=b1+g1(1-f1)……bn+gn(1-fn)
      为了对Q进行量化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令x(0≤x≤1)为控制变量,y(y>0)为另一控制变量,则上式可记为
      Q=xB+yG
      在这里,x决定B在总的影响程度中所占的比例;y是由人的自身抵御力决定的变量,它决定了网络文化影响的弹性部分(长期影响)的实际值。
      2.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
      网络对于大学生影响程度也可以称为“影响程度假说”:网络文化对于大学生价值的影响同个体上网的时间、内容以及上网的目的、本人对网络的态度及网络环境特别是网络抵抗能力直接相关,如图2所示。
      其中:
      时间,即上网时间。
      内容,即上网内容。
      目的,即上网目的(学习、娱乐、休闲、无聊)。
      态度,即对网络的态度体验(肯定、否定、中性,客观、片面)。
      环境,即周边人员对网络的评价(家庭成员、同学、老师)。
      个人素质,即对事务的认知、评价能力,对自我的控制能力(网络的抵抗能力)。
      如果直观地将上述内容表达出来,设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为Q,则有
      Q=■
      式中:t为上网时间;c为上网内容;o为上网目的;b为对网络的态度体验;e为周边人员对网络的态度;p为个人综合素质(抵抗力)。
      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其上网的目的、对网络的态度体验、个人的综合素质和网络环境是相对固定的,可以看作是常量,记为影响系数为K,则
      Q=K(t*c)
      ■=■ (■*■)
      这种数学上的解释和描述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也有实际意义,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校园文化影响过程的认识,以便增加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但这种方法也有一定的缺陷,就是该模型仅从量的角度分析了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而未能从质的方面解释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这一问题还有待我们以后进一步研究。
      四、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对大学生影响最大的上网时间和上网内容,恰恰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对学校来说,可以改变的就是设法提高学生的抵御能力、改善网络文化环境和主动建设自己的网站。
      1.坚持开展价值观教育,增强其鉴别能力
      学生自身的鉴别能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着他们受到网络文化影响的程度。网上的问题主要应该在网下解决。降低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就应该努力提高他们自身的鉴别力、抵抗力。这是根本性的措施。就价值观来说,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出现多元化和部分低俗化,应该与长期教育失当有关。加强价值观教育,笔者感到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以下三点。
      (1)加强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困惑问题,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价值观的多元化,所以,解除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困惑,首先就必须确立主导价值观。大学生有了一个主导的价值标准,就不会无所适从。这个主导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内容包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坚持系统地在大学生当中进行行之有效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这是其他任何方式也替代不了的。
      (2)加强对青年学生的艰苦奋斗教育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我们的祖先早就认识到“成由节俭,败由奢”,“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艰苦奋斗精神不仅是思想品德问题也是人生观价值观问题,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年大学生尤其不能忘记艰苦奋斗精神。现在,我们对青少年艰苦奋斗教育的力度不够,加之社会上讲排场、比阔气、高消费等享乐主义生活方式盛行,挥霍国家财产等腐败现象蔓延,这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艰苦奋斗精神的正确认识。因此要大力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培养大学生们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抱负,树立艰苦创业、勤俭节约、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的精神。
      (3)坚持进行先进典、英雄模范人物的宣传教育在对大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时,特别要注意宣传先进典型,发挥榜样作用。研究表明,有相当的大学生认为大学期间对他们影响最大的人是自己的同学,其中有不少的学生认为先进典型对自己有影响和触动。大力宣传英雄模范人物不怕吃苦、不计回报、为祖国人民无私奉献的光辉事迹,教育大学生以英雄模范为榜样,克服在人生价值观取向上的错误观念,是长期以来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在今天仍然可以作为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来安排。
      2.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端正其对网络的态度
      青年学生自律能力较差,少部分学生因长期沉湎于网络而荒废了学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一定要把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文化教育放在重要位置,运用正反两方面例子,引导其端正网络态度,有效地控制上网时间,恰当的选择网上内容。首先,要提高学生网上内容的鉴别力,主动抵制网络不良文化;其次,要把有限的上网时间用于业务学习,查阅学习资料、拓展学术视野;再次,适当利用网上娱乐内容调节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最后,通过网页设计大赛等形式提升学生利用网站、建设网站的水平,并使其把对网络的热爱转移到建设红色网站及个人学术专题网站方面。
      3.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设,增强吸引力
      争夺眼球是高校各类网站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首要任务。如果大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浏览高校的网站,一来可以受到正面教育,二来可以减少受到不良信息影响的时间和机会。高校都应该由学校层面对网络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才能有效发挥网络的教育功能。特别是对于负面信息不能任其自由泛滥。具体讲,就是统一搭建硬件和软件平台,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统筹网络资源,学校和院系分工负责,将网络作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进行专项建设,使其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同时,也要建立一支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以网络为主要工作领域,适时监督、管理网络状况,及时沟通信息、参与讨论,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这项工作开展得越早就越主动。
      参考文献
      [1]吕冬诗.构建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大学校园文化[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4(3):11-13.
      [2]段建国,孟根龙.构建大学和谐校园[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罗家英.网络影响下高校德育模式变革与构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4]辛志勇,金盛华.大学生的价值观概念与价值观结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6(2):85-91.
       [责任编辑:庞达]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相关热词搜索: 网络文化 价值观念 影响 大学生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