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句子 > 正文

    历史教学中的传统美德教育|中华传统美德包括哪些

    时间:2019-02-14 03:25:4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 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品质、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让这些民族传统美德在新时期发扬光大,是今天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历史教学中着力于传统美德教育,首先让学生认识教材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内容,其次,历史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应坚持科学的态度。
      【关键词】 历史教学;学生;传统美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124-01
      
      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品质、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如何让这些民族传统美德在新时期发扬光大,是今天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历史教学中着力于传统美德教育,可强化学校德育工作。
      1 让学生认识教材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内容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渗透在历史教材中,教师应充分发掘这些因素,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这些内容大致可归纳如下:
      1.1 忠心报国,勇赴国难
      这一美德的行为表现是把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其深刻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中华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特征。如戚继光组织“戚家军”英勇抗倭,并赋诗明志:“封候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甲午海战中的爱国将领邓世昌、林永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为反对外来侵略浴血奋战;张自忠“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在战斗中,他身负重伤,仍高呼“杀敌报国”,直至壮烈牺牲;共产党员吉鸿昌就义前高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他们所展示的就是这样一种美德。
      1.2 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这一美德的本质是把“天下为公”作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教材中大禹治水,前后13年,风里来雨里去,三过家门而不入;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孙中山提倡“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等,都是以天下为已任,为国为民无私精神的体现。
      1.3 勤劳俭朴,艰苦奋斗
      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富于创造力而著称于世。所谓“奉公以勤,律身以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集中体现了这一美德的内涵。教材中,墨翟主张“节用”、“节葬”、“非乐”,反对统治者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生活;隋文帝身体力行,崇尚节俭,形成隋初良好的社会风气;马钧发明翻车,李春营建赵州桥,黄道婆改进、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都是这一美德的杰出代表。
      1.4 不畏强暴,自强不息
      这是中华民族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的鲜明标志。在历史教材中,具备这种美德的也不乏其人。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司马迁被处宫刑后,15年著成《史记》;徐悲鸿公开表示“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决不趋炎附势;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了”。这些都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历尽艰难并不断走向强盛的巨大动力。
      1.5 文明礼貌,仁者爱人
      我国是礼仪之帮,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又一个鲜明特性。历史教材中介绍的李冰父子为民修建都江堰,变水害为水利的事迹;名医扁鹊周游列国,为民治病、救命的善行;爱国志士林觉民“将爱你(妻)之心去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心愿;罗盛教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而英勇牺牲的壮举,都充满了对人民的关心、热爱之情,表现了民族的传统美德。
      2 历史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应持的态度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对这些传统美德我们应该保持怎样的态度呢?我以为应有以下三种:
      2.1 坚持科学态度
      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无疑是我们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取之不竭的宝库。然而,历史遗产丰厚庞杂,深深地打上了过去时代的烙印;即使是同一份历史遗产,也多半带有双重性:既有民主性精华,又有封建性糟粕,这往往会给后人的审断造成一定的困难。毛泽东说,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辨证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也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所以,这时我们就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遗产,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2 体现时代精神
      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所以时代精神,从本质上说,就是指体现时代发展方向和群体意识的进步思想、理论和原则。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发展时时紧扣着社会发展的脉搏,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使中国人民摆脱了贫困;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要将全国人民全面带进小康社会。这一系列的变化与发展也必定给我们的传统美德注进新的内涵。
      例如节俭,这是我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今天与昨天的节俭又有所不同。我们不再要求自己勒紧了腰带节约粮食,不再逼迫自己过“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生活。我们用消费使自己过得舒适,用消费来刺激生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将放弃节俭,选择奢侈,我们只是赋予了节俭是新的时代内涵。又如刻苦勤奋,我们要求学生学习应该勤奋刻苦,向他们讲解“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但是,我们已不再要求学生们照着这样去做,只是让他们学习古人的精神。这些都能够体现传统美德和现代意识相结合的特点。
      2.3 融入世界意识
      世界意识,是指以开阔、理性的人类视野、全球视野,对待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与现实的思维方式。⑧人类自产生以来就以不同的方式向外了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的联系也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密切,地球已经成为了一个大的村落。在中国走向世界,世界关注中国的时代,仅有局限于本国历史和现实的眼光显然是不够的。我们要将中国的历史与传统美德带向世界,也应向外吸收他国的精髓。纵观古今,人类诸文明创发演进,穿越时空走向辉煌,均因它们在繁衍生息的历史进程中,还海纳百川,汲取不同文明的要素,才将自身汇成浩瀚的汪洋。我封建社会的最高峰――盛唐时期,就是体现了这种“海纳百川,有融乃大”。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不但要教学――教给学生历史知识,更要育人――教会学生做人。我们应该以历史为载体,让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学生的身上得到再现,得到发展,得到扩充;让传统美德在学生身上发扬光大、生生不息;让我中华永为世界礼仪之邦!

    相关热词搜索: 传统美德 历史 教育 教学中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