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句子 > 正文

    从《水龙吟》管窥辛弃疾的“登临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时间:2019-01-26 03:35:5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辛弃疾,亦文亦武的全才。他的《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气势雄浑,壮中见悲。鉴赏此词,绝不能漠视辛弃疾的“登临意”。“登临意”是辛弃疾内心纠结、翻滚后产生的一种复杂的情感。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科书《唐诗宋词选读》在“品读与探讨”栏目中,设置了“登临意”的探讨(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7年6月第3版101页)。教学参考书(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年8月第四版217页)的解读从下阕入手分出四层意思。窃以为,这种解读尚不够全面。我们需要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知人论世探究辛氏的内心情感世界,多角度理解词人的“登临意”才可以。以下点滴看法,恳请方家指正。
      一、 河山沦落的悲怆
      赏心亭,是建康(今南京)西面城楼上的一亭子,遥对秦淮河。顾名思义,登上此亭,会让你赏心悦目。但登上此亭的辛弃疾眺望南方的河山,映入眼帘的阔大秋景带给他的却是伤心伤目。远山之峰如亭亭玉立美女头上的碧玉簪、青螺髻。他根本无心赏玩,他看到的却是青山的忧愁和愤恨。面对着被金人蹂躏践踏的大好河山,辛弃疾感叹的是对其沦落敌手的痛楚,是眼看南宋人民屈辱生活在异族统治下却无能为力的痛楚。景语即情语,山献愁供恨,实乃南宋爱国臣民的献愁供恨啊。
      二、 对南宋王朝的担忧
      耐人寻味的“落日”意象在词人的眼里是衰败、暗淡、渐趋黑暗的象征。写于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的《念奴娇》(我来吊古)是辛弃疾任建康通判时登建康赏心亭之作。其中的“柳外斜阳”渲染了一种迷茫凄苦的气氛。写于淳熙六年己亥(1179)的一首《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中的“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又提到斜阳。斜阳多次出现在辛词中绝不是偶然,它是辛弃疾内心迷茫凄楚外化的意象。国势衰颓、浑浑噩噩得过且过的统治集团……这些带来的忧愁和愤慨,无法明说,只能借助落日意象倾吐。此处的落日更多的是象征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日薄西山的南宋王朝。落日残照,断肠人在赏心亭啊!多少郁闷之情暗藏在落日里。
      三、 思乡的孤独寂寞
      在阔大的背景之中,词人在寻找“自我”。失群的孤雁凄苦的叫声飞入飘泊江南的游子耳中。一孤雁,一游子;一鸣哀声,一拍栏杆,两者何其相似啊!连大雁都知回归故土,何况受传统文化熏陶的漂泊孤苦的游子呢?鸿雁这一意象是书信、音讯的代称,古人常借此表达思乡怀亲,羁旅之悲。如李清照《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等诗词中的意象含义。辛弃疾是山东历城人,率义军南归,他始终把江南当作自己的故乡,始终把复国大业作为骄傲的大事,谁知处处受排挤,处处受冷眼,被随意地赶来驱去,报国却无门,回乡更无望,思乡之孤独寂寞之情油然而生。
      四、 难以排遣的闲愁
      此时的南宋政权,已经不愿意再收复失地,给辛弃疾个官做,只是拉拢其心安抚民心而已。于是,他先后任江阴签判、广德军通判、建康通判、滁州知州……去替可怜的朝廷收拾烂摊子。虽然他很卖力,干得也很出色,但挥舞宝刀、笑傲沙场、收复故土的愿望却怎么也实现不了。而年华飞逝,自感人生苦短,再加上统治者的冷眼相待,使他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宝刀闲了,他也犹如困兽闲了下来,闲得急躁,闲得痛苦,闲得愁容满面,闲得只能登高望远、看宝刀、拍栏杆……
      五、 不恋小家的大局意识
      辛弃疾是侠之大者,“家国同构”的中国文化传统理念深藏其心中。“休说鲈鱼堪�,尽西风季鹰归未?”不要说鲈鱼正好可以切碎煮熟品尝,秋风吹遍大地,张季鹰怎么还没有回乡?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西晋齐王司马�执政时,在洛阳作大司马东曹掾,他预知司马�将败,又因秋风起,想念故乡苏州的莼菜鲈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不久司马�果然被杀。“休说”,意不要说,“归未”意回没回家乡。从这两个词语和反问句,可以清楚辛弃疾并不认可为一己之私利而躲到家中的张翰。这里反用典故,有斥责那些在国难面前明哲保身者之意。辛弃疾在此更多的是表明即使有小家,也不会贪恋那个小家。也就是不驱异族,何以家为?求大家,弃小家;先大家,后小家,辛氏实乃华夏国士之风范。张翰、许汜的典故都是反衬作者恢复祖国这个大家的壮志。
      六、 报国无路的绝望、壮志未酬的苦恼
      看吴钩(宝剑),定是翻来覆去地看、擦拭。是“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陆游《长歌行》)的焦急,是“念腰中箭,匣中剑,空埃蠹”(张孝祥《六州歌头》)的愤怒。拍遍栏杆,定会响声如雷虎口发麻,定会怒发冲冠眼泪飞溅。拍过之后,是下阕泪流满面的平静。此平静,是绝望之后的平静,是苦恼之后的平静。报国却无门,辛弃疾这位大英雄只能空悲切,只能抚宝剑拍栏杆来聊以慰藉。
      七、 对南宋统治集团的不满和嘲讽
      天下大乱,许汜买田置舍,只考虑一己之私利。刘备,天下枭雄,胸怀一统天下的的大志。与其说许汜耻见刘备,还不如说妥协不思复国的南宋统治集团耻见像辛弃疾那样的有才能的爱国志士。不满之意自然流露。但是,只要我们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分析,就觉得涵义并不止此。“南宋偏安后,土地兼并还不断地进行,官僚地主阶级大肆霸占荒田,以贱价收买官田,用各种非法手段侵夺农民土地,造成南宋境内土地空前集中。如大将张俊岁收租六十四万斛,大将杨沂中女得子,沂中赠田千亩,就可见其一斑。同时,他们又大兴土木。临安到处是高楼台阁,宋高宗在临安大造宫殿,仅花园就多到四十余所。那么,辛弃疾责问求田问舍的人应羞见刘郎,难道与此无关吗?据当时的社会情况分析,不难看出,这里有对南宋统治集团中那些“兼并土地、贪图享受”,只顾一己之私利,不思复国,不顾老百姓死活的厚颜无耻的人的强烈讽刺和不满。一位胸怀复国大志,不慕个人私利的大英雄让人击节赞叹。
      八、 人生虚度的忧愁
      “树犹如此”,化用恒温北伐的典故,其实暗用下句“人何以堪”。木已十围,而植木之人感慨年华虚度。此词创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南归宋廷已十年之多,三十五岁的他自感光阴易逝,空怀复国之志,不能“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建功立业。
      九、 难觅知音的苦闷
      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已是世无知音之叹了,下片的“红巾翠袖,�英雄泪”,乃是求美女为英雄拭泪。美人衬志得意满的英雄,古早已有之。此处用美人反衬失意的英雄,倒是少见。实际情况是,并无美人来给他拭泪,为他抚平心灵的创伤。更让人感叹的是“倩何人唤取”,连“唤取”“美女”的人也难觅。英雄泪洒吴钩、栏杆、赏心亭……无人同情慰藉,辛弃疾的悲剧!南宋的悲剧!
      品辛氏的“登临意”如品油酱,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将出来,且各种味道纠缠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是怎一个“味”道了得。愚以为主要之“意”乃是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其他“意”则次之。
      咬文嚼字品辛词,还是觉得不能参透词中的深“意”,只是粗略地表达卑见,请求方家不吝赐教。
      
      (徐州市睢宁县魏集中学;221243)

    相关热词搜索: 登临 管窥 辛弃疾 水龙吟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