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故事 > 正文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网络文化安全命题] 岗前安全与思想政治教育情况

    时间:2019-02-14 03:28:2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安全问题应运而生,网络中的各种黑色信息、灰色信息和黄色信息冲击着网络文化,影响着国家的文化安全,并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严峻的挑战,如何应对网络文化的安全命题已成为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安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网络民族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5-0082-04
      
      文化是维系一个国家的精神纽带,是一个民族的根。“文化生存,是民族生存的前提和基础,文化的生存状态不仅积淀着一个民族和国家过去的全部文化创造和文明成果,而且还蕴含着它走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因。一旦文化受到威胁和侵略,必然要给民族和国家带来深刻的文化危机和政治危机。”…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安全问题应运而生,并成为非传统文化安全领域中的一个“全新”问题。
      
      一、网络文化安全的命题
      
      网络文化是指人们以网络技术为手段,以数字形式为载体,以网络资源为依托,所创造的用文字、声音、图像等形态表现出的文化成果及其活动。网络文化安全,是指在网络文化活动中一个主权国家的文化价值体系免于遭受来自外部或内部的网络文化因素的侵蚀、破坏或颠覆,从而很好地保持自身的文化价值传统,并在自愿自主的基础上吸纳和借鉴一切有益的人类文化精神成果并不断创新发展。网络文化安全主要包括意识形态安全、民族文化安全、文化价值观安全、文化行为方式安全以及网络信息机密安全等。网络文化安全问题的产生,主要来自一些西方国家凭借其网络优势,“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实行非对称性的文化影响,图谋用西方文化去同化非西方文化,并达到对非西方文化国家的控制”。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网络文化安全的命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网络黑色信息冲击、网络灰色信息冲击和网络黄色信息冲击。
      
      1.网络黑色信息的冲击
      网络黑色信息的冲击,首先表现为对国家意识形态的冲击。意识形态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意识形态的安全受到威胁,是文化安全致命的威胁。我们知道,互联网就像没有守门人的论坛一样,任何网民或组织都可以超越时空的障碍,自由地进行信息的交流,自由地发表和传播自己的言论,在给人们带来民主和自由的同时,也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者所利用,如“造谣者可以自由地在上面胡乱涂鸦,让全世界阅读。”些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心存不满的国内外敌对势力,更是会利用网络这一便利的途径,来大肆发泄他们的敌视,制造各种政治谣言,捏造并散布诋毁和污蔑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虚假事实。或者发表传播其他有害信息,以此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或者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这种利用网络造谣、煽动、颠覆要比他们在现实中传统手法的“颜色革命”容易得多、也隐蔽得多,其目标直指我国的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其次,网络黑色信息的冲击还表现为对社会安全的冲击。一些国外敌对势力一方面以国家重要基础设施盼信息网络为目标,利用黑客和计算机病毒技术实施网络攻击,破坏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秩序;另一方面,以互联网为媒体进行网上恐怖心理战和宣传战,破坏政治稳定,制造社会恐慌。同时,还利用信息网络进行组织策划、联络和收集、窃取与国家安全相关的情报信息。据《环球时报》2007年10月30日报道:“境外有数万个木马控制端IP紧盯着中国大陆被控制的电脑,数千个僵尸网络控制服务器也针对着大陆地区。甚至有境外间谍机构设立数十个网络情报据点,疯狂采用“狼群战术”、“蛙跳攻击”等对我国进行网络窃密和情报渗透。”
      
      2.网络灰色信息的冲击-
      网络灰色信息的冲击,首先表现为对民族语言文化的冲击。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标志,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语言不仅是思想交流的工具,还是特定文化的载体,是国家主权、民族尊严的象征。作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当人们接触到某种语言文字时,也就接触到了蕴含其中的文化。据统计,互联网上各种语言的使用频率依次是:英语84%,德语4.5%,日语3.1%,法语1.8%。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以英语为核心的全球传播体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网络媒体实验室的创办人尼葛洛庞帝认为:在互联网上没有地域性和民族性,英语将成为标准。随着这一标准的执行,非英语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就被淹没在茫茫的英文信息中,不可能成为网上的流行文化。阿尔温・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中说:“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和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人的手里,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达到的目的。”对于非英语国家来说,这无异于文化殖民。久而久之,非英语国家的人们便会产生对以英语为语言表达的西方文化的认同感,最终会对自己国家的文化安全产生影响。
      其次,表现为对民族文化中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的冲击。价值观念是在价值认识的基础上积淀而成的深层心理结构和信念,作为人们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确立价值取向及追求的范型与定势,对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社会成为什么样的社会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是文化中更内在、也更为深刻的本质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占统治地位的信息网络,建立自己的话语霸权,不断挤压、排斥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使带有西方色彩、有利于西方文化的信息在世界范围内狂轰乱炸,一边倒地大量倾销带有其政治模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各类文化信息,力图潜移默化地影响网络上人们的思想和价值判断,以消解社会主义价值观。美国政府曾公开宣称:“高速发展的‘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将促进民主的原则,限制集权主义政权形式的蔓延;世界上的人民,通过・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将有机会获得同样的信息和同样的准则,从而使世界具有更大意义上的共同性。”这种强大的宣传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了人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的内部主权构成潜在侵蚀”。
      
      3.网络黄色信息的冲击
      有人说,互联网是个大宝藏,但同时也是个垃圾场,这话一点不假。随着宽带互联网、网络视听节目、博客和点对点网络等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的发展,互联网上淫秽色情等黄色信息呈增多和蔓延之势。国内外一些网上违法犯罪团伙和一些别有用心的个人或组织,利用视频聊天室组织网上淫秽色情表演;一些影视网站、点对点网络和博客下载传播淫秽色情电影、动画和小说;一些网站大量发布不堪入目的黄色、低俗的图片、文字和视听信息,严重污染网络环境,扰乱网上秩序。另外,一些缺少社会责任感的商业网站为吸引眼球,也纷纷在娱乐节目和社会新闻上大做文章,八卦新闻、虚假报道或有偿新闻充斥其间,使网络文化中不健康内容泛滥。这一切都严重冲击网络文化 的安全,给精神文明的建设带来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严重的伤害。
      
      二、网络文化安全命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1.网络文化冲击的危害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由于网络文化具有传播内容的开放性、内容庞杂且不易管理的特点,使得网络信息呈现出多元性的态势,主流的和非主流的、正面的和反面的、红色的和黄色的、高雅的和粗俗的,可以说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由此造成严重的消极性后果。特别是西方文化的黑色信息和灰色信息极容易模糊部分青少年的政治认识,动摇他们的社会主义立场。美国学者约瑟夫。奈认为,依靠文化、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软权力”,尤其是利用其中的文化传播之类的无形力量,“从观念上、感情上、心理上去影响别国人民,这是一种代价小而收获明显的软力量资源。这种无形的力量没有导弹驱逐舰护卫下的货轮那样气势汹汹,但是,它却能够散布在全球性的广阔空间,影响千百万人的思想感情,从而最终改变导弹和货轮的归属。”这无疑会给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增添困难和压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正视网络文化冲击所带来的挑战,采取积极的对策与措施,趋利避害,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加强网络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加强网络民族精神的教育。
      
      2.网络文化冲击的隐蔽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网络文化具有隐蔽性特点。进入网络就犹如进入到了信息的海洋,没有国界,没有现实生活中的中心,没有上下级的关系,传统的监督和控制方式已不能适应它的发展。西方敌对势力恰恰利用网络文化的这一特点,他们在进行意识形态、价值观与信仰的传递与渗透时,在生活的常态中隐蔽威胁性,其后果并非瞬间产生,而是具有积聚性的时间展开,不易引起全社会广大民众的自觉防卫,因而具有很强的隐蔽性。这种隐蔽性特点,需要引起我们意识形态领域的高度重视。20世纪50年代,和平演变的最早提出者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我们教会苏联的年轻人唱我们的歌曲,跳我们的舞蹈,那么我们迟早会教会他们按照我们所需要他们采取的方式思考问题。”这个预言在苏联、东欧不幸言中了。现实的网络文化冲击就是这样在毫无声息地进行着,并无时无刻不对我国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诱导与催化、暗示和规范的作用,而这一切都是在青少年学生中不知不觉进行的。所以,对青少年进行行之有效的网络文化安全教育刻不容缓,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网络文化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剔除网络文化中的各种有害信息,选择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灌输到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头脑中,使之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
      
      网络文化安全问题可以说是―个政治问题,或者说是―个社会问题,因此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需要面对的问题,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回避也不容回避的问题。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抵御和抗衡西方社会价值体系渗透和影响的力量源泉,是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的思想内核,是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基础。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势必受到影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就很难在国际社会上得到全面的尊重和安全。面对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面对网络文化安全的严峻挑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使命。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才能在世界文化的相互激荡中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真正抵御和抗衡西方社会价值体系的渗透和影响,保障我国的文化安全和发展。加强青少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必需要倡导我国社会的主流文化。当前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我国的主流文化,也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加强网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互联网不仅仅是一个重要的传播手段,同时也是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和国际舆论斗争的新领域。加强网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意识形态的生命之源,是传播执政党意识形态理论和价值观念的关键所在。加强网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一方面要加强网络文化安全教育的网站建设,发展先进的网络文化,发挥网络媒体在文化和意识形态传播中的积极作用。学校网络文化安全教育一定要利用好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加强网络文化安全教育传播手段的更新和改造,积极掌握和运用现代传播手段,为党和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战略调整和制度创新提供有力的舆论保障。另一方面要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为核心,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武装教育学生,坚持旗帜鲜明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学校网络文化安全教育的全过程、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各方面。
      
      3.加强网络民族精神教育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就是要培育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对民族文化发展和创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当今传播开放的网络中,多种文化相互激荡、相互影响、相互浸润,我们的中华文化也同样面临着竞争和考验。有了强大的民族精神,就有了自觉推动本民族文化发展,维护本民族文化尊严、文化利益和文化安全的强大精神动力,就会在网络文化的冲击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媚外”、不“自傲”。中华民族历来有善于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精神,这些都对我们今天网络文化建设中形成新的文化传统有着重要意义。网络文化安全教育就要抓住网络时代的机遇,用反映民族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息资源加大网络宣传,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让中华文化切切实实地在世界网络文化之林中找到其应有的位置,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4.加强网络信息安全教育
      黑客工具、病毒的制造者是人,互联网防线最薄弱的环节也是人,成功的入侵大多都是利用了人的无知、麻痹和懒惰,所以人的安全意识对网络信息的安全具有决定作用。由于信息化水平的差异和宣传力度不够,多数人认为那些系统瘫痪、黑客袭击、病毒感染等信息安全事件目前不可能在中国乃至自己工作的领域发生,常常粗心大意,缺乏警觉。有时即使发现了信息安全的问题,但由于入侵者在窃取文化安全方面的机密信息常常具有隐蔽性,致使目标不易锁定,影响打击的效果。所以,树立文化安全理念和提高信息保密意识非常重要。网络文化安全教育可采取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全社会加大文化安全与信息保密的宣传力度,将文化安全与信息保密的意识有效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强全民文化安全与信息保密的意识。
      
      5.加强网络素养教育
      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是抑制网络传播负面影响,促进网络传播健康有序发展的有效策略之一。青少年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的发育时期,知识体系、价值观念等尚未成型,还没有完全具备识别、判断、解读大众传播媒介中不良内容的能力。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网络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和评价能力,即提高学生对网络信息进行正确的识别和判断能力,提高学生对不良信息的免疫能力。为此,学校网络文化安全教育要更新观念,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把网络道德、网络法规和文明上网等纳入到网络文化安全教育中来,组织学生学习、宣传、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引导青少年文明上网。同时,提高学生以“慎独”为特征的自律性道德,培养学生道德的自我完善能力。
      
      6.加强网络生活化教育
      所谓网络生活化,就是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即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建立起系统的思想政治性强、内容丰富、贴近青少年学生特点的官方网站、学校网站,甚至学生班级自己的网站,突出其生动性、参与性和实用性,以吸引学生参与到与自己相关的网上活动中。同时,学校可以在网上开展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老师可以利用网络与学生进行沟通,以普通网民的身份上网与学生聊天,参加他们对热点问题的讨论,了解他们的心理困惑,进行教育和疏导。过去人们只是被动的接受信息的受众,尽管有选择何种信息的自由性,却无法利用媒介主动传播个人信息,而现在,网络上任何一个用户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互联网具有直接性的特点,学生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上达更加快捷,民意表达更加畅通;同时互联网具有突发性特点,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另外互联网还具有偏差性特点,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当青少年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产生片面认识后,网络往往就成为他们发泄情绪的空间。因此,利用网络生活化来进行网络文化安全教育,更易贴近学生,更易被青少年学生所接受。

    相关热词搜索: 命题 网络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